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亲子咨询师震惊的15个小案例

 昵称6246456 2015-05-17

文/杨杰 亲子教育咨询师,著有《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等书,文章转自她主持的公众号“杨杰的妈妈圈”。

我从小就是家里的孩子王,长辈总是问我:“杨杰,你成天带着一群孩子疯玩,不烦吗?”其实,哪里会烦,喜欢还来不及呢!在玩耍中,无意间有了不少心得和经验,看到家长教育不得法,心中暗暗着急。这反倒点燃了我的梦想:长大了要教家长怎么教育小孩。

教育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说到容易做到难。许多家长也说,道理似乎明白了,就是不会做,中间仿佛隔了一层似雾非雾、似纱非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卡”住了家长?这是我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我做家庭教育咨询整整6年,也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现在,累积了上百个案例,积攒的资料总数超过1000万字。其中有很多细节,我自己也觉得有意思,光是我和家长知道,实在可惜呢!

我是一个实战派,一写理论,脑子就会变成一团浆糊。下面我就列出15个震惊过我的瞬间,我的基本理念就在故事中啦。

1、 暴力会“冻僵”孩子的思维。

有个家长,从小在极度暴力的环境中长大。有一次我问她一个问题,她完全僵在那里。我很困惑:“你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是吗?”她安静了一会儿说:“不是,不管是谁问我问题,一旦我不能马上回答,就会非常害怕。因为小时候如果不能马上回答爸爸的问题,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他一次次把我打得遍体鳞伤。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由自主进入这种状态,整个人像冻僵了一样,没法思考。”暴力,不只是身体上的疼痛,它会让人一辈子生活在恐惧当中。

2、 孩子是有策略的,妈妈却不知道。

有个孩子每周至少有一天找各种理由不上学,在学校里老师说他一句,他能哭四节课。妈妈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孩子需要更多的爱,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但随着妈妈的妥协,局面愈发不可收拾。了解详细情况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上学,并非因为压力和恐惧,而是把教育理论用反了,妈妈被孩子所控制。所以,我们的重点是让孩子的策略失效。孩子改变以后,妈妈惊呼:“有收复失地的感觉,这么小的孩子也有策略啊!”我心里比她还吃惊:啊,你以为孩子没策略?

3、 语气和态度的重要,超乎想象。

有个妈妈说孩子不听她的话,我想知道她是怎样“说”的,就让她录了几段视频。看完视频后,我对妈妈说:“如果我是孩子,也不会听你的。”我给了妈妈两个建议,一个是把语调放柔和,不要颐指气使;另一个是放缓处理事情的节奏,说了话等一等孩子的反应。我本以为,这样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才有效果。两天后妈妈给我看了一段视频,几乎是相同的事情,妈妈停顿了一会儿,孩子起身就去做事了,非常自然。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幕,让我非常诧异。有多少亲子之间,就是因为这细微的语气和态度,常年进行着无声的对抗。

4、 你能从细节上了解孩子吗?

有一个孩子偷玩电脑,几乎达到通宵的程度,直到老师投诉孩子天天上课睡觉,妈妈才知道,孩子不但有书房的钥匙,还屡次破译密码。此后,妈妈只好把充电器锁在了保险柜里。为什么会如此失控地玩电脑?孩子自己有个总结:“因为妈妈很好骗”。也是在这次才得知,其实他从小学就经常偷玩,甚至还总结出十条“偷玩原则”。其中的一条是“开机的时候咳嗽几声”。一个朋友听了这个细节惊呼:“太牛了,这样掩盖开机的声音,解决了我小时候偷玩电脑的技术难题!”妈妈这才回想起来,她常常听到孩子在房间“咳嗽”,还一直关心他是不是感冒了,提醒他吃点药。得知真相,心中五味杂陈,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5、 孩子多想与父母联结,你知道吗?

