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制度创新呵护“最绿省份”

 聂耳小书屋 2015-05-19

   

问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福建:制度创新呵护“最绿省份”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04版)

 

     “五一”小长假,福建旅游市场全面红火,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福建如诗如画的美景,领略这里清新优美的生态。

 

    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我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率先出台并实施一系列举措,呵护这里的青山绿水,使“清新福建”成为八闽大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依靠生态补偿 平衡环保权责

 

    福建省长汀县庵杰乡涵前村村前就是碧水如镜的汀江。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清澈的河水得益于村里修建的污水处理站。“我们村里的污水没有直排,都是经过处理的。”

 

    涵前村的污水处理站就建在河边。全村2000余人的生活污水,都在这里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处理,最后成为“清泉”排出。庵杰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污染处理工程建设于2013年,使用的就是汀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加上生态护岸的工程资金,费用近220万元。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像汀江这样的河流还有很多条。为了保证下游的饮水安全,上游的群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2003年起,福建率先建立起主要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用经济杠杆推动上下游共同保护,平衡环境保护权责。到2014年,全省累计投入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约29.88亿元。

 

    如今,基于这一机制的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1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对跨区市的闽江、九龙江、敖江三个流域实行生态补偿,在资金筹措和分配上向流域上游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对水质状况较好、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市、县加大补偿力度。

 

    为了保护“绿色”,福建还率先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划定的4290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实行应保尽保。从2013年起,福建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由每亩12元提高到每亩17元。福建省发改委区域处吴聿华介绍,2015年,省级以上财政共安排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7.29亿元,6.7亿元已提前下达。

 

环境有价 资源有偿

 

    2014年9月,福建首次排污权交易在福州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落槌,有10家企业参与竞拍,交易总额达1409万元。这是福建环保史上的重要节点。福建省环保厅有关人士表示,此举标志着市场化治污成为现实。

 

    为了体现“环境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2014年6月,福建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先行在造纸、水泥、合成革与人造革、建筑陶瓷、火电、合成氨、平板玻璃等8个行业试点,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交易的范围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

 

    同时,福建注重源头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和淘汰落后产能硬任务全面完成。2014年,福建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75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四分之一,4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范围内。

 

    2014年,福建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1%,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占65.1%,23个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3%。

 

“绿色崛起”不唯GDP

 

    在“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县,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11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国的自行车专业队伍都会在这里的“最美赛道”和“天然氧吧”中举行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永泰优良的生态环境,得益于福建对该县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取消了对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

 

    “省里对我们县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型产业科技含量。这样的‘三考三不考’,把准了永泰发展的脉门。”永泰县委书记林强这样说。

 

    为了强化“绿色导向”,福建努力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2014年8月,福建宣布取消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目前,福建已将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近三分之一的陆域面积规划为省级生态功能区。

 

    “取消部分县市的GDP考核,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绿色GDP。”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

 

    “绿色”指挥棒让“最绿省份”的桂冠越来越靓丽。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福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95%,森林面积达801.27万公顷。生态建设,正成为福建“绿色崛起”的助推器。(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