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意象(下)

 山海关前观山海 2015-05-20
三、意象的组合
  
  如前所说,意象是被诗人主观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而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运动着的,因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意象组合中讨论意象,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意象,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意象的组合问题。
  某些汉学家采用意象统计法研究中国唐诗的意象,结果得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结论,如“中国唐代诗人写景,或多或少是在粗线条地勾勒自然风光——山、河、树、鸟……并非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唐代自然诗(或山水诗),在给读者的全面印象上,则倾向于一般性”(《意象统计——国外汉学研究方法评介》,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这些结论显然与唐诗的实际情况不符,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发现这些汉学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的都是风、云、山、水、天、地、日、月、草、木、花、鸟这样一些单纯意象。这些单纯意象相对来说,其意义比较抽象,多反映事物的共性。如果简单地依据单纯意象来进行统计与分析,那么得出上述结论一点都不奇怪。
  有单纯意象,又有复合意象。单纯意象与复合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诗句,诗句再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首诗。任何单纯意象都不能孤立地出现在诗歌中,所以我们在进行意象分析时,必须考虑到意象组合问题。而意象组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将意象由一般变为个别。下面我们就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前四句写所见,后四句写所怀。当然前四句,所见中有所怀,后四句所怀中也有所见。就首联而言,可以细分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等十个单纯意象。但是这样分析对我们理解该诗没有多少帮助。诗人首先将这些单纯意象组合成“细草”、“微风”、“危樯”、“独夜”等复合意象,与“草”、“风”、“樯”、“夜”等单纯意象相比,这些复合意象就具体得多了。譬如“细草”就与“春草”、“秋草”、“枯草”、“野草”等等区分开来了。“微风”就与“狂风”、“和风”、“春风”、“金风”等等区分开来了。“危樯”就与“连樯”、“画樯”、“回樯”、“去樯”等等区分开来了。“独夜”就与“长夜”、“秋夜”、“寒夜”、“静夜”等等区分开来了。当这些单纯意象与复合意象再组合成诗句后,内涵就变得更具体、更细致,更丰富,也更富有感性色彩。诗的前两句告诉我们微风拂动着长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一条客舟,入夜孤独地停泊在岸边。三、四句写星空下是广阔无边的原野,月夜里的长江在永无止歇地流动着,以之为背景,这条小船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仇兆鳌说“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是有道理的,杜甫因为诗写得好而享有很大的名声,但是他却谦虚地说并没有因为文章获得很大的名声;他的去官当然主要不是因为老病,但是他却将其原因归之于“老病”,这样既可以宽慰自己,也可以对其他人作一些冠冕堂皇的解释。诗的最后两句即景抒情,以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之旅,当然是非常恰当的。
  那么诗人又是按照什么原则将意象组合成诗句,并进而组合成诗呢?我们认为意象实际上是意与象的统一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必须以意为主,意处于统帅地位。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宋人张镃《仕学规范》卷二六明确地指出:“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练句,句中练字,乃得工耳。”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讲得更明确: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之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正因为意是“帅”,写诗要“以意为主”。所以写诗的时候,要合意,要根据意的要求来组合意象。试读杜牧的《金谷园》诗: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诗中出现的“无情”二字,即本诗意之所在,诗中每个意象都体现了“无情”,黄永武分析道:
  这首绝美的诗,却来自许多“无情”的讯息:流水长逝固然无情,繁华事散也是无情,春日既暮,东风亦老,让啼鸟声声哀怨,都是无情。至于那落花纷纷,像坠楼的绿珠那样美艳地殉情,不忍卒睹,更是无情!“无情”二字的统合力,实在贯穿了全首,也建立了综合性的秩序,由于全诗对“无情”的感叹嗟惜,反引爆了读者内在怒涛排壑般的情思!(《第一功名只赏诗》,见《读书与赏诗》,洪范书店,1987,4~5页)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尽量选择那些能表现“意”的“象”,如艾青在《诗论·创造》中就谈到他创作时,“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能糅合的,塑造形体。”诗人在创作时,只选择那些合自己意的象,而舍弃那些不符合自己意的象,这也是为诗歌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从题目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诗,所以意象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的。“扬子江头”是与友人离别的地点。因为即将离别,惜别之情进入了高潮。可写的东西很多,诗人选择了杨柳,一方面,它是春天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另一方面,它又是最适合在江边上生长的植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它与离别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刘禹锡《杨柳枝词》所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第二句重点写了“杨花”意象,其特点是随风飘舞,弥漫在诗人与友人周围,使即将分别的人被笼罩在离情别绪中,难以摆脱。