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海中第一人 2015-05-20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本试卷共6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对历史细节,普通人往往采取    ,大而化之,甚至是玩笑戏谑的态度。比如中国戏曲,台上摆一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    ,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它和文人艺术真是    ,另有自己的欣赏规矩。即使贵为天下母仪,如慈禧太后,人称国学大师,像陈寅恪,只要是进戏园子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根本没有谁跟历史较真儿。

A.漫不经心  千篇一律   大异其趣    

B.漠不关心  千人一面   大异其趣

C.漠不关心  千篇一律   各异其趣    

D.漫不经心  千人一面   各异其趣

1.A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根据后面的“大而化之”,表示随便的意思,应选“漫不经心”。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鉴于“千人一面”只指文章或人物描写,而横线前面是谈戏曲舞台,所以应用“千篇一律”。大异其趣:指表现得大不相同、差异很大。各异其趣:各自呈现不同的趣味。根据句意应选“大异其趣”。故答案是A。

2.下列表意明确无误的一句是(   )(3分) 

A.随便你走进哪个教室,课桌上都堆着很多根本没用的资料。            

B.讲台一边站着一个人,班主任介绍说这是新转来的同学。

C.他真的很好说话,只要你跟他相处几天,就会发现这一点。

D.这家培训机构发来短信,请学员务必在5月10日前去领证。

2.B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主要考查歧义句。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根本没用”有两种理解,一是“一点没有用途”一是“根本没有用过”。C“好说话”有两种意思,要看“好”的读音是什么了。D“前去”有两种意思,一是当天去,一是当天的之前去。

【易错警示】注意歧义句中会有因为读音是多音字而出现多重意思的,如“他还欠款五百元”,“还”可读“huán”,也可读“hái”,意思就截然不同。“好说话”就是这种类型。

3.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C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辨析修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BD都属于夸张修辞,C不是。

4. 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当然,所谓的“抄书”,其实大有讲究。                  。不过,“文抄公”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尺度与审美标准,否则会变成偷懒甚至抄袭的借口。

①不仅仅是中国文人抄书,外国人中也不乏这种雅趣。

②抄书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料准备,也是一种写作技巧,还可以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

③你要读书,最好是深入字丛,在那里驻足、悠游、徜徉,而不是走马观花。

④清代第一流学者中,不乏喜欢此道者。

⑤本雅明就有这样的妙喻:就像坐飞机无法领略窗外风景,除非你亲自走进风景中。

⑥归国之初的鲁迅,曾用了十年时间来“钞旧书”。

A.①②④⑥⑤③

B.②④⑥①⑤③

C.③②⑥④①⑤

D.④⑥①⑤②③

4.B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⑥是对④的解说,讲完中国,再讲外国,①自然紧随⑥④之后,④⑥①应排在一起,可排除AC。本雅明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话正好是“外国人中也不乏这种雅趣”的印证,故⑤在④⑥①之后。②是对“大有讲究”的解说,最好排在前面,排除D。

5.阅读下面的图表,概括“明星”类员工的特征。(4分)

 

                                                                                

5.“明星”类员工态度主动积极,行为独立。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注意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        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       自负:自恃

【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困穷:困窘、处境困厄。B感激:让人感奋,富有生气。C“韬藏”有韬光养晦的意思,故“抑郁”也就不是现在的“忧郁”,而应理解为“暂时压抑自己”。

7.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B而:进而;C而:便;D而:而且。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4分)

译文: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4分)

译文:                                   

【答案】(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1)“驰骋上下”,纵横自如;“所畜”,积聚的才德;状语后置。(2)“铭之石”,刻在石上;“序”,作序;状语后置。

9.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答案】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此题关键句在: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前面“其所有者”指的是“才学”,后面“在吾三人者”指他人为他传扬。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拟人,比喻。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从“催”字可知拟人,从“丹青”可知比喻。至于开头的作用,只要写明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

答:                                     

【答案】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下阕三层,表达出三个方面的感情,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正确提炼即可。“对功名的绝望”若答成“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归隐的向往”亦可得2分;“对未来的忧虑”若答成“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明日前程的迷茫” 亦可得2分;“对现实的激愤”可答为“不满”。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2)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 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6) 前者呼,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8)             ,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1.(1)恐美人之迟暮 (2)故不积跬步 (3)寄蜉蝣于天地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伛偻提携 (7)语不惊人死不休 (8)千淘万漉虽辛苦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解析】本题是记忆性默写题,要结合文意填写正确的句子。默写时要注意字形正确,不多字,不漏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呆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12.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答:                                     

12.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此题既要根据比喻句的作用点出其妙处,也要根据在文章的位置(前3段)解读其作用。

13.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答:                                     

