分享

【篆 刻】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与章法 (一) ■孙长铭

 东方竹马 2015-05-16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始连载孙长铭先生的《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与章法》,该文首先分析半通印的文字结构来源,进而从中找到半通官、私印和与其对应的方形官印的结构差异,次第叙述半通印章法特征与文字形象之美。敬请关注。

——编者







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与章法 (一)


孙长铭


  要了解秦半通的诸多问题,首先明晰什么是秦半通印,明代印家对秦半通印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甘旸在其论著《印学集说》中记载:“秦汉印有方者,也有条者,皆正式。”显然,甘氏表述得并不清楚,“也有条者”大概就是先秦半通印的长方形或扁方形。几十年后,明末的方以智在《印章考》中说:

  “半通,半章也。《扬子法言》: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仲长统《昌言》:身无半通,青纶之绶。注《十三州志》曰:有秩啬夫,得假半章,即半通也。”

  “半章”即正方形印章的一半;“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后引申为没有官职的商贾或在家族中地位显赫之人亦可佩带半通印;“青纶”,青丝绶带,古代多为官员之用;“啬夫”即是相当于后世的乡长或管事务的小吏。按方氏所诉,已将半通印的概念、佩带及使用等级明确化与概念化了。由于出土印章实物及考古资料等较为匮乏,直至清代早、中期对秦汉之分亦尚不明晰,更难言对秦半通印这一特殊形式做深入剖析了。

  时间推至清末民国,罗振玉先生精研书画金石考据,对古玺的考证成绩斐然。罗氏在《赫连泉古印存·序》中提到了半通印和周、秦、汉之间的区别:

  “秦人印大小同于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画以成之,其书体与传世权量铭同。

  今以秦印传世者证之,未见有殊体如有周官私印者也,此为周、秦玺印之别。今之谱录家,则每混周之玺为秦,秦之印为汉矣。汉之私印,西京初纪,大小同秦,浸以增大,至东汉有官印等者。”

  可见,秦半通印多为刻凿而成,并大胆地脱去之前朦胧的外衣,推断出周、秦、汉为三个不同时期的印章风貌。罗氏的论断精准而细腻,为印章的演化与发展明确了方向。

  一 秦半通印文字结构的来源

  笔者在《先秦古玺官、私印形成背景及学术影响》一文中说:“西周灭亡后,秦国在周的故地兴起,自然受到周人影响……”很明显,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继承了周人遗风,文字体系也不例外。被世人公认的《秦公钟》(图1)与《秦公簋》(图2)俨然承袭了西周铭文结体。《秦公钟》与西周诸多铭文相似,只是笔画纤细了一些;《秦公簋》文字形式与西周相同,而结体轮廓则偏于方整,有明显向小篆演化的态势。

  王国维在桐乡《徐氏印谱》序中说:

  “传世秦器作于此时者,若大良造鞅铜量(秦孝公十八年作);若大良造鞅戟;若新郪虎符(秦昭王五十四年以后所作);若相邦吕不韦戈(秦始皇五年作)。石刻若《诅楚文》(宋·王厚之考为秦惠王后十二年作),皆秦未并天下时所作,其文字十九与篆文同,其十一与籀文同,其去殷、周古文,较之六国文字为近。”

  王氏在这段论述中充分证实秦未并天下之先,就已经由籀文向小篆演变了(图3《新郪虎符》、图4《诅楚文》)。

  诚然,文字的演变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文字由实用性到艺术性少不了民间参与,由繁至简的过程更少不了民间参与。人们常将某种书体归结于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如秦吞并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厘定小篆,程邈厘定隶书,二者只是在民间参与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罢了。秦统一六国后只有短暂的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间根本不可能形成那样完善的书体。而隶书呢?毋庸置疑也应早在秦霸业之先民间便流传了数年之久,如战国末年的《云梦睡虎秦简》(图5),即是对古秦隶最直接的佐证。可以推论,所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也并非空穴来风,主流书体肯定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由此笔者推断史籀大篆、小篆、隶书,应为秦灭六国之前最广泛使用的三大书体。

  在这种文字演化的大背景下,对当时的印章而言断然不能绕开流行书体而另觅蹊径。无疑,秦印的各种形式包括秦半通印也被“笼罩”在现实文字演化之中。籀文、小篆和隶书三大主流书体给秦印注入了鲜活的能量。秦半通印即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相比之下似乎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简化程度等诸多方面远高于其他六国文字的私印体系。由于秦系官印严谨华美,半通印又是用于卑微小吏和私人用章,其庄重程度亦不能与秦官印相媲美。而半通印量化宽松,又多为私人作坊镌刻,其质朴天真、活泼可人处远高于秦系的官方印章,所以,秦半通印带有强烈的民间和个人色彩。

  处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籀文的遗存尚未完全褪色,新生的能量又在不断挤压,于是,既不符合籀文,又不符合小篆,更不符合隶书的半通印形式闪耀登场。在常人眼里,也许秦半通印似乎有些诡异,如着眼于文字发展脉络的话,秦半通印何尝不是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典型,是最正统不过的。从另一侧面与其说秦半通印是过渡时期的代表,不如说秦半通印代表了多数民间力量向更加简约、便捷使用的小篆、隶书迈出的重要一步。处在转折期的半通印富含成功的多元思想,而这种多元思想来源于各种风格和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文字的简化、实用和美观受到人们的青睐,繁琐的籀文在这种环境中被慢慢淡化出历史舞台,一种风格的即将枯竭标志着另一种崭新风格的萌芽开始,新生风格又在不断地用过去、现在的风格充实,在碰撞中磨合,在磨合中成长,最终完善成熟。


图1 《秦公钟》



图2 《秦公簋》





图3 《新郪虎符》




图4 《诅楚文》




图5 《云梦睡虎秦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