有一对母子,几乎冷面相对。了解了相处的细节,我一方面让妈妈改变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另外,让她寻找一个契机,跟孩子“请教”点什么。这个孩子有很多爱好,于是,妈妈就让他讲一本悬疑小说。我们估计孩子不会讲,也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孩子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终于被妈妈“看到”了,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后来就发生了大逆转:每天孩子粘着妈妈,央求着要多给妈妈讲一个故事,还要让妈妈陪他下象棋。看上去降到冰点的亲子关系,如此轻易地回暖,我和妈妈都吃惊不已。原来,孩子的内心如此渴望与父母联结。

6、 生气不光传染,还变异。

有个孩子胆小、不善于和同伴相处,妈妈说自己对孩子很好,很宽容,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起初我也相信这一点。在咨询中发现一个细节,妈妈有时候会生气,但很少发脾气,只是脸色不好看,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就改了。妈妈还夸奖孩子“懂事”,其他方面都很好。我问妈妈:“孩子有事情,也会用生气的方式跟你‘沟通’吧?”妈妈说的确是这样。我忽然弄明白了,母女之间用生气来“沟通”,她们互相买账,没有激烈冲突,但是,孩子没有发展出其他沟通方式来。到了同伴群体中,生气这样的“沟通”方式人家根本不买账,又没有别的办法,孩子一下子陷入困顿之中。看清这一串连锁反应,我只能默默地慨叹:生气是小事,生气也是大事。

7、 收集挫败感,还是收集成就感?

有个孩子非常畏惧做作业,妈妈每天的任务就是催促。孩子很晚做完作业,妈妈还要讲一通道理,教导孩子要学会抓紧时间,要天天复习,等等,然后就催促孩子赶紧洗澡睡觉。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整个晚上一点乐趣都没有。于是,我对妈妈说:“作业完成的时候,不要再教训孩子,而是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说一说,然后玩几分钟再洗漱。”后来妈妈告诉我,当孩子听到妈妈肯定他的时候,眼前一亮:“妈妈,你说的是真的吗?”这个细节让我吃惊,每个孩子内心都蕴含着积极的力量,我们却锲而不舍地收集挫败感来打击他,为什么不能帮他收集成就感呢?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情的快乐。

8、分不清严肃和生气。

有一次,在咨询中遇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妈妈问该怎么办,我建议妈妈严肃地和孩子说一下就可以,不必兴师问罪。第二天妈妈告诉我,“严肃”告诉孩子的结果,是两个人大吵一架。当时我非常困惑,后来这样的事情屡次上演,我意识到其中可能有别的原因。于是,就让妈妈录了一段视频给我看,我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严肃啊,分明是生气嘛!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妈妈坚持说这是“严肃”。我让妈妈说说严肃和生气的区别,她描述的“严肃”,其实就是我们眼里的“生气”,而她描述的“生气”,其实是我们眼里的“暴怒”。原来,这套标准来自于她的父亲,她父亲平时总是脸色阴沉,还时不时就暴跳如雷。震惊之余,我特别心疼这位家长,连情绪标准都被扭曲了,可想而知她经历了怎样的童年。

9、超级复读机。

有一个朋友的同事,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让我去看看。去了她家以后,这个5岁的孩子在跑着玩,家里来客人了,他比较兴奋,又蹦又跳地做鬼脸。这时候,妈妈发了一连串的指令:“宝宝,小声点,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别碰着;把那本书捡起来,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哦,弄坏了你会心疼的;和阿姨打招呼,要有礼貌;过来,我看看是不是出汗了……”这些话似曾相识吧?有多少妈妈都是这么密集地、杂乱无章地唠叨孩子的,可想而知,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把妈妈的话全都当了耳旁风。按照这种密度,保守估计妈妈一天的唠叨绝对超过300句,那么,一年能超过10万句,这是多可怕的一个数字啊!妈妈绝对是超级复读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身边有个超级复读机,居然还是活的,没有关闭的按钮,他会怎么办呢?没办法的办法,只能关闭自己的耳朵,形成屏蔽机制。所以,生活在唠叨中的孩子,因为耳朵“关闭”了,通常都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

10、感觉的绝缘体。

一个孩子的牙松动了,妈妈说让姥姥看看,孩子反复确认:“不能给我拔”,在孩子张嘴的一刹那,姥姥眼疾手快,把牙给拔下来了。然后孩子大哭,反复念叨:“说好看看的,怎么不问一句就拔了?”孩子躲到屋里大哭,中午饭也没吃,就饿了一顿。妈妈坚持认为孩子小题大做,“拔就拔了,而且也是为他好”。在这样的时刻,我感觉父母和孩子之间,仿佛隔了铜墙铁壁一般。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妈妈渐渐明白了孩子的委屈:孩子哭并不是因为疼,他觉得大人理直气壮地欺骗他,连自己的牙都做不了主,所以才会那样激烈。很多亲子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内心的距离,却像两个星球那么遥远。这种感觉层面的绝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绝缘。

