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疑书话丨如何选择和确定你的书单?

 圆角望 2015-05-20

文/肖遥生

作者授权发布

茫茫人海中,

认识的,喜欢的,能有几个。

茫茫书海里,

中意的,神往的,倒是很多。

但遨游书海是个技术活,不敞开心扉,不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就无法发现:哇,原来有这么多的书可以读!至少先剥除些「学习知识」的动机,否则举步维艰——有几个人能励志到觊觎所有的知识呢!各人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就那些,多是一两本书就能说清的问题,在下一个「知识」驾临前,读书的欲望便停滞了,对书的好奇心便无处安放了。而当你越来越「喜欢」读书的时候,才发现,看过的远远赶不上想读的啊!

闲扯完毕,如何选择并确定书单,分两个问题来看:

壹 ·怎么「发现」那些有可能读的书?

1.豆瓣是个好地方

毫无疑问,我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个网站,能在书的数量和信息上这么全面,如果你有新发现,请告诉我。

如果我在豆瓣读书里搜《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会在“喜欢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也喜欢”里看到又有10本书蹦出来了,其中有罗赞诺夫的《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是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关键一章“宗教大法官”的解读;有《双重人格&地下室手记》,陀陀自己写的,看完对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有帮助;有卡尔维诺的《如何在冬夜,一个旅人》《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我们的祖先》《不存在的骑士》《树上的男爵》,剩下两本是《博尔赫斯小说集》和黑塞的《悉达多》。

这个用豆瓣的人都知道,不知道的也能发现:这蹦出来的都是与所搜的那本书具有相关性的,气味相投的。看看,这一下子就能——看完1本书,知道了10本书!

豆列也是个好地方,我有收藏一个“哲学专业本科基本阅读书目”,足足有102本,那叫一个高山仰止:既有中国传统经典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王弼集校释(上下)》《南華真經注疏(上下)》《传习录》《中国哲学简史》,又有西方哲学必读《理想国》《忏悔录》《第一哲学沉思集》《康德三大批判》《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权力意志》,还有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正义论》《资本论》《单向度的人》《科学革命的结构》,甚至还有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水浒传》《约翰·克利斯朵夫》《泰戈尔诗选》。

类似的豆列还有很多,有新发现也告诉我。

2.朋友圈

某日,朋友圈里“巴托比症候群︱一日一书”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顿时那什么代购的啊,自拍的啊,秀恩爱的啊,全都视而不见了,直奔这篇文章而去。就像这本《巴托比症候群》,稀奇古怪的书名往往更吸引我,《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2666》《丢下宝钏走西凉》什么的。

一搜,是本新书,今年3月才出版的。作者是西班牙的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反正我不认识,但是看到对他的介绍是“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的当下传人”,顿时来了兴趣,原来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再一看这本书的介绍,不得了:西班牙读者票选21世纪前十年最佳小说第二名!哼,这我就必须要看了。

多加点爱看书的。

3.公众号

这是比较简单粗暴、快准狠的确定书单的方式。如果你关注的读书类公众号够多,那么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书单的分享,想要我推荐几个公众号的,私聊。

4.某本书本身的推荐

当你看完一本书后,长吁一口气,舒活一番筋骨,思绪在空气中游离一会儿,便放下了书,冷落了它,抽身离去,视而不见了。它本还有许多朋友要介绍给你,你却高冷。

比如《茵梦湖》这本短篇小说集,封底列了个“译文经典”,确实都是经典——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黑塞的《荒原狼》、约瑟夫·康德拉的《“水仙号”的黑水手》、都德的《磨坊文札》、E·M·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菲利普·罗斯的《遗产》、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啧啧,接下来又是充实的半个月。

做个有心人。

5.系列延展

初涉拉美文学,是从波拉尼奥的《2666》开始,当初也是因为《开卷八分钟》才知道了这本书,拉美文学的大门由此向我敞开,原来它是那么的群星璀璨,什么科塔萨尔啊,富恩特斯啊,略萨啊,保罗·柯艾略啊,全来了。它们都是拉美文学系列,你可以再精细点,来个拉美文学爆炸系列。

类似的,什么印度文学,东野圭吾作品,中国近代史系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系列,随你延展,豁然开朗。

6.长点心

假如你看过任何一部西方哲学史,难道不会对其中某个大家的思想心驰神往吗,心动不如行动,这就可以去看原著了,虽然多会碰壁。我大学时非常喜欢斯宾诺莎这个荷兰哲学家,就真的把他的好多作品都看了,《斯宾诺莎书信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都有印象。

前阵子很迷毛姆,大家都说他的《寻欢作乐》里,那个作家老头的原型就是长毛姆一辈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一搜,也是个不错的作家,接着就看了他的《苔丝》,果然不错!

