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如果希特勒活在21世纪……

 汉青的马甲 2015-05-19

披着“穿越小说”的外衣,以幽默的文风探讨严肃话题……《瞧瞧谁回来了》一书最近在德国热卖,表明这个国家的年轻一代正在寻找新的方式,来审视那段令人倍感压抑的过去。





德国作家迪姆尔·韦尔姆斯笔下,希特勒成了一出“穿越剧”的主角,一觉睡醒,他发觉自己不得不面对完全陌生的世界。

在小说《瞧瞧谁回来了》中,于二战结束前夕自杀未遂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阴差阳错地出现在21世纪柏林的街头,并上演了连番奇遇:先是被人当做变装爱好者,后成了脱口秀主持人,并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大红大紫。

两年前,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引起强烈反响,荣登德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20周之久,本土销量现已达200万册。如今,这本书被译成42种语言,其改编电影也计划于今秋在德国上映,按照韦尔姆斯的说法,粉丝们对它的续集十分期待。

德国媒体对该书的热卖倒是不太感冒,甚至有不少负面评论。就此,今年48岁、此前为一家小报撰写政治新闻的韦尔姆斯表示:“这就像是由200万人参与的一次社会实践,应被给予足够重视。”

最近,在该书在美国上市前夕,韦尔姆斯在慕尼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该地距纳粹党总部旧址只有几个街区,由后者改建的纳粹主义历史文献中心刚刚落成。与柏林和纽伦堡不同,在这座希特勒及其党羽发迹的城市,数十年来,人们不愿提及那段黑暗的过去,用韦尔姆斯的话说,“他们这样做,是在压低历史的声音”。

对他和许多德国政治作家来说,《瞧瞧谁回来了》的成功俨然是世代交替的证明。毕竟,二战已过去70年,是时候寻找新方法帮助人们审视历史了。除了建立纪念碑外,使用黑色幽默来描述纳粹分子的所思所想,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韦尔姆斯说,“老故事还得讲,但要用不同的方式”,90年代以来,“大部分人不再喜欢一本正经地讲述那些罪恶行径和极端思想。那好,就让我们走条捷径,变得幽默些吧。”

这部小说包含很多针对历史和现实的隐喻,让读者忍俊不禁,笑过以后又不禁想问:这些真是能一笑而过的事吗?与文字内容一脉相承的是德文版的封皮——希特勒的标志性发型和以一撇小胡子形状排列的书名均为黑色,与白色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提到,在文艺界,讽刺希特勒的作品早就蔚然成风,但大部分来自德国之外。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梅尔·布鲁克斯的《制作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如今,韦尔姆斯的得意之作,为那些对讽刺希特勒持怀疑态度的德国同行指明了方向。

《瞧瞧谁回来了》大胆设想了希特勒对现代世界的态度。例如,从1945年穿越而来的他,无法适应“被穆斯林占领、被女人统治”的21世纪德国,唯独一件事令他满意,“过了这么多年,犹太人仍一蹶不振。全德如今只有约10万犹太人,相当于1933年(纳粹上台时)的1/5,公众对此没多少愧疚——在我看来这再合理不过,但又多少超出预料”。

以这种口吻讲故事,是否有轻视纳粹大屠杀之嫌?韦尔姆斯表示否定,“我们不是在取笑希特勒,而是在笑‘他’,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位作家告诉《纽约时报》,他的创作灵感来自1992年比利时拍摄的纪录片《人咬狗》,该片讲述了一名电视台工作人员跟随一名连环杀手,最终成为杀人共犯的经历,“我想以人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坏人是怎样产生亲和力的”。

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德国“当代历史研究所”副主任马格努斯·布拉希特肯指出,讽刺希特勒的著作并不少,但近期最成功的,非《瞧瞧谁回来了》莫属,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政治立场,我觉得启蒙很重要。不能不说,我喜欢它的幽默感”。

而在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纳粹德国的美国历史学家加夫瑞尔·罗森菲尔德看来,“不排除一些德国读者会由于‘错误原因’跟风去看这本书”,但他相信,大部分读者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文字背后想要传达的内容。“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希特勒’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不能了解这种人是怎样以名人身份去影响别人的,那我们就会自找麻烦。”

韦尔姆斯觉得,自己的作品如此畅销,进一步证明21世纪的德国人应以新的方式谈论历史。他说,相比让读者因为听得太多而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学到的东西,“这种阅读体验也许胜过冲着他们高喊100次‘你们不该杀害犹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