11、毫无章法的引导。

一个孩子被老师表扬了,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妈妈开始了一连串的引导:“你肯定很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吧?一定很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吧?你要在哪方面努力啊?上课该怎么样?写字该怎么样?”孩子说:“我就不该告诉您。”我对妈妈说:“你手里仿佛有一根‘万能红线’,不管什么事情,最终准能引到学习上。”许多家长都会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孩子,到头来却把孩子从兴高采烈引导成了索然无味。当我们引导孩子的时候,必须想明白怎样“引”,“导”向哪里,如果方法和目标都没想清楚,这种所谓的引导,只是在制造混乱。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就像食物上的霉点,极其细小,却是关系霉变的预警。

12、好玩儿是第一生产力。

有一次,我给了家长几个建议,其中包括陪孩子玩。我认为,玩是最简单的一个任务,最终家长却告诉我,玩是最难的任务。我当时非常错愕:玩谁都会啊!她特别真诚地说:“杨杰老师,我真的不会玩。我小时候没人陪我玩,就是做做家务,写写作业,虽然也自己鼓捣着玩,但几乎没有疯玩的经验,因此,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欢乐地玩耍。”此后,陆续有许多家长都告诉我,她们真的不知道怎么玩。随着咨询经验的积累,我却发现,玩是疗愈心灵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对于磨蹭、心情沮丧、状态低迷的孩子,玩简直就是灵丹妙药。因此,我常常在咨询的后半段,手舞足蹈地教家长怎么玩耍。我第一次觉得,童年那种“不务正业”的玩耍,原来如此有价值。

13、你怕孩子吗?

我常常问家长:“你怕孩子吗?”家长会觉得莫名其妙:“不怕啊,孩子有什么好怕的?”可是在咨询中,我却常常看到“怕”的一个套路:最开始严肃地告诉孩子不许做某事,紧接着孩子开始哼唧,父母就讲道理安抚,孩子却大哭大闹起来。双方僵持一会儿,看到局面不好收场,父母选择妥协,还不忘义正词严地重申:就这一次,以后不许这样了!每当这时候,我都追问家长的立场:“你到底是答应还是拒绝?如果是拒绝,为什么要那么快改变?如果是答应,何必非要让孩子哭一场呢?这是双输的局面。”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这样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怕”字,生怕孩子哭闹,为此不惜牺牲原则。这仿佛在走一个虚拟的地雷阵,可是孩子聪明着呢,如果孩子发现你害怕哭闹这颗“地雷”,他会给你埋一个地雷阵。

14、舍不得脑细胞,却舍得孩子?

有一次,家长说要严肃地跟儿子谈谈学习态度和时间管理的问题。我问她,“你准备怎么谈,你估计结果怎么样?”妈妈说:“还没谈呢,我哪里知道结果?我就是告诉他学习态度要端正,另外,要学会抓紧时间。”我还是追问:“你估计孩子会听你的吗?这样的谈话有什么作用?”妈妈反问:“那总不能不管吧?”我开玩笑说:“你这是先行动,再思考,甚至行动了也没思考。”在咨询中我一直主张,家长决定做一件事情,要对教育的效果、孩子的感觉以及大致的行为走向有个预判。如果完全没有把握,就可以在心中否决。但很多家长都省略了这个步骤,的确节省了不少脑细胞,却把孩子当成了小白鼠。

15、教育的复盘。

有一次听柳传志讲“复盘”,说的是做一件事情,不管成功失败都要回头演练一遍。我心中豁然开朗,我和小孩玩耍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啊,原来这叫做“复盘”。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和小孩玩耍互动,总要回头把整个过程回忆一遍,反复琢磨其中的关键点,比如,孩子为什么说某句话做某件事,他的喜怒哀乐来自哪里?在十几年的琢磨中,我渐渐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弄清楚了孩子行为的来龙去脉。一旦理解了这个内在线索,小孩的内心世界几乎是透明的。

现在,我的咨询工作,说到底也是一种“复盘”,我让家长把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回头去斟酌、推演,看哪些地方欠妥,就修改完善;如果效果良好,也要分析成功的经验。就是用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这样的咨询过程让我上瘾,“复盘”可能会雷同,但永远不会重复,永远有新鲜感。现在,我们都强调学习各种育儿的理念,其实,忽略了向自己学习,教育复盘,是最好的自学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