13.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本的表现手法,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表达特色是个较大的概念,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上题答案,如果写“选取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也可得分,写“运用主观感受(运用想象)”也可得分。

【举一反三】表达特色的赏析注意描写对象、修辞、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内容情感等角度的思考,要尽量全面,不遗漏。

14.“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4.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分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从两个方面作答。结构方面:线索,呼应标题;内容方面:突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强调了作者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15.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                                     

15.审美的眼光,怜惜的态度,平等的关系。具体阐述略。

【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次为F级(探究)。

【解析】从“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等可知作者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布尔津河以及周围的景色的;从“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等处可知作者对自然景物是怜爱的;从最后两段我们也发现作者与自然相处是和谐的。“怜惜的态度”答成“热爱自然”也可,“平等的关系”答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 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这个警吿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代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造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而危险在于这种制度一经订立,我们即易于忘却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知识上鉴别力的发展。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邻近古巴的海岛呢。

(有删改)

16.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6分答:                                     

16.独立的判断力,智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的答案已经明确在第三、四段,文中交代非常清楚,稍加概括即可。相关的语句是“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

17.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7.倾向上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方法上把愉快的求知变为机械的堆塞,目标上以文凭来代替真正的教育。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析】此题信息集中在第四段,总而言之是“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具体又分两点:一是仅仅是知识的机械堆塞,一是仅仅为了拿到文凭。

18. 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                                     

18.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然后,论述什么是鉴别力以及怎样才具有鉴别力;最后,针对现代教育制度,谈鉴别力的必要性。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论述思路除了解读文本,掌握常见的文本结构和段内结构模式外,还必须注意规范性,即“首先”、“其次”“最后”等词的运用。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俗语

19.【考点】本题考查

【解析】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素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

【易错警示】考生如果只抓住前半部分“娘想儿,流水长”,写母亲对自己持久的呵护与惦念,则是偏题之作。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0.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对文言文进行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而”表转折,引出下文,前面要断开。“是”指代,相当于“这”,为句子主语,前面应断开。

21.《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2分)

21.东汉  许慎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把握,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解析】注意日常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特别是表示“第一”的作品要记牢。

22.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3分)

答:                                     

22.通文字,兼通声音、训诂。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段意,归纳大意,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作者指出很多人“不知有声音训诂”就是为了突出“若膺之学”的,可见若膺既通文字,又通声音、训诂。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哈姆莱特》中,作为哈姆莱特忠诚的朋友,霍拉旭在权利角逐和复仇的斗争中,始终身处漩涡,也是悲剧结局的见证者。

B.《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太太对女儿说:“这是你爸爸第三次请客。”葛朗台请客的目的是想为他弟弟还清债务。

C.《飞鸟集》的命名,源于泰戈尔的诗歌:“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D.《三国演义》中,关羽与东吴大将陆逊在荆州交战大败,因兵少粮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

E.《子夜》中,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四小姐离家不归,手下背叛,杜竹斋收了他的公债,少奶奶佩瑶与他貌合神离。

23.B D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B项,葛朗台请客的目的是为了冠冕堂皇地打发侄子,自己还不花一分钱。D项,应该是与吕蒙交战。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王熙凤为什么要大闹宁国府?后来她又是如何处理此事的?(6分)

 答:                                     

(2)著名作家聂绀弩有诗云:“白盔白甲白旌旗,牙床抬到土谷祠。手执钢鞭将你打,假洋鬼子复何为。”这写的是谁?反映了这一人物形象对革命有什么样的认识?(4分)

 答:                                     

24.(1)起因是贾琏偷取宁国府尤氏之妹尤二姐,后来王熙凤借刀杀人,逼迫尤二姐吞金自杀。(2)阿Q。革命就是为崇祯皇帝戴孝;革命的目的就是抢东西,报私仇。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形象等的识记、把握和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和D级(鉴赏评价)。

【解析】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将卢梭的《忏悔录》引到中国语境,用以比附古代中国文人的,还有钱钟书先生。他的《管锥编》有如下说法:

虽然,相如于己之“窃妻”,纵未津津描画,而肯夫子自道,不讳不饰,则不特创域中自传之例,抑足为天下《忏悔录》之开山焉。

把天下《忏悔录》的开山,拉到中国来,而且一搁就是两千年前的汉代。这考证,很令人振奋,但似乎有点不大对劲。司马相如的《自叙》对于琴挑卓文君,确实是既不隐讳,也不羞愧。因此,唐代刘知己撰《史通》时,才会嘲笑司马相如说,别人的自传都是表彰祖宗功德和自家业绩,你可好,连琴挑卓文君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进来了,实在太不应该。钱钟书则反其道而行之,说你看,他把自己这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写出来,不是《忏悔录》是什么?其实,同是琴挑卓文君,刘知己认为不道德,是伤风败俗的举动;司马相如则认为这是风流雅事,不只没必要隐瞒,还可以炫耀。所以,是否属于“忏悔录”,取决于立说时的心理状态。傲世越礼的司马相如,根本就没有忏悔的意思。只不过斗转星移,到了唐代,道德标准变了,刘知己觉得此举惊世骇俗。又过了一千年,钱钟书以唐人的评价来解读汉人的心态,于是出现了“过度阐释”。