还比如看国学,钱穆自然是不可不读的了,他著作多,就说我这里看过的,没看过的,就有《国史大纲》《孔子传》《人生十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语新解》《阳明学述要》《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四书释义》了。又是充实的一个月。

7.图书馆

并不是要借书,才跑去图书馆的嘛。

假如你今天刚好在那了,大可随便逛逛,随着心灵的呼唤,意识、眼神漫步在一行行书架上,总会有怦然心动的一刻,一见钟情的一刻。那本书的名字,或装帧,或作者,或色彩,打到了你,俘虏了你,润湿了你久不看书干涸的心河。

拿下它,随便翻翻,闻闻,也是一次亲密的接触,有缘便带走,无缘便相忘。无所谓。

8.读书群

现在微信读书群很多,虽说仍带有吹水性质,但还是会有人推荐书的,书名啊,ta的推荐语啊,看着心就痒痒了。

奈保尔的作品,还有高更的《诺阿诺阿》,都是我从读书群里得知的。

贰 ·如何「判定」我要不要读?

1.看豆瓣评分

决定是否读一本书前,我都会查它的豆瓣评分,要有多依赖就有多依赖。原则上本是7.5以上的就可以看,但8分以上的才会很想看,7.9也勉勉强强吧,小于7.7的就开始嫌弃了。

要是看到9分以上的,就如同饿狼遇见小绵羊,渴女撞见精壮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的慧眼是识珠的,大家说好,就一定有好的理由。

豆瓣读书有app,随时随地搜。

2.有些书确实读不了

毛姆读书随笔里有一章叫“英国文学漫谈”,这位哥直接列出个书单,有笛福《摩尔·弗兰德斯》、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菲尔丁《汤姆·琼斯》、斯特恩《特利斯脱恩·香代》《感伤的旅行》、包斯威尔《塞缪尔·约翰逊传》《赫布雷德群岛游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萨克雷《名利场》、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特罗洛普《尤斯塔斯钻石》。

暂且不说这些名字有多绕,就是想看,大部分也看不了,比如《摩尔·弗兰德斯》、《塞缪尔·约翰逊传》《米德尔马契》版本很多,但根本没得卖,只能看看图书馆有没有;《特利斯脱恩·香代》《赫布雷德群岛游记》《尤斯塔斯钻石》更是搜都没搜到。

于是就只能看毛姆叔叔在那闲扯一通了。当然可读的书那么多,不用拘泥于此,玩笑话了。

3.不喜欢,也会分手

很多书第一遍硬是没看下去,第二遍、第三遍才慢慢啃完。

这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萨特的《恶心》,普鲁斯特的追忆七大卷,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遍时我都没看下去。有些书确实就像一些高分悬疑电影一样,没法用消遣的眼光来看,得烧脑子,得进入,才能领略美妙。这个属于惯有的分分合合,并非看ta不爽,就一刀两断,天各一方。

真的分手,是读过一点就发现确实不喜欢;或者已经知晓ta的整个味道,失去了兴趣;或者实在读不懂,短时间内不想再联系。

比如刘原的《领先处男半目》,这名字合我胃口,文字风格也戏谑幽默,但因为我不喜欢看文章合集,不喜欢把专栏写过的东西堆到一起出本书,看过几篇后就放下了。因为我知道整本书都是那种风格,内容也八九不离十了。

比如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都恨不得以十分钟一页的速读进入了,硬是不知道他在说啥,断断续续地,偶然发现一篇书评,顿合我意,看得舒心,也知道了整本书的内容,便不必再读了,起码短时间内。

▽结语

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钟爱阅读,才能知晓并确定多少书单。我的阅读口味可以说就快没底线了,除了鸡汤、职场、成功励志这块不闻不问,其他的都想闻闻,摸摸,尤其外国文学,那作家真叫一个多啊!为什么要看那么多呢?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因为喜欢这个书这个系列这个作家才去看它们了(哪能刚认识就喜欢),而是喜欢读书的感觉本身而去看它们了。只是当「喜欢」的感觉被破坏的时候,我才对ta不理不睬了。

每天看1本书纵然惹千夫所指,但至少让我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书可以看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