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角药性的前世今生

 昵称21794592 2015-05-17



关于犀角的药性,自然就和同仁堂的一味安宫牛黄丸串联起来!



故事之一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位叫卢桂兰的妇女被压在废墟下好长时间,得救后,由于受伤感染,高烧昏迷几天不退。北京医疗队一位医生把安宫牛黄丸调成糊状,从卢桂兰的口中灌进去,两丸吃下后烧退了。这在当时被称为奇迹。

故事之二

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不幸遭遇车祸,一直处于深度昏迷中,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回国,住进北京宣武医院。海若奇迹般地苏醒了,从国外医院诊断为终生植物人到逐步走向康复,这例严重脑外伤的治疗成功,也有安宫牛黄丸的功劳。

故事之三

2005年4月30日深夜,一歹徒劫持一对杭州母子,从沪杭高速公路进入上海。当天凌晨5时许,上海特警通过强攻果断击毙了歹徒。但不幸的是,被劫持的3岁男孩彭彭在解救过程中脑部意外受伤,急需10年前的安宫牛黄丸,以进行促醒治疗。消息一经报道,家里收藏有10年前甚至更久时间安宫牛黄丸的人纷纷捐药,拯救了孩子垂危的生命!

每一丸安宫牛黄丸中都含有最重要的一剂药,那就是犀角,正是由于犀角的神奇作用。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如矢中的,所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安宫牛黄丸从何而来?今天就得耙一耙历史了!

中医的四大经典医学名著是哪四部?说法不一。一种版本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伦》、《神农本草经》。另一种版本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伦》、《千金翼方》、《温病条辨》。

今天讲的就是这《温病条辨》,他的作者吴瑭(字鞠通),另有一大名作,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安宫牛黄丸”。

乾隆年间,吴瑭即吴鞠通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秀才家庭。19岁时,父亲因病早逝,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吴鞠通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于是他开始遍览方书,刻苦研读,弃举子之业,而专事方术。一读就是十几年。26岁时,吴鞠通被选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子集医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在此期间,他进一步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名医学说,受益匪浅。

他读起前朝吴又可的《温疫论》时注意到,在吴又可生活的晚明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流行,而大多医家还囿于伤寒之论,不能变通,而吴又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流行性瘟疫 “是无形之戾气口鼻侵入人体而致”,是为中医传染病学奠基。

电影《大明劫》,生动再现了明末战乱时期,一代大医家吴又可的医学实践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个早于西方200年的传染病学的发现,无疑刺激着吴鞠通,他更加“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因此吴鞠通的医学知识大长。虽然他学业日精,但他处事却慎之又慎,一直未敢坐堂行医,出手治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十七年磨一剑”的吴鞠通 “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在亲朋的鼓励下,施以名家叶天士奋力抢救之法,“六经辩证,三焦论治,卫气营血”,在改良牛黄清心丸基础上,制成安宫牛黄丸等名药,一下子从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自此吴鞠通声名大振。

嘉庆一十八年(1813年),吴鞠通在他终生的朋友汪廷珍(时任礼部尚书)的鼓励下,他撰写的《温病条辨》得以刊刻问世,“是书一出,大道不孤”,安宫牛黄丸也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

闲暇之际,我也在网上查阅大量典籍、医案,这一查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安宫牛黄丸共由十一味中药材构成,组方严谨,200年来的临床疗效也验证了它的科学性。这不得不提到制药名家同仁堂,这是有据可查的。

在同仁堂乐家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系统地整理编辑过配方的详细记录。第三次系统的修订整理是在同治八年(1870年),由乐氏第十世乐平泉整理校勘,这一次他更把传统配本扩展到16个门类,增收至495种配方。其中所增加的第十六个门类正是“温疫门”,而温疫门中的首药就是安宫牛黄丸。

古代的药方是可以信赖和遵循的,但如若制药工艺不过关,药品原料不合格,就不能充分地显示相应的疗效了。这个教导和告诫一直被乐氏后人和同仁堂的制药人所铭记。

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同仁堂的药品标准就是六个字:“上等、纯洁、地道”。这六个字是有来头的——既是宫廷用药的标准,也是同仁堂制药标准。

“上等” 就安宫牛黄丸的配方来说,写明使用京牛黄、广郁金、当门子(麝香中最好的部分)、雄精(雄黄中的上品)、梅片(天然冰片),这些都是上好的药材。

“地道” 安宫牛黄丸中所采用的犀角,选亚洲犀最好,广角犀药性欠妥,黄芩则要使用承德产的条黄芩,黄连要用产于四川的鸡爪黄连,还有栀子一定要用红色的,因为红色的栀子是成熟度最好的。

“纯洁” 关于药材的纯洁,主要是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就说鸡爪黄连吧,它虽是药效最好的黄连,可是根都簇在一块儿,里面混杂泥土和须根,所以就得把它扒开。去掉杂物的同时,还得把上面的毛给刮掉才行。纯洁的目的是为了“净料投料”,使所有的药材都达到洁净,杂质一点都不能有,这才能彻底保证制成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其他药材里的异物也是手工挑拣,比如朱砂里若有铁屑要用吸铁石吸走,麝香带着的毛皮要细心筛除。还有看上去干净的珍珠为了彻底洁净,也必须经过“豆腐制”,即用豆腐进行蒸煮,以便利用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对污垢进行清理。这些都要在药材前处理工序完成。

打开蜡皮后,百年药丸仍然柔软、清香

安宫牛黄丸是传统丸剂,丸剂为原粉制剂,从表面看并不复杂。但是不同质地的药材要经过粉碎、混合、制丸、包装等工序,这就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诀窍在里了。

手工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基本标准是一料药必须出160丸,正负只许差一丸。这一料药的分量大约是480克,大约相当于240克药粉加上240克蜜,折算出来则大约是3克一丸,可见误差得控制在这么小的范围才行。同仁堂的药工们,据说在同仁堂生产144年安宫牛黄丸的历史上,从来都未出现过任何偏差,不仅是因为药料的贵重,而且还有那份制药人诚信和诚意。

安宫牛黄丸外面裹着的一层金箔,具有坠痰镇固的作用。关于这层金箔也有说法。以前在大规模制药时,使用金箔入药是需要有关部门特批才行的,但即便是在世事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同仁堂制作金箔的黄金一直也没有断档,也一直是以同仁堂的要求制作。

要把黄金制成金箔,不仅需要极高纯度黄金,还需要千万次的锤制。听老药工们说,一两黄金能锤制延展至将近一亩地的面积,可以想见裹在安宫牛黄丸上的金箔之薄。

制作安宫牛黄丸,不论是下料、研配、搓制、封腊到包装,全部是手工完成。别看蜡皮包装那么简单,它可以保证药丸放置很久,保持药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方面曾派人去检查故宫里存放的同仁堂老药,据老药工说,故宫里存放的一些药少说也得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是打开蜡皮以后,里面的药丸柔软,香气俱存。

而现在我们也只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面缅怀一下犀角粉的存在了。最重要的一剂药国家给禁止了,时势所迫,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


有大把大把的犀角粉,却再也配置不出安宫牛黄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