与此相类似的,可以举出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洪迈论及《琵琶行》时,嘲笑白居易不该夜入妇人船中,相从饮酒,极丝弹之乐,“中夕方去”。接下来的责问,更是义正词严:“岂不虞商人者,他日议其后乎?”你就不怕商人日后到处说你的坏话?对这段妙语,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作了辨正:白居易邀请妇人过来饮酒,而不是跳到人家船上去。既然是独居的茶商外妇,空船上怎么办得起如此盛筵?再说,诗中并没说明何时散宴,你怎么会有半夜才离去的想像?如此读诗,“可惊可笑”。更重要的是,陈先生称,这牵涉到古今社会风俗之不同,不能不辨。唐宋两代,男女礼法,相差甚远。

                     (选自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有删节)

25.试概括画线句中“唐人的评价”“汉人的心态”“过度阐释”的具体内容。(5分)

答:                                     

25.对于琴挑卓文君一事,唐人的评价是不道德,汉人的心态是炫耀,钱先生的过度阐释是:司马相如的自传中敢于直书琴挑卓文君这一不道德之事,是天下忏悔录的开山祖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也就是刘知己、司马相如、钱先生对“琴挑卓文君”的看法,第3段讲得很清楚。

26.依据第四段,“如此读诗”是怎样的读法?(4分)答:                                     

26.马虎粗疏、妄想臆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理解)。

【解析】“如此”指的是洪迈解读《琵琶行》的做法。原文没有可摘的词句,要自己概括。

27. 对如何准确解读古代诗文,你从本文获得哪些启示?(6分)

答:                                     

27.要探究作者著文立说时的心态;要辨析古今社会风俗之异;要细读文本;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析】在“琴挑卓文君”这事上,文中的关键句是:所以,是否属于“忏悔录”,取决于立说时的心理状态;到了唐代,道德标准变了。在“论及《琵琶行》”这事上,没有现成的句子,不过概括起来不难,因为洪迈犯了马虎粗疏、妄想臆测的毛病,故启示我们要细读原著;从陈寅恪先生的话里,我们又能感知到解读古书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

 

              为亲情增彩

高三(22  肖志恒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到:“任何远行者的出发点是与母亲告别,而终点则是她们的衰老。”

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细水源远流长,殊不知,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仅几尺之长。所以,请为亲情增彩,用行动证明自己对母亲的爱。

生活在物欲泛滥的世界中,人们的物质世界变得丰富,而情感世界却变得日益麻木,我们正失去着那份诗意的虔诚与信仰,以及对父母的爱。

享受机器订制的的美食,我们无法体味到父母倾注于饭中的温馨与爱。只凭一通电话慰问父母,以此作为不回家的借口,我们无法看到父母挂完电话的伤心于失落。躲在车窗背后欣赏大自然美景,远不能体会与父母行走于乡间小道畅所欲言的惬意。我们总以一切理由作为拒绝回家的借口,可曾想过父母度日如年只为等你回家的那一天?

白落梅曾在《赶集》中写道:“日子看似悠长,实则稍纵即逝,比如时光,比如灿若春花的年华,那些无言的时间,仓促而去,只能默默送离。”诚然,父母在他们最美的年华孕育了我们,也在这匆匆的时光中,变得衰老,只得看着我们默默远离,父母这一生不渴望我们感触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希望我们健康,平安,闲暇之日常回家看看。可是,我们在无言的时光中一往直前,而忘了自己来时的路。

家,尽管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却是温馨的源头,而家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父母和亲情的存在。

当你疲惫一天,直到深夜,总有一盏黄昏的灯光为你守候。当狂风暴雨席卷而来之时,总有一通电话向你嘘寒问暖。当你情绪低迷,迷茫惆怅之时,总有人在你身边开导你,鼓励你。而这一切一切的操作者都是父母。父母给与我们太多,不应只是得到一通电话草草了事,这不公平!所以,为亲情增彩,莫让父母苦苦守候一个没有“明天”的明天。

李戈曾说:“人世间唯有亲情最高尚珍贵,我们需像珍藏一瓶陈酿的红酒,时间越长越珍贵。”的确,人世间,只有亲情能唤回我们迷离的初心,给我们以最纯,最真的感觉。

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阁高悬空中,你是否因为对父母缺欠太多而愧疚自责,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似灵魂对自己的拷问,不如停下手中的事,回家看看吧!

