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网速越来越快,智能手机的下载速度也越来越快,各种莫名其妙的流量流失成了大家的小烦恼。这些流量都被谁 “偷”走了? 流量,就这样产生……手机用户主动接收或上传数据时会产生流量。 接收数据的行为如收邮件、查看新闻、查看新消息、观看视频等。上传数据的行为如发邮件、发微博、上传照片、用户手动备份数据等。这类流量是由用户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属于用户的自愿。 当操作系统或服务类应用自动更新或备份时,会产生流量。如操作系统漏洞修复、操作系统版本更新、第三方应用更新、自动备份数据等。这类流量虽不是由用户的主动行为产生,但一般需要经过用户同意,并且一般可以通过自主设置,限制该行为仅在WiFi联网状态下进行,因此也是一种可控的流量。 用户主观不希望产生但同时又难以控制的流量耗费。 这一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垃圾流量”,如强制下载、流量耗费类恶意应用、手机广告、应用的频繁推送信息等所产生的流量。 强制下载:一般是指在使用手机访问网址、扫描二维码或其他上网行为时,因为误操作或其他原因被强制下载了不知情的应用,强制下载背后有一条利益惊人的应用流氓推广的灰色产业链。强制下载的应用非但浪费了流量,而且有很大可能下载到恶意应用。 流量耗费类恶意应用:目前已知的流量耗费类应用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些恶意应用在后台偷偷下载、安装其他应用。这种属于应用流氓推广灰色产业链,如“Superpack”等。第二种恶意应用是将中招手机变为“肉鸡”,然后利用中招手机发起ddos攻击或在应用市场上为某个应用“刷榜”或狂点广告……如安卓后门程序 Android.Troj.mdk(简称MDK)等。 手机广告:应用开发者采取利用手机广告的后向收费方式进行盈利,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商业模式。然而手机广告的频繁刷新、流氓推送等,都会给用户造成流量损失。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广告后台设置为5秒刷新一次,研究发现,按这种刷新频率计算,嵌入广告的应用程序每小时会耗费用户300-500k流量。如果用户下载了很多嵌入广告的应用程序的话,流量损失就可想而知了。 应用软件频繁进行消息栏推送、应用后台自启动等流氓行为,也会造成流量损失。 除此之外,大多数隐私窃取类应用需要通过联网将个人后台收集的用户通讯录、短消息记录、甚至通话录音等隐私数据向服务器端发送。如果用户安装了此类应用,在个人隐私被窃取的同时,也会遭受流量耗费。 流量耗费问题有法可依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用户流量消耗行为,无论在技术规范上还是在相关法规上,其实都是有依据的。
有关人士介绍说,2013年11月起正式实施的YD/T2407-201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移动智能终端中预置的应用软件不应有未向用户明示且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用户流量消耗的行为。包括在用户无确认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数据连接、WLAN网络连接、无线外围接口传送数据的行为。 《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描述格式》中规定:自动通过复制、感染、投递、下载等方式将自身、自身的衍生物或其他恶意代码进行扩散的行为,具有恶意传播属性。其中关于资费消耗规定: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彩信、邮件、频繁连接网络等方式,导致用户资费损失的,具有资费消耗属性。 教你几招防流量遗失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武晓莉 夏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