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袖手揽月 2015-05-19

__何劲松 /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 “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故本人不揣浅 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因此,主人丝毫不能懈怠,尚需时加惕磨,尽力护持,务使其循善去恶,改过自新,方能免其恣纵。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赏析】牛儿既已受制,且在痛加鞭策之后,已经野性渐去,不再四向奔跑;心性调伏之后便不再颠倒妄想,违理犯过。但是,这时仍处在关键时刻,心主——牧童的制御功夫仍不可省,无论是流涉人世苦海还是穿过现象界的迷云,都必须紧随其后,不能稍懈。只有这样,才能善念日增,劣性日消,否则便会前功尽弃,牛不调驯,心不调伏。当然,调制心性,迁善改恶虽极其辛苦,但苦中有乐,乐而忘苦,所以牧童终日忘其疲倦。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赏析】俗话说: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牛既受制已久,调驯功深,便开始回心转意。当然,回心转意也经历了由勉强转头到自然回首的过程。人性亦同。人有劣性,自知忏改,即是回首。换句话说,心由勉强向善而进至于自然向善。然而,此时心主——山童仍然不能完全相信相许,放松警惕,因为颠狂之心虽已调和柔顺,可是长时间的习染不可能一下子荡除干净,时时都有逾越的危险,因此克制的功夫、防闲的工具断不可去,还需把清规戒律这条芒绳系在牛的鼻子上。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赏析】“绿阳阴下”和“古溪边”在普明禅师那里别有喻意。前者喻“色界”,后者喻“空界”。就是说,只要牛儿野性全消,那么无论是在绿杨阴下,抑或是在古溪岸边,都会放收自如。同样,人的劣性全消,善性纯乎精粹,则动辄亦会合乎天理良知,不待修持克制,不假勉强作为。此时牛已驯伏于牧童,不劳牵调,在薄暮浓云的芳草地上,步步自随主人之后。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赏析】黑牛变成白牛,喻心性由劣性臻于善境,不仅绳索既除,而且厩枥亦废,露地安眠,丝毫不加防范,因此才“不劳鞭策永无拘”。正因为恶念尽消之后,所作所为皆出自然,合乎天性,无拘无碍,所以心主牧童便可安闲自在,稳坐青松之下,短笛横吹,奏出升平的乐调,一片快乐详和的景象。只是“牛”的一念尚存,还需在开悟之后经过“保任”之期。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赏析】牛的纯白喻心的纯善,此时心已达到完全解脱自由的境界。如果说此前“无碍”阶段尚需心主牧童照料看守的话,至此“任运”阶段则一切外力均属多余。因为一切行为,如日月之行天,出于天性自然,毫无勉强。于是,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在“绿葺葺”的“淡烟芳草”里,饥餐渴饮,随时任运,自然合道;牧童也可以安眠石上,高枕无忧,一任牛儿东奔西驰。此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赏析】白牛白云,纯乎一色,至此不仅心性纯乎善、合乎道,而且主客之间的差别也已泯灭,从而达到性无善恶、形元尔我的境地。对于心主牧童来讲,已不存在牛的念头,更不会起心作念去调伏;对于牛来讲,再也不需要牧童的牵拽而能自然合道。牛与牧童的相忘,是谓“人自无心牛亦同”。这里的“明月”代表自性,为体; “白云”比喻现象,为用。明月与白云同色,意指色空一如,体用不二,人牛相忘,主客不分。在明月与白云的交相辉映下,任东任西,无不自在。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赏析】客体的牛已不复存在,“一片孤云”如同性分中一点灵光,彻上彻下,纵横舒卷,无挂无碍。用这颗无差别的心去观照世间一切现象,则无不光明正大,些无渣滓。至此地步,调摄心性,已臻至境,只是主体的“我”还在明月下拍手高歌,尚未能摄归大全,因而必须突破最后一关,方可走向圆满。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赏析】牛已不见,人亦不见,无尔无我,人我两忘,唯馀象征大圆镜智的一轮明月,光含万象,将人牛等俱摄于宇宙大全之自性。至此主客双泯之极地,道行圆成,一切复归于自然。