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修行丹道欲要行入真实境界,第一需要端正身心、凝神入静,名为凝神聚气;第二需要安止身心、调配水火,名为炼形化精;第三需要宁静身心、运转坎离,名为炼精化气;第四需要忘**心、识神归元,名为炼气合神;能做好这四步就算是丹道小成了,那时候百病不生、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为验证。 别看后边有多少路,只要第一步走对了,之后就好说,沿着走就是;第一步就是凝神聚气,那如何凝神?如何聚气?其实能够凝神入静的方法万万千千无所穷尽,什么意守、观息、存神等等都是其中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凝神入静,那就保持那个静境不失就是练功,这就是守静。如果你能够凝神入静却又不随着深入,反而回来意守,十年也难比入静一年的修炼成果;所以自古散修难以有所成就,大部分都是不知法、不得法而盲修一生。 那什么是凝神入静呢?有三调三会:一、调身端正放松而不散架,二、调心平静而无太多杂虑,三、调呼吸以匀称,一般是匀速深呼吸二到三次使体内真气处于匀称流转的状态;这是第一部分,后边还有一部分需要解说,世间内修之人因不得此法而贻误终生者不在少数。 古人丹经常说机关在目,但是却没几个人解说,很多人以为内视丹田是用眼光看,其实眼珠是不动的,闭眼平视,眼珠就是自然状态,看着眼前的红色,那是眼睑内的气血之色。等到入静之后会出现白色闪闪的光芒,那是血中之气,若白光稳定,那就是精元纯净而出,这是功力的修行验证,不必多管他。 目光平视时,眼前直视范围所见类似一个正圆,中心较亮的是血气气象,向外无限延伸的是余光,取正圆最下延伸与丹田位置相交会处;此时感觉直视范围的正圆最下一边如同在鼻子那个位置,从那个位置的余光无限延伸向下就是丹田的气象。所以才有人说眼观鼻、鼻观丹田,详细解说就是上述所说,此处是返视第一法;第二法:收听在此,将耳力放在此丹田位置而不听于外音,第三留意在此;这三法会聚此处,聪明根器之人,片刻之间就能凝神入静,如坐高山之巅峰而观空谷。 有此感觉之后,才是凝神入静,不过最初几次不太纯熟,不算境界,应该做到瞬间进入才算达到了凝神聚气的地步;而那时候如观空谷,这时候其实就是在开关展窍。展开这虚无之窍,这个如虚谷的感觉就是真气凝聚所成的虚无之窍,渐渐入静深入,就会发觉自己好像与整个虚无窍如同一体。 这个时候就是凝神聚气功夫差不多该进入炼形化精了,什么是炼形化精呢?这个形不仅仅指的身体,更主要是指的形体中蕴含的真气,也就是你入静中的那个虚无的身体,就是将这个形淬炼化出元精。但是元精该怎么淬炼呢?不需要你多造作什么,只管凝神入静就好,入静虚无气自聚,凝来精神做何事?精神真气一堂会,精元从此自然生。” 附解: 眼睛平视怎么看到一个圆,都是一片虚无 一片虚无就对了,不要重点放在圆上 我说的圆是人目光正视范围 摄影课上老师会讲的 人眼前中心目光所看,有六十度的夹角范围是正视范围,是一个圆,之外至于一百八十度,是余光范围 而结灵丹之后,人内视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 所感所知是丹田气象,并非是丹田,比如海市蜃楼就是气象而非实体,就说你见到的所谓丹田只是丹田气象,并非丹田实体位置 看到也未必不长,看不到也未必长 初修行不应被太多的感触而动心,像你们这么问,如果是有师门,是会被骂的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 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神光、心意、丹田,三会,会聚的意思 神光下照丹田,心意自然流注此处,三会自然形成,这个叫做凝神 三调总称调息 调息而凝神,真气化虚窍, 如坐山顶观,虚无一太空。 三会叫做凝神,调息凝神是一起的 调息凝神,然后开窍,然后才炼形化精 这里说的丹田就是下丹田的腹部,取的是这个位置,如果凝神了就不取这个位置,三个丹田都在虚无窍中,没有虚无窍,三丹田都是不开窍的 如坐高山而观空谷 余光照耀是无边无际的 余光就不是神光了吗?眼前是神光,余光也是神光,神光无边无际 坐高山而如观众山川,如观空谷,如同身处太空无边无际,如同与宇宙一体,都是这个 本无内外,自然能知,心有觉昧,有所不知 拿出不怕死的精神修炼才是对的 那时候我们常说一句话,不会死就好 若得不迷,性情自然安住,精气自然回虚无窍,自然三者和合而成灵丹 三者:心性、神识、精气 心性,不迷性情,非是心思意识 神识:识神归融元神而成 精气:元精和合元气而成 三者都成,自然灵明自在,潇洒如醉 自此以后,心思性情与精气打成一片,开始养育增益,没有这个,只不过是炼精化气而延年益寿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是下手兴功的口诀。对这个口诀要整体性把握,不能将凝神屯调息分开,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口诀的顺序是分层次而设的,但在做功时虽有层次之分,但功夫却是连贯的。照这样去做,就合乎规范。所谓凝神,就是把已经清静了的心神收聚体内。心没有清静的时候,不要急于先闭眼,先要自劝自勉让心真正清静下来。如果心收回来了,无挂无碍,清凉恬淡,这就符合了要求,可以开始将心神收入丹田气穴之中。这就叫凝神。神凝聚以后,对于身心内坏境就像坐在高山上一览众山众水,也好像太空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把在地上一切一切都照遍。所谓凝神于虚就是这种状况。调息并不难,心神一静,随着呼吸的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再配合神光下照,就是调息。所谓调息,最终目的就是使口鼻外呼吸自然渐弱,以至于无,然后从阴跷脉中生出真息,与心中的中和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成为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息。总之,心止于脐下丹田叫凝神,气归于脐下丹田叫调息。神息相依不分,自然而然,守住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忘,顺应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助。能勿忘勿助,处之以静默柔和,息活泼而心自在,就可以用“钻”字诀。“钻”就是这时已进入虚空昏默的境界状态,我们将心神投入到这种状态中,忘了要提醒,提醒后又要忘掉,三番两次,将这种境界状态持续再持续,就像池水,让它澄之又澄。于是忽然神息两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玄关窍开,玄牝出现,而人如大醉一般。 |
|
来自: haiqiang1977 > 《dan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