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好人”未必招喜欢

 刘燕燕 2015-05-20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类人,对朋友有求必应,对领导有问必答,当你需要帮忙时,他们总会说:“好的,没问题。”讨论事情时,他们也总爱说:“我没意见,就按你说的来吧。”有时,需要他们的建议,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我觉得挺好啊!”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别人心中没脾气、没意见的“老好人”。其实,这种看似谦和、低调的处世方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信任,甚至会出力不讨好。

  “老好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好事、坏事,都表现出讲好话、一团和气状态的人。“我们常误以为‘老好人’的心理是心太软、不懂拒绝。但事实上,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下造就的人格特征。”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说,一方面,他们深受“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观念影响,凡事以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待人接物都不会投入太深;另一方面,当下很多80后、90后,从小被家庭安排着长大,缺乏主见,很难形成自我见解。因此,老好人心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迎合、取悦他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还容易让别人看轻自己。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平等与互动,一味应付、顺从、没有主见,别人与之交流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久而久之,话就越来越少;其次,无论是上下级还是朋友间,信任来源于思想与建议的碰撞,当老好人逃避话题、隐藏自身想法时,也在无形中给他人带来了压力。这种“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等消极情感的畏惧,为避免他人敌意而刻意逃避的自卑行为。如果任由此发展,会对自身人际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

  沟通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善于表达是人与人建立信任的基础。傅春胜建议,工作生活中,“老好人”不妨试着换一种为人处世之法,或许会有全新的体验和改变: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创造机会表现自己;通过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活动来锻炼自己,演讲、朗诵、拔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感知到负面情绪时,可以与亲近的人沟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增强自身安全感;每天为自己预留2~3分钟的冥想时间,清空压抑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