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的出现是在汉代,但“纸”这个字出现的很早,大概先秦就有了,从丝从巾,说明当时把字写在织物上面。现在发现了一些秦汉帛书,弥足珍贵。
因为丝织品太贵了,所以早期汉字大多写在竹制品上面。我们现在汉字里面表示文字的如篇、節、笺、笈、符等等,都足以说明造字当初最常见的“纸张”是竹制品。因为要修改错别字,当时写字的人会带一把小刀,方便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所以文官又称“刀笔吏”。
先秦时期中原比较温暖,竹子比较多,后来气候变化北方竹子就少了,于是也有用木板来写字的情况,称为木牍。
汉代时期为了应付大量的书写工作,开始使用纸张。早期纸张比较粗糙,远远比不上光洁的丝绸和削刮过的竹简。但是这难不倒热爱技术发明的中国人,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纸张涂布技术,就是在纸张表面加一层涂料使得纸张光滑以适合书写。我猜测,纸张涂布技术是受了纺织品加工技术的启发。其实很多造纸技术与纺织技术有关联,中国发明造纸术跟它发达的丝织业有关。
中国古代纸张制造复杂,加工不易,成本比较高。但它便携,所以逐渐替代了竹简,这就像笔记本取代了台式机一样,虽然前者更贵。当然,丝织品依然是重要的书写介质之一,只是丝织品的价格更高的可怕,因此根本无法作为纸张大量应用。
早期纸张的原料主要是麻,一直到唐代,将麻纸技术发展到巅峰。据有位接触敦煌卷子的朋友讲,唐代的麻纸抖起来能发出金属薄膜一样的清脆声音,由此可见其密度之高。其实新钞票抖起来也有类似的声音,因为钞票也是麻纸所做,所以放洗衣机都泡不烂。敦煌经卷能千余年不朽,跟它采用麻纸有关。俗语道,纸寿千年,看来真的没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的纸张放不了一千年,顶多五十年就酥了。唐代的麻纸技术没有完整保留下来,后来的麻纸再也没有达到唐代的高度。皮纸成为后世纸张的主流,皮纸的主要原料是桑科树木的树皮,大概又跟丝织业有关。现在韩国和日本传统手工纸所采用的原料,主要还是楮树,由此可以推知唐宋时期中国皮纸的主要成分。期间还有用藤皮造纸的情况,但是藤条生长不易,造藤皮纸对环境破坏太大,因此作罢。
相比较而言,最为环保的纸张是竹纸,因为竹子速生。转了一圈,中国人又打起了竹子的主意。宋代开始大量生产竹纸,米芾的几幅佳作就采用了竹纸。
在唐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皮纸是高档纸,竹纸是低档纸,丝绸类是奢侈类书画“纸”。
至于我们今天盛行的宣纸,是个比较奇怪的东西,它大量采用的是原料是——稻草!
 吴湖帆说:“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纸盛行而画学亡,书亦随之。”他说的有点夸张,但基本属实。宣纸一出,古典艺术基本上就终结了,因为它不能表达精微的线条。画家都去搞大写意、书法家都去写大字……,古典艺术于细微中见精彩的能力逐渐丧失。还真说不好,到底是纸张的变化改变了艺术的观念,还是艺术观念的改变导致了纸张的变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