就一个参禅者的过程而言,一般在未悟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悟道有个入处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保任”、“休歇”之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这里的“野花芳草自丛丛”即此开悟后的境界

__何劲松 /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 “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故本人不揣浅 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因此,主人丝毫不能懈怠,尚需时加惕磨,尽力护持,务使其循善去恶,改过自新,方能免其恣纵。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赏析】牛儿既已受制,且在痛加鞭策之后,已经野性渐去,不再四向奔跑;心性调伏之后便不再颠倒妄想,违理犯过。但是,这时仍处在关键时刻,心主——牧童的制御功夫仍不可省,无论是流涉人世苦海还是穿过现象界的迷云,都必须紧随其后,不能稍懈。只有这样,才能善念日增,劣性日消,否则便会前功尽弃,牛不调驯,心不调伏。当然,调制心性,迁善改恶虽极其辛苦,但苦中有乐,乐而忘苦,所以牧童终日忘其疲倦。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赏析】俗话说: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牛既受制已久,调驯功深,便开始回心转意。当然,回心转意也经历了由勉强转头到自然回首的过程。人性亦同。人有劣性,自知忏改,即是回首。换句话说,心由勉强向善而进至于自然向善。然而,此时心主——山童仍然不能完全相信相许,放松警惕,因为颠狂之心虽已调和柔顺,可是长时间的习染不可能一下子荡除干净,时时都有逾越的危险,因此克制的功夫、防闲的工具断不可去,还需把清规戒律这条芒绳系在牛的鼻子上。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赏析】“绿阳阴下”和“古溪边”在普明禅师那里别有喻意。前者喻“色界”,后者喻“空界”。就是说,只要牛儿野性全消,那么无论是在绿杨阴下,抑或是在古溪岸边,都会放收自如。同样,人的劣性全消,善性纯乎精粹,则动辄亦会合乎天理良知,不待修持克制,不假勉强作为。此时牛已驯伏于牧童,不劳牵调,在薄暮浓云的芳草地上,步步自随主人之后。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赏析】黑牛变成白牛,喻心性由劣性臻于善境,不仅绳索既除,而且厩枥亦废,露地安眠,丝毫不加防范,因此才“不劳鞭策永无拘”。正因为恶念尽消之后,所作所为皆出自然,合乎天性,无拘无碍,所以心主牧童便可安闲自在,稳坐青松之下,短笛横吹,奏出升平的乐调,一片快乐详和的景象。只是“牛”的一念尚存,还需在开悟之后经过“保任”之期。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赏析】牛的纯白喻心的纯善,此时心已达到完全解脱自由的境界。如果说此前“无碍”阶段尚需心主牧童照料看守的话,至此“任运”阶段则一切外力均属多余。因为一切行为,如日月之行天,出于天性自然,毫无勉强。于是,牛在“柳岸春波夕照中”,在“绿葺葺”的“淡烟芳草”里,饥餐渴饮,随时任运,自然合道;牧童也可以安眠石上,高枕无忧,一任牛儿东奔西驰。此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赏析】白牛白云,纯乎一色,至此不仅心性纯乎善、合乎道,而且主客之间的差别也已泯灭,从而达到性无善恶、形元尔我的境地。对于心主牧童来讲,已不存在牛的念头,更不会起心作念去调伏;对于牛来讲,再也不需要牧童的牵拽而能自然合道。牛与牧童的相忘,是谓“人自无心牛亦同”。这里的“明月”代表自性,为体; “白云”比喻现象,为用。明月与白云同色,意指色空一如,体用不二,人牛相忘,主客不分。在明月与白云的交相辉映下,任东任西,无不自在。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赏析】客体的牛已不复存在,“一片孤云”如同性分中一点灵光,彻上彻下,纵横舒卷,无挂无碍。用这颗无差别的心去观照世间一切现象,则无不光明正大,些无渣滓。至此地步,调摄心性,已臻至境,只是主体的“我”还在明月下拍手高歌,尚未能摄归大全,因而必须突破最后一关,方可走向圆满。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赏析】牛已不见,人亦不见,无尔无我,人我两忘,唯馀象征大圆镜智的一轮明月,光含万象,将人牛等俱摄于宇宙大全之自性。至此主客双泯之极地,道行圆成,一切复归于自然。就一个参禅者的过程而言,一般在未悟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悟道有个入处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保任”、“休歇”之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这里的“野花芳草自丛丛”即此开悟后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