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来楚生书法作品欣赏

 海明山水 2015-05-20

来楚生(1903—1975年),浙江萧山人,原名稷勋,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号然犀、楚凫、负翁,斋名安处楼、然犀室。192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同时组织多个书画社团,从事书画活动。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来楚生书、画、印兼善。于书,更是真、草、篆、隶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故其好友唐云曾如是评价:“来氏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心憨辣,气势磅礴,不可名状,允推当代杰手”。就书体而言,来楚生尤善隶书和行草书,用功最勤,成就也最大。



隶书毛泽东诗 来楚生 99×149cm 1966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隶书毛泽东诗 局部


来楚生的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简隶结合,既浑厚古拙又能给人清秀流利之感。上海中国画院所藏来楚生《隶书毛泽东词》,是其典型隶书作品,展卷视之,点画扎实,波磔起伏,秀润古朴,斜掠笔画夸张而又灵动;结体趋扁,字字皆有古意;布局整饬,庄重朴拙,突显了隶书正大、古朴的审美气象。然而细品此幅作品,亦非全是汉隶气韵,作品之中除了散发着汉隶浑厚古朴的气韵之外,还有着润秀飘逸之气,字里行间并非笔笔皆浑厚,而是间或吸收了一些汉简飘逸洒脱的用笔,进而使得作品古朴与秀逸兼得,浑厚而富有灵气。在汉隶的规整与汉简的率性洒脱之间找到了一种默契,刚中带柔,变汉隶为纸上云烟。



行书晏殊词二首 来楚生 134×43cm 20世纪60年代



行书晏殊词二首 局部


来楚生的行草书亦别具一格。他早年曾痴迷于黄道周奇古的书法,遍临黄道周各种书体,他笔下“断崖峭壁、土花斑驳”的真书、“急湍下流、被咽危石”的草书都曾深深地感染过来楚生,以致来楚生早年的行草书极似黄道周。行至晚年,来楚生的行草书日臻化境,近代书法大师品评其书曰:“来楚生晚年行草书,用笔惊矫纵横,在转折处尤显功力”。他的行草书,行笔多取中锋,起笔收笔多藏锋,转折处不显圭角,线条充实凝重,圆润而又不显拥塞;结体多向右敧侧,大小错落,洒脱流利;章法上如行云流水般循环往复,气韵绵延流畅,无论是字与字的意连,还是行与行的呼应,都能感受到气韵萦绕其间。总的来看,来楚生的行草书虽气势博大,却无枯陋、疾涩之狞厉之感,而是连绵流畅,“在转折处尤见功力”,故而他的行草书常常被称为“连绵草”。


来楚生虽终身以书、画、印为业,却无润格,不鬻画,心无旁骛,专心于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虽有个人天赋的因素,但仍是“苦学派”的执着精神才使其书法有今日所见之面目。他广涉汉隶、揉合六朝碑板、汉简,旁涉金农、郑簠、何绍基、伊秉绶等明清书家,最终形成他雄放多姿、简洁高雅的篆隶和行草书风,真正做到了“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