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药占比降到30%,一文告诉你药企销售怎么变

 丛云 2015-05-21


5月6日,国务院公立医院医改的“指导意见”一上市,如我所料,霎时间刷了屏。我草草浏览了一下,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最抓眼球的是:开始推进医药分开,以及17年前把药占比降到30%以下。

群里面朋友立刻评论说,院外药店要火......就这么简单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还能根据统方然后“那啥啥”了吗?想了想,关键是患者拿了处方去哪里买药?如果就在院外药房,“那啥啥”就好办,一切可以照旧。但如果患者不在院外药房买药,去网上买,“那啥啥”就很麻烦了。最麻烦的是,患者就去自己家门口药店,或是其他熟悉信任、价格优惠的药店,不在我们掌控的药店去买药,那怎么办?

另外,我怎么觉得医药分开和降低药占比是一回事呢?如果门诊患者都不在医院买药,药占比自然就降下来了。

我的第二反应是:如果医药分开,药占比也大幅度下降,如何给改革中的公立医院定销售指标呢?是可以把门诊用药这部分的销量指标降下来,但是推广的强度是不是也要降呢?

回答是:当然不行!因为这些公立医院的医生处方能带动市场上的患者用药。但是,当医院销量指标下降,一线销售的推广强度必然下降......这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OTC品牌药品早就遇到了。例如钙尔奇D,一线销售在城市等级医院做的推广工作,没有相应的销量回报。代表向一个医生推广自己的产品,该医生一个月也确实为50个患者,处方了100瓶。但对于钙尔奇D这类品牌药品,患者通常不会下次再到这家医院买药,可能就在家门口的药店,或其他任何地方。

注意这个问题:对于慢性病,医生处方的50个患者,对企业的价值也不同。首次处方的,从其他同类品种换方,都会对销量直接的拉动;如果是续方,只是前期推广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线销售在城市等级医院做的推广工作,不能以销量结果衡量。一家医院处方并不多,但很多是首次处方和换方,对整个市场的拉动作用就非常大。

有些药店(不管线下、线上),因为种种促销吸引了患者去买方,某些基层医院由于位置好、周围社区患者多,很多患者去续方,但这都是城市等级医院医生处方的结果,不能归功于药店或基层医院。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必须重新思考当前销售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方法,不能再简单地以销量结果为指标了。在GSK采取销量和薪酬不挂钩的考核方法时,我就说过,我们迟早也要考虑这个问题。GSK是因为合规,我们是因为医改形势的变化。

不知道谁说过这么一句:不取消销量指标考核,合规都是扯淡。我举双手双脚赞成。问题是:取消销量指标,用什么来考核和管理?我当初就说,要用“有效行为管理”,现在还是这个观点,但这是针对销售行为的。这次要加一个“学术项目管理”,是指基于医患需要的、能为医患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处方行为的学术项目。

对于这些学术项目,而将采用以项目质量和结果为主的OKR方式来管理。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和关键成果,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最有意义的是:OKR是用来统一目标而不是用来考核的,简单的说,就是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做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举个例子,某公司帮助医院把记忆门诊打造成为一个重点专科,需要做一系列项目(跨科室合作,基层医院联合,其他医院联合,患者服务平台和慢病管理等),帮助科室增加新病人并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那么OKR就是:1)与哪些医院和科室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2)门诊增加了多少新病人;3)患者服务平台上的人数增加了多少。

至于这个记忆门诊的相关药品用量,反而是非常次要的OKR——通常与科室的这种合作关系,不必担心处方回报。重要的是,所有医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互动,都在本企业的平台上,对本企业的药品都在不断提示和强化。

最近一个热门用词叫“新常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医药营销管理者如果主动地去尝试销售管理的创新,让自己的团队主动求变,适应“新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