第三句选择“笛声”的意象,而笛声也加重了惜别之情,因为它同离别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看来笛子吹奏的曲调也与离别有关。“离亭晚”的意象组合也很重要,“离亭”进一步点明与缩小了分别的地点,而“晚”字说明,因为依依惜别而“渡江人”迟迟没有登船,现在是不得不分别了。另外,“晚”是团聚的时候,现在却不得不分别了,自然又增添了分别的忧愁。第四句,说明两人萍水相逢,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经过短暂的相聚,又不得不各奔前程。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所说:“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正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意象组合还要注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指出:“文艺作品都必具完整性,它虽然可以同时连用许多意象,而这许多意象却不能散漫零落,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他在《诗的意象与情趣》一文中,曾举例分析过这个问题:“从前有一首状‘喜’的打油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不是一首好诗。因为四句各言一境,随便拼凑,不能看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而且每句只是一个标题,‘如何喜’还是没有写出来,诗中看不出写诗人的性格,所以仍是空洞的。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离乱时人忽闻乱定准备还乡,整个的具体情境活跃如在目前,才是表现喜的好诗,才能引起同情的了解。”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组合应当以意为主。同样,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也应当以意为主。如果依据这一原则,有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首句一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孰是孰非,从清代一直争论至今。首先,双方都找到了不少版本依据,王仲镛在《唐诗纪事校笺》中介绍道:“‘黄沙直上’,《文苑英华》两载及《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同。而《国秀集》作‘黄河直上’,世传薛用弱《集异记》载诸名士旗亭贳酒事,其中双环所唱,则为‘黄河远上’,《唐诗品汇》、《全唐诗》从之,流传遂广。”可见以版本为依据都不能说服对方。其次,是考察地理环境,竺可桢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开元时代,写边塞诗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春天几乎每天日中都要刮起黄沙,直冲云霄的情况是熟悉的。但后来不知何时,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改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如今,书店流行的唐诗选本,通沿用改过的句子。实际上,黄河和凉州及玉门谈不上有什么关系。”(《自学成才要有文化知识》,见《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塞诗的作者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地理上辽阔的想象,唐代某些边塞诗里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与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所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认为此诗第一句应当是“黄沙直上白云间”,而非“黄河远上白云间”。因为此诗主要是通过西北边塞的荒寒之景,来表现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诗中所有意象都指向一个“怨”字,次句写戍边将士怨所处环境之遥远、艰苦、恶劣,三句写戍边将士怨与亲人长期别离,四句写戍边将士怨自己得不到朝廷的关心与照顾。则第一句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才能显示出玉门关一带风沙之大,环境之劣,才能引出一个“怨”字,如果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像某《唐诗鉴赏辞典》所描述的那样:“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俪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作者“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意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名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页)。这段话有自相矛盾之处:前面才说这句诗写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飞上云端”,后面又说这句诗“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当然,这还是次要的,主要问题是这句诗不仅与“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意象不协调,而且也使“怨”字无着落,没来由。所以首句当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以还诗歌所描写的荒寒景象的原貌,惟其如此,诗中所表现的“怨”方能博得人们的同情,而倍觉戍边将士之不易,自己所享受和平生活之美好。
  总之,我们认为意象是人们感觉到的并融入了情感与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意象组合应当以意为主,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都应当注意这一点。意象组合实际上构成了诗的情景与意境,我们将在下文做专门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