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想修行

 文生心 2015-05-20

菩萨慈悲传真理,佛法圣道莫分离,参敬虔诚志不移,自証菩提波罗密。

何谓之「观想修行」之道?

观想可分为主观、客观、直观与绝观四种,主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念动与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这种行为在于处事上易生偏颇与对立、冲突,但在修行上有时也还须有些主观,如忏悔、布施、持戒、除恶生善... ...等,都须由自我中心的主观立场开始。

客观是以对象为立场的,世人对于境物看法不一时,总认为自己的立场很客观,但客观其实并无法摆脱既有自我的观点在其中,其实在少数人的主观,多数人的盲从,而成了所谓的客观,世间是没有真正客观的,只是一个主观产生然后应用各种方法去形成多数人的认知而已,但在修行上就有此客观条件,观身受心法,是相当客观的,既能观的心,亦有观的境,宾主历然,各为客观。

直观,是一种不给予说明判断的,当境相出现时,没有将自己的习惯、经验、常识摆进去而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判断,在头脑中只须朗朗观照,不用思索推想,便是直观,直观与直觉是不同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往往掺杂有主观的习性、常识的成见,是一种直觉的反应,所以直观与直觉是不同的。

绝观,又称之为中观,是超越于主观、客观,不执左右,也不执中间,称之为中观,这是自在应用的一种智慧能力,修行中,人之常识、认知、经验是需要的,因为那是工具,但不可执着,是一种无我的智慧,以多了解、多互动、多沟通,然后以各是其是,各得其所的方式抉择、判断,这就是中观,因为这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绝相对、断相待,所以又名为绝观。

般若是无我的智慧,不以自我偏好为立场,不以个人专业为立场来看所有的人、事、物,而是无私、无我的态度,用无私、无我的态度来成长慈悲及智慧,然而,不可把「无我」认为「断我」,是要以智慧的我来处理一切境物,要以慈悲的我来救渡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的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