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地|一片情之联大生活

 心上耕田 2015-05-20


夏济安



文 / 刘丽朵



西南联大历史系女学生李彦,1946年选修了英文作文,本来这门课的教员是王高祥,后来换成夏济安,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T.A.HSIA。夏老师的头发理得较短,衣服也很不注意,卞之琳再三批评他的STYLE,然而他的弟弟志清写信表扬他,穿破长衫比穿洋服更有品味和个性。李彦自己的衣服呢,总是深青布的干干净净的旗袍,外面罩着浅灰色绒线衣,或黑色拉链绒线衣,或浅青灰色绒线夹克,配一双黑色的长筒手套。她不太敢跟夏老师目光交接。有一回,恰好跟她同坐第一排的女生杨耆荪待她不很友好。


倘若夏济安爱的不是李彦而是杨耆荪,那么两个人正好是有缘,因为杨也正爱着他。这种不凑巧不能怨天公,主角是夏济安,他惯于跟自己找别扭。除了李彦外在的美丽与态度的羞涩,他也并不了解她什么,两人课上课下也不曾多谈一句,然而他的世界燃起大火,谁也扑救不了。他三十岁,仅有过几场单恋,从未在身体上接触过女生,他是绝对的贞洁主义者,寻找十全十美的恋爱对象,此外不会结婚,更不可能苟且,导致他的弟弟写信暗示他,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只搞精神恋爱是不行的。然而夏济安在联大不是孤例,譬如卞之琳也已经三十七岁了,同他一样守着童贞,爱着张充和偏偏又失去她了,苦闷之极,酒后说,中年失恋如同脱牙,再也没法长出来。


他两次看见李彦进康乐室,第二次鼓起勇气追进去,坐在另一桌吃牛奶。他以为无人知觉,后来据看见他的齐良骥说,已经料定了他的恋爱。一天,齐良骥从黑暗的楼道内走入他房间时,两名女生刚刚出去,他一进门看到的济安的神气,跟那天在康乐室一模一样。






李彦来访给了他勇气,他终于递了情书,两人约好某一天见,然而没有说定时间。他因为激动和再三思虑,耗到迟暮才出现,她说要温习功课,前面等他浪费了许多光阴,请他改日再来。济安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导致两个人口角。虽然道歉书一封封递过去,这爱情算是完了。


其时国家多故,离乱中的孤男孤女在昆明小城,每天上演着爱情故事。夏济安心碎时,顾寿观却一跤跌到云端里,云大女生张志杰答应了他。济安新买了三只大玻璃杯,预备李彦再来时用的,却用不到了,只好送给顾寿观,还陪着他满街买糖果。同一个楼层中,顾在失眠,一大早起来喃喃自语,念着自己的恋爱,济安流着泪写信,分出时间来听着顾的倾诉。


李彦是长沙人,作文中说自己高中已没有了家,在联大不得不辛苦做事赚生活费,后来她随学校北上路过上海,夏济安外出寻访,却也访得不太坚决,因为他觉得自己家庭的居住条件逼仄,不足以给她很好的招待。联大解散后,两人后来都在北平,然而也没有后来,那些年,济安南南北北、日日夜夜只是心悬一人,却无缘与她相爱,到死为止,他也只得“自己灵魂寂寞一部分仍归寂寞,神圣一部分仍归神圣。”



夏济安(1916—1965),学者、评论家,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1934年进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学习,1937年转学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相继在光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任教。1950年由香港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外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弟为夏志清。


夏济安少年时期先后在苏州中学、江湾立达学园(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二中)、上海中学求学。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外语系和香港新亚书院。1950年去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为早期小说作家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1956年与吴鲁芹、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并兼任主编,在杂志上主张“朴素的、清醒的、理智的”文学,与其弟夏志清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十分深远。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1965年2月23日因脑溢血病逝美国奥克兰,1975年夏志清曾出版其遗著《夏济安日记》,载录的是夏先生在1945年1月到9月全部的日记。夏济安的中文著作还有《夏济安选集》、《现代英文选评注》等;英文著作有《Gate of Darkness》,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评论集。



刘丽朵,女,山东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小说集《镇与大城》,随笔集《还魂记》等。发表有七十万字小说,若干诗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