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神兵之戟(考古)

 激扬文字 2015-05-21

在中国历史上,武将使用戟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辕门射戟”,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两部正史都有记载。《三国志·魏国·吕布传》云,“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飞将军。”为了调解刘备与袁术部将纪灵之间的争斗,令士兵于辕门处树起一支大戟,对众人说:“请大家看我射戟的小支,若一箭射中,你们和解,射不中,你们再打不迟。”随后张弓搭箭,正中戟的小支。到了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是这样写的,“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如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戟,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是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戟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13世纪)。最初以青铜制造,战国末期才逐渐用铁代替青铜。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于战车上使用,最为盛行的时期是西汉魏晋。《三国志.吴志》:“吕布手使方天画戟......。”晋以后,戟逐渐的淘汰出战争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为仪仗器物。

(上图:商鞅戟)

时代略早一些戟,如河南新密后土郭村一号东汉晚期墓出土的“卜”字形铜戟(图二)。

(上图:东汉晚期铜戟)

(上图:东汉晚期铁戟)

戟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由于戟比戈和矛更为先进,它很快成为将士们作战的格杀利器。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春秋中期,用戟的史实在《左传》中亦多有记载,由于戟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为佳,故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到了战国时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戟下侧垂直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与援对应的内取消,只造较长的胡来缚柲。由此,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那时,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员表示身份的仪仗物,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唐代典章对树戟有详细的条文规定,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实物标志。

戟按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锋,援,胡,内,搪五个部分组成。《释名.释兵》:“戟有三锋两刃,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其援长七寸半,三锋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与柄长一丈六尺。”《周礼.考工记》:“戟,广有半寸,内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壁,翻刺等;用锋之法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上图: 《武经总要》戟图)

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为武器的泛称,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们今天所指的“战士”一样,包括所有拿枪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还以它的装备数量来象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比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所谓“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春秋前期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国在伐许前授兵时,即有子都拔棘逐颖考叔的事发生。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随,“授师子焉”,说明楚国已用戟装备军队了。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变迁,几番征尘,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敌寇的战绩。然而在银盔铁甲面前,戟的杀伤力大为减弱,而枪、矛等刺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

(上图:三国时期铁戟)

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分为单耳和双耳,单耳一般叫做青龙戟,双耳叫做方天戟。

方天画戟是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和矛,枪等轻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轻兵器和重兵器功能于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在熟练以后,可以和重兵器对抗,如骨朵,锤,镗等比拼力气。也可以和轻兵器,矛、枪、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该兵器的使用者在战场上身体素质很高,很拉风。

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方天画戟的具体参数 材料:高碳钢 全长: 9125px 宽:750px 刀重:2500g 刃口:普通 柄长:26CM 刃长:975px 刀厚:20px

(上图:人头形籥铜戟)

兵器使用者

项羽、吕布、薛仁贵、李靖、郭子仪、《水浒传》中的吕方、郭盛等。

相关作品

《三国演义》、《全唐传》、《水浒传》,《终极三国》, 《薛仁贵》等

吕布的戟

据《三国演义》描述,袁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当时据守小小沛县,身单力孤,自知不是袁术的对手,便向吕布求救。吕布不想得罪双方,便在营中设宴请来双方,酒过几巡后,命令军侯把戟立在营门外,吕布说:“大家看我吕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两家休兵,如不中,双方各自回营安排明日的厮杀吧!”只见吕布在距戟150步处,张弓搭箭,一箭射去,飞中小枝,众人齐声喝彩。这种带小枝的戟,大概就是当时盛行的新式戟。此后,戟的演进主要在小枝的改进上。

典韦的戟

据说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典韦,手挺大号双戟足有80斤,他还善使手戟。一次曹操被围,无法解脱,“大叫:‘谁人救我!’”骑兵队伍里,踊出一员大将,便是典韦。他“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上双戟,取短戟十数枝,夹在手中,……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人去。”典韦曾靠他的一双大铁戟和非凡的勇猛气质,几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三国时,以戟为兵器的武将很多,有太史慈、甘宁,还有魏将张辽等。戟在古代战场上可谓名声显赫、战功卓著。

使戟高手

史籍和文学的记载中,有很多使戟的高手。像项羽的天龙破城戟,三国吕布的方天画戟,典韦的大铁戟,初唐名将李靖、薛仁贵,以及中唐中兴名将、《红楼梦》中贾珍点过的传奇《满床笏》中所唱诵的郭子仪的方天画戟,后唐太祖李克用的虎威戟等,差不多都是伴随着一个个让人血脉贲张的英雄时代出现的。“方天”两字,直如愁云惨淡,龙战于野,流星赶月,白虹贯日。

而其中最著盛名的,自然是项羽的天龙破城戟和吕布的方天画戟了。大家只要想一想,后来帮刘邦灭了项羽的韩信,曾经担任过替项羽扶戟的郎中,就知道这枝戟的份量了。项羽在“巨鹿大战”时,持着天龙破城戟,在数十万秦军的铁阵中,如入无人之境,让风云变色,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而吕布的一杆方天画戟,南征北战,从无敌手,使他成了三国中无可争议的头号战将。

这些战将,使戟充满了传奇色彩。就像我们一提到枪,就会想到王彦章一样,一提到戟,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也便会跃然眼前。

而在《水浒》中,吕方、郭盛的两杆方天画戟,跟书中其他几位高手的比起来,只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了。他二人后来死于乌龙岭上的乱石下,也算没有埋汰了手中的两枝方天画戟。 西游记中最厉害的妖魔当属大鹏金翅雕,这妖魔也使方天画戟,这妖魔虽排老三,却远胜青狮白象。

(上图:敚戟(考古學報198104,圖版貳壹-1)

(上图:敚戟(考古學報198104:533,圖12.4)

(上图:I式矛(M4:2)(考古學報198104:533图一二,10)

(上图:敚戟復原圖

(上图:敚戟銘文拓本(集成17.11092)

(上图:蔡公子果戈(集成17.11145)

(上图:蔡侯產戈)

(上图:铜三果戟)

(上图:蚩尤图(沂南汉代画像石墓)

(上图:蚩尤图)

(上图:持手戟的神兽(沂南汉代画像石墓)

(上图:架有手戟的兵器架画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