 

 

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王梦菲  高三(22

龙应台曾说:“所谓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留一抹冰冷的背影,融在远方,为何不回首,捧起泪已纵横的脸庞?俗语道:“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简短几句,却道尽母爱的悲凉与无奈。

一直向前,身后只有扁担长的距离伸向母亲爱的涓涓细流,却不知回首拥抱爱的流淌。

史铁生几次回绝母亲邀他去赏花的请求,却在最终答应后的不久,与母亲诀别。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年迈的母亲隐藏自己的失望;在他熟睡的黑夜,憔悴的母亲被病痛折磨得整夜未眠。史铁生后来得知时,深有悔意,他回忆道:“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他总用冷淡与暴怒应付母爱深沉而无言的陪伴。当母亲在时,他不知回首拥抱那如流水般不绝而静默流淌的爱,当母亲不在,再回首,一切已成空。

高仓健同样也遗憾了,他在母亲逝去后回忆道,他因拍戏繁忙,很少回家,回家时也总与母亲吵嘴,然而母亲的爱却细微。一次母亲让他少忙些工作,因从他的一张海报中发现他生了冻疮。他惊讶母亲能发现毫不显眼的肉色冻疮膏的存在。在母亲逝去的那一天,高仓健却未能赶到,事后抱着母亲的遗骨啮咬,不愿分离。只是,从前不知回首拥抱,如今遗憾了,又有何用呢?

相比之下,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却有这样的感言:“现在我的心,在家人身上了。”他懂得回首感知爱的存在,做饭给母亲看,让她明白当他不在家时要照顾好自己。看,安德烈身后爱的距离已不是只有扁担那么长。

回首,拥抱,延伸爱的距离,缩短心的距离。

回首,是想一想母亲的付出,是念一念母亲的关爱,是听一听母亲的呼唤。

回首,让爱不留遗憾。

不禁感叹现代青年的无情、冷漠。因觉父亲卖血供其上学丢人,就与父亲断绝关系,诸如此类新闻并不少见,我们应从中得深思,知反省。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世浮生一刹那。浮生若梦,稍纵即逝。回首拥抱爱的流淌,延续生命的长度,不留遗憾。

再回首,岁月蹉跎尽堆香。

 

 

心的距离

高三(22)班  张宇辰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流水之长,长如天际,绵绵无绝期;扁担之短,短如木屐,仅尺间丈量。

汪国真有言:“多久不曾回到过那片乡野,望见母亲,凝视着童年。”乡村的一角,有母亲的头巾,有父亲的旱烟,有童年天真无邪的岁月。而在人们经历成长之后,陷入了城市的奢风欲雨,那时却几近忘却了童时的本真,浑浑噩噩,沉浸于泥潭之中而将父亲母亲抛掷脑后。

心的距离,于是越来越远了。

羊年除夕之日,本应是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却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许,不用回家就可以在电话中向家人道个“新年好”,但,一句略显苍白虚假的祝福,能够陪伴父母孤独的身影,安慰他们寂寞的心吗?

比起陈毅即便人到中年依旧每日陪伴苍老的母亲,袁世凯为葬母与兄弟反目成仇,汪曾祺与其父多年父子成兄弟。彼此心相近,距离则为零。

那么我们该不该对史铁生碎念几句?人与心的距离,比得上他用下半生轮椅在夕阳下慢慢碾过的路途。路碾着碾着,尽了。母亲的身影,于是在故园中化为了晨露的影子。

请行动起来 ,勿让心与心的距离渐行渐远。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短短数字的俗语,即使在一个未经人事的儿童口中念出,都让母亲黯然落下泪过,

简桢曾写过一言:“村落里,不仅有着母亲,亦有着漂泊归宿的心。”

只念如今,道德某种程度上在滑坡,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去寻找纯实的影子。但是我想,俗言人不应忘本,你想,即使背后袭来寒风冷雨,电话那头,总有一个年迈的身影在凝视着你,等待着你,渴望为你遮挡风雨。所以别让心的距离,延长,越来越远。

曾近看过一则小故事。在“我”于工作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向家里打电话时,弟弟告诉“我”,母亲正看着十年前的信落泪。

羁旅天涯的三毛在流浪着,她有一封信是这么写的:明天结婚三毛。从沙漠寄去遥远的中国。《撒哈拉的故事》中记“爸妈,你们这个不肖女终于要结婚了,你们可以稍微安心了吧?”

这种质朴亲切的情感,好似大漠驼铃般动听悠长,充满着相思的意味。

心的距离,需要用爱去填满,不要让距离久久地积淀成天涯。我希望做的,只是让爱的路不要太长,并且,开满鲜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