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美院设计:让世界看见大美中国

 紫罗兰183 2015-05-17

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夜景。

  

2015年5月1日,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下简称中国馆)将隆重开馆。历经两年多设计、近一年建造的中国馆将以其创新的设计、深厚的内涵、抒情的叙事、现代的设计语言完美诠释中国文化。这既是展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次重要盛会,也是展示中国设计水平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单位,为中国馆的精彩亮相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背景:

  

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第二大外国国家馆,占地面积4590平方米

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 生命的源泉

中国馆核心概念:天 地 人 和

建筑设计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本届世博和中国馆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在保留展会建筑 “标志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哲学和精神层面概括表达中国文化。建筑师在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2个主立面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Deep Facade”,形成“群山”的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中国馆场地是一块南北向纵深的基地,游客由场地南侧的田野景观缓缓拾阶而下,“浸”入一望无垠的“麦田”景观,由中国馆东南角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建筑内部,顶部雄伟的坡顶暗示着内部戏剧性的空间体验;人们徜徉在流动的麦田装置之间,来到建筑二层核心部位的平台,回望楼下,映入眼中的将是由数万根LED“麦秆”阵列出的变化的壮美山河;影音厅位于二层流线的顶端,空间形态体现着平面和剖面布局中的巨大张力;观众随廊桥穿插回室内,将体会到整个建筑流线最高潮的部分——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构成的出口区,为观众提供了极具纪念性的空间体验。

  

为了实现中国馆屋面轻盈和大跨度的内部展览要求,采用了以胶合木为主材的结构体系。屋面从下而上包括:钢木(胶合木)结构组成的结构屋面、位于结构屋面上的PVC防水层体系、结构梁上穿透防水层衔接遮阳竹板的支撑体系、和参数化设计的竹板遮阳体系--这种“三明治”开放性建构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创新的。

 

位于中国馆屋面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板材所组成的遮阳表皮系统。这是以参数化“写”出来的屋面,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通过审美判断“设计”出来的形式。竹板编织的肌理顺着竹板的角度在屋面上“流动”,光线透过竹编表皮漫射进室内空间,在PVC表皮上布下的斑驳投影,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换而变化,这个造化自然的“空”,就是最最中国的空间。

室内设计

贵宾厅

影音厅

宴会厅

 

结合主题,在选材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打造亲近自然的室内空间。主要四个空间为:一层开放用餐区、二层宴会厅、影音厅及贵宾室。一层开放用餐区的墙面选用了简单自然的OBS欧松板饰面,顶面为金属冲孔板,地面使用了抛光混凝土加树脂漆的淳朴材料,结合一望无际的“麦田”景观,凸显贴近自然的原生态设计理念。二层以“盛夏”为主题的宴会厅色彩热情浓郁,活动屏风的编制取自于民间的竹编图形,有贵宾入席时可将屏风围合展开,让每位宾客都能有中国用餐礼仪中讲究的“靠墙之位”,八方皆为上座,弘扬中华餐饮礼仪。影音厅以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梯田”为主题,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与影音厅地面的座位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取用我国特有的24节气中“春分.谷雨”为主题的地毯将地面装点得翠绿清爽,与叠起的“梯田”座椅相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自然之中。巨大的无缝拼接led飞屏给观众带来最震撼的视觉享受。贵宾室的设计将土地与树的元素融入其中,配有“金秋”主题的地毯与“生生不息”主题的挂毯。在配饰方面融入了24节气元素进行色彩及意向图样的艺术创作,使中国独有的节气文化与室内展陈进行了艺术化的融合。

景观设计

 

中国馆前区为约1000平米的室外园林景观,与中国馆建筑相得益彰。景观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一片具有中国典型农业文明特征的田野。由作物与植物组成的田野上,镶嵌着具有舞台功能的先农坛、具有舞台背景功能的故宫红墙、具有疏散功能的北京胡同、具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江河等,这些景观元素与山型的建筑正立面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壮阔的中国大地景观。中国馆的园林景观由北京市承建,将结合有关元素宣传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内舞台背景上将设置大屏幕,宣传介绍中国各省区市风光、农业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等。

展示设计

 

中国馆展陈设计构建“天、地、人”横纵双轴结构,横轴为主,依次以天、地、人,即哲学、智慧、地貌三个并列的横向内容划分展陈区与。以纵轴为辅,即在人展区内,按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排布中国馆内全部省市区的11个具体展项。

 

“天”作为中国馆的第一展区,体现的是中国顺天谋发展,尊重自然的传统理念。在展陈设计上,打破常规,以营造听觉体验为手法,将天的变化,四季的运转与农事活动相关联。弱化文字解说,使观众通过亲身行走于静谧单纯的空间,聆听自然与耕作的声音,让“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缓缓触动人心。“人”展区,即国家馆展览纵轴部分,着重体现中国人在农业与食品方面所呈现出的非凡智慧。该展区汇集中国10个省市区的11个展项,涉及中国农业与食品的各个领域。以“智慧”为核心主题,按时间顺序纵向排布,将展项划分为“农业文明”、“饮食文化”和“未来科技” 三个组团。 “地”展区,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展现中国大地厚重而又生机勃勃。采用多媒体艺术形式,由3万余根配有LED“麦穗”的人工“麦秆”组成,形成了巨大的动态影像,与建筑融为一体。“和”展区将以一部时长约8分钟完整的影片,描述中国人在发展农业、获取粮食和食品的同时,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反哺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行走于三大展区之中,观众的视点不断变化,抬头看“天”,平视看“人”,俯看“大地”,不同的观看角度及方式,使展览变得更为立体。同时展览内容,抽象与具象的虚实结合也使展览更富于节奏。从三个展区的平面来看,“天”展区为正圆形,“地”展区为矩形方阵,而“人”展区迂回于“天、地”之间孕育生息。再一次隐喻了“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视觉设计

中国馆标识

中国馆App图标

中国馆吉祥物

中国馆标识(L0GO)用线与面勾勒出大自然的轮廓和曲线,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粮食,红色代表人和生命。起伏的线段富有韵律,形似中国馆主体建筑的轮廓。透叠的图形寓意世间万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国馆标识、色彩系统及水墨绘画辅助图案,经过拆分重组,提供了一个可延伸的设计结构。标识体现了“天、地、人、和”的整体设计的理念,其设计语言也与米兰世博会的主标识相呼应,象征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吉祥物“和和”、“梦梦”的设计同样源自“天、地、人、和”中的“和”字。“和”由“禾”和“口”组合而成。“禾”代表水稻,寓意为粮食;“口”代表饮食,延伸意义为人口。造型借鉴中国民间泥塑“大阿福”的典型形象,身躯源自“和”字中的“口”字,手拿体现“禾”字的稻谷,形象具有积极、友善、乐观的精神,吉祥物寓意不仅紧扣世博会主题,也与中国馆主题相吻合。

中国馆色彩系统

 

中国馆的设计建造得到了包括米兰世博会组委会在内的中、意各界人士关注,许多国内外专家认为中国馆非常精彩、独特,是“最值得期待的国家馆”。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