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江山携手 2015-05-19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也许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字。 毋庸置疑,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 《诗经》 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歌怎么来的? 当人们看到美丽的桃花,想到美好的人生时,便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当人们看到 苕叶凋零,觉得人生无常时,便感叹“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最早的诗歌,总是和人们的 劳作生活息息相关,累的时候唱首歌放松自己;忧的时候,作首诗抒发情感,这便是诗歌最 早的形式。时隔两千多年,为何那时的诗还能如此真切地打动着我们,它有怎样的魅力让人 吟咏之后觉得齿颊留香?那么,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首先,我想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美。说到绘画美,最典型的要算诗佛王维了,大 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翻开王 摩诘的诗卷方知此言不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个“直” ,一个“圆” ,便让无形 的豪情与壮阔跃然纸间了,难怪连不懂诗的香菱都要赞他, “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 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朗朗清辉洒落在松林里,潺潺的清泉将诗人吸引过 去,却见到月光将泉水映得流光飞舞,这多像一副流动的画面。此外,宋词与元曲中也有许 多借景抒情的句子,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 ,一句当中包含了这么多色彩,碧蓝的天,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林,融合在一块,竟 是悲恸的离愁。这又让我们悟到了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抒情。一首诗词千行泪,一首诗词 寄相思,一首诗词话离别。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 “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 史诗和剧诗” 。这种抒情往往又是和景致联系在一起的,眼前之竹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变成 了胸中之竹,于是我们读到的也是糅合了情感的景物,这景便显得更加动人。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又是一番值得品咂的滋味。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诗与乐有 着很大的渊源,诗歌起源时便是与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 《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最 早的民歌, 《大雅》和《小雅》是最早的宫廷乐曲;汉代宫廷中以乐配词的形式,让中国诗 词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体裁——乐府; 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宋词, 大部分却是宋朝时期的 “流 行歌曲”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可见一斑。 为什么我们读诗词的时候会觉得朗朗上口,很好背诵?因为许多诗词都讲究韵律和节 奏。李清照在《词论》中说,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 清浊轻重。 ”可见写诗作词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人人会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的韵脚便是首句尾字的韵母“u” ,声调即平仄格式也十分工 整,让人读起来像哼一首曲子。再如易安的词,每一篇都像一支旋律悠扬的歌, “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歌乐重音符的节奏,而诗词重的是文字的节奏。宋词是温婉绵长的节奏,唐诗是雄浑齐 整的节奏,再往前到了魏晋,节奏成了诗歌中最华丽的装饰,透着古朴而雅致的气质,如曹 操的《观沧海》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读这诗,你会不会有种读着读着就停不下来了的感觉,读完还 觉意犹未尽,荡气回肠?好的诗词都会令人想一气呵成地读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美 了。 再说说中国古典诗词的建筑美吧。 所谓建筑就是指诗词的体裁与形式, 也可看做诗歌的 结构。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既有江南园林的迂回秀丽,又有北方院落 的雄伟大气。读五言、七绝时,我们会感到齐整严谨的美;读“蝶恋花”“钗头凤”等词牌 、 时,我们会感到错落有致的美。然而,我认为最能把诗歌的建筑美表现出来的还是《诗经》 中篇章。如《秦风·蒹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沚。 从结构看内容, 《蒹葭》中的三段表达的是同一个内容,但为何读起来让人觉得情感在 层层加深?这便是结构的魅力。 它铺陈齐整, 却不让人觉得死板, 因为每个小节虽字数相同, 但随着情感的加深,字句也在变化着,而这变化又是有规律的。让人读之好似在反复吟咏, 又能在这种反复中细细品味道不尽的情。 无论是绘画美、音乐美还是建筑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都绕不开诗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内容。我想,如果用心发现,我们的周围也会有许多值得去写的美。 看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作家都是多面手,会诗词,善乐音,能绘画,东建筑,难 怪中国诗词能够伴着中国文化一路走来, 达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度, 却又不那么风尘 仆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