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高考作文素材(文学文化类7):《宋之韵》解说词7

 江山携手 2015-05-17

《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这是思想家而兼词人的苏轼,通过中秋夜对弟弟的怀念,来破译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这个命题永远吸引着人们去解析,却又是无法彻底解析的。因则这首词,也就对千秋万世的读者,永远都是一个无法排除的磁场。使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诗人就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生活中找到缺憾的人。苏轼就总是能从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看到并不如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残红凋尽,燕子呢喃,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春末夏初,正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一道围墙外面走过,看见墙里秋千,听见墙里佳人笑。终于,笑渐不闻声渐悄,转瞬之间,一切又复归沉寂,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只有之多情的行人还在聆听。他想找到一点什么呢?生活永远也不可能是美满的,人们欣赏落霞的艳丽时,总是正在兴头上,天就暗下来了。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一种令人神往的心跳,就这样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就消失了。就的那样一闪就消失了?不是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地间的一切,不是还那么充满了生机吗?服膺庄子的苏轼,总是会在暗淡的画面上,留下一点透气的亮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如今已经成了格言,成了民谚,我们都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再来看看词人是怎样悼念亡妻的吧——“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见妻子在小轩窗,正梳妆,于是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梦醒来由不得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来风刀霜剑的煎逼,人在风尘中老了,尘满面,鬓如霜,经历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忧患,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不会!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段永远也不会风化的爱,是不会变形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读这首词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梦见亡妻,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因而伤心哭泣,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死去的妻子与丈夫相对,为什么也泪流满面呢?因为词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无暇自己伤悼自己,就把一腔涩泪逢移植到亡妻的眼中,让亡妻来为自己哭泣。深人无浅语,苏轼总是能在词中,留下一面窗子,让读者看到更远的景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略呈椭圆形的庐山,横看绵延不尽,侧看高高耸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可是站在西林寺那里,却只见四围都是山,根本想象不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只缘生在此山中。人被山吞噬了,失去了看山的角度,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就成了生活真理。

 

不过永远能让人咂出新意,而又永远也说不尽的,还是那首咏雁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的环境中,缺月挂疏桐的背景上,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惊起却回头,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只孤鸿为什么要拣尽寒枝不肯栖呢?是因为被孤独驱赶着,而惊疑而害怕吗?应当是的。会不会是这些寒枝不合它的意,因而不愿意停落在上面呢?应当也是的。原来这首词是词人在那场文字狱中死里逃生后,被贬到黄州时写的,很显然,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就是词人无处依托的投影。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他自己的位置。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一代奇才,这个永远都竭力用苦笑来按压内心悲苦的哲人,终于就这样在有恨无人省的冷漠中,耗尽了一生。

 

如今,他依然坐在四川老家三苏祠这里构思诗词;站在第二故乡海南这里观照人生;又静静地卧在河南郏县这里净化他一生的悲苦。苏东坡这个名字,将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