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造“体”背后的名和利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5-18
短评快

诗歌造“体”背后的名和利

  □庄大申

  这些年来诗坛相当热闹,这体那体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这其中有无意间走红的,如“梨花体”,有获大奖后被骂红的,如“羊羔体”,当然也有一些被捧红的。“红”就是迅速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在某个时间段里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红”者,名也;名者,利也。

  诗歌作为一种注重意境营造的短平快文体,其创作门槛相对较低,评价标准更难一致,因此,诗歌似乎更容易成为走进文坛的方便法门。在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多元传播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崛起,诗歌的创作和流传也比其他文体更为方便。朋友圈里真心假意的点赞、吹捧和转发足以造成一诗风行的假象,加上粘贴、复制功能的运用,对某一首诗歌的大量仿作和传播成为可能。

  三人成虎,三人也可以成“体”,现在发展到一个人也敢于成“体”。问题是,这种“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体”对于诗歌究竟有多少意义?当然,炒作之人是不在乎意义不意义的,更不在乎“红”的时间的长短,他在乎的是“红”本身以及其背后的名和利。

  盗亦有道,当此商业时代,循正当途径,求名求利,无可非议。但为了一时的走红,连一向清高的所谓诗人也不惜放低身段,刻意造“体”,网上网下大肆炒作,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派不仅令人大倒胃口,也暴露了诗坛热闹背后的贫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