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什么不常见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2
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什么不常见
  
  泪痕春雨
  
  关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我觉得,因为古代战争留下来的资料比较少,而且历史容易被政治宣传、民间故事所淹没。所以,种种匪夷所思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才会出现。
  
  战争中,以少胜多并不奇怪。
  
  但是,有的以少胜多,是绝不会出现的。比如,在一个具体战场上,兵力悬殊到了极点(一比五、甚至一比十、一比二十、一比三十),而且双方武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方是火器,一方是冷兵器),双方才军队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一方是军队,一方是乌合之众)。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不可能取胜的。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军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想改进的空间就变得非常有限。我们知道,一枝严格意义的军队,对一群乌合之众,那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双方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他们之间的差距是极其有限。
  
  所以,抛开那些文学化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秦军虽然强大,但是秦军也绝不敢用三万军队,就去与赵国十万军队打仗(这才是一比三的兵力);白起虽然牛逼,但是如果让白起率领十万大军与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打仗(这才是一比四的兵力),白起也不敢去打的。这也就是,秦王让王剪伐楚,王剪说必须得六十万大军的主要原因。
  
  如果看中国现代战争史,我们就会发现,战争中并没有什么传奇故事。因为,现代战争史中的内容,资料都比较全面,所以人们可以详细的看到这些战争的全过程。
  
  从这层意义上,那些古代战争,当我们可以全面的、详细看清它的全过程,他的传奇色彩也会被削弱。
  
  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常常是为了突然英雄人物的个人能力,就有意无意的模糊、甚至修改了当时的战争背景。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一个内容,那就是:这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英雄完成了它。
  
  其实,每个大人物的成就,都无法离开当时的客观背景。
  
  比如,官渡之战,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这个以少胜多,真有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玄吗?显然是没有的。
  
  因为,曹操在与袁绍打仗时,已南征北战多年了。而且,开始在说曹操多么牛逼时,就说曹操破黄巾就“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关键是此后,曹操一直都处于发展之中。等到了官渡之战时,曹操突然就只剩下两三万(更有甚者,说曹操不足一万)人马,并且以少胜多了。从这层意义上,只要我们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就会知道,历史上所谓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故事,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就我理解,曹、袁的兵力对比,顶到天下,也不会超一比二。换而言之,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只有五六万军队,曹操也弱的不可思议了。
  
  我们常常理解的以弱胜强,是指军队数量。实际上,战争是综合力量的对比,绝不是简单的军队数量,比如秦国与赵国打仗,谁也会说秦强、赵弱,但是,赵国可以动员的军队,一定会比秦国少吗?显然不是的!
  
  曹操与袁绍相比,实际上也就是秦、赵之间的那种强弱区别。袁绍肯定处于强势,但是如果说曹操真的弱到史书所说的地步,曹操再会打仗,他也无法打胜这场战役的。
  
  比如,我朝一说会打仗,都说林帅、粟大将、彭大将军。问题是,如果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林帅、粟大将、彭大将军三个人一块率兵一万,国军最无能的将领率兵十万,我敢说,林帅也必败无疑。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不是你会打仗,或是不会打仗,可以改变的。
  
  战争中,一个统帅优秀与否。在于他能不能,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取得优势兵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我朝的军事史,就可以知道了。
  
  作为一个统帅,你拥有多少军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在于,你能不能在具体战场上拥有优势的兵力。
  
  你有十万军队,对手有一万军队。问题是,在具体战场上,常常是你只有两三千军队,对手却有八千军队。你的兵力再多也是白搭。
  
  你把军队集结起来了,却无法找到对手;相反,因为你把军队集结了起来,所以其它地方都成了棉花地,让对手肆意进攻。于是,你只有把军队再分散开使用,问题是,你军队一分散,却让对方获得逐个击破的机会。
  
  其实,在战争中,所谓的捕捉战机,就是你能不能在具体战场上,拥有优势的兵力?当然了,整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在具体战场上,自然容易取得优势兵力。
  
  问题是,真正打开仗时,显然不是如此简单的。
  
  在登陆作战时,最为明显了。
  
  登陆一方,需要从对方兵力薄弱的地方登陆;守方,需要在敌人登陆的地方,布置最多的兵力。这个过程,谁判断正确,谁就能拥有主动权。问题是,显然不会双方都判断正确。
  
  而一切是显然的。谁判断正确,谁就可以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表面上,这个博弈过程非常简单,但是它显然惊心动魄到了极点。
  
  在敌人登陆成功后,你必须还得判断出敌人进军的方向。换而言之,你可以判断出敌人的进军方向,你就可以把最多的兵力调到具体的战场上(如果你处于弱势,你就可以避免与他的主力遭遇)。
  
  从正常意义上,当双方打开僵持战时。
  
  原因只有两个。一个原因,就是双方可以判断出来,大家能调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大家都有决心在某个具体地点决战。另一个原因,就是弱势一方,被强势一方逼到了死角。
  
  所谓一方处于绝对弱势,却玩命与强势一方打仗,最后也能取得胜利。本身就是童话故事。如果打仗真这样简单,那所谓的战争中,就没有低手了。
  
  战争的复杂,就是因为双方统帅,都在试图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最后显然只能一个统帅实现这种企图。
  
  在这种背景下,统帅才能的优劣,才会明显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有的统帅整体兵力上处于劣势,在具体战场上依然可以拥有优势;有的统帅在整体兵力上处于优势,在具体战场上却无法拥有这种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情报战,就成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军队的机动性,就会成为军队强弱的重要标志。情报战成功,军队机动性强,就意味着军队更容易在具体战场上,拥有兵力上的优势。
  
  如果军队情报战不成功,机动性也非常弱。那作为一个统帅,就算总兵力远远强于对方,恐怕也会让对手,今天这打一下,明后那打一下,打得你最后,不要说你的总兵力就会越变越少了,就算你总兵力依然优于对手,你也不敢对手打仗了。因为,这样打下去,是没有结果的,吃亏的肯定只是你。
  
  因为,我们喜欢那种英雄传奇故事。所以自然容易相信所谓的亮剑精神。
  
  其实呢?作为正规军队,哪方也不差这种东西,至少,双方这种东西相差是非常有限的。
  
  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看,普通人之间起了冲突,那自然是你敢玩命,一百个人也不是你的对手。那是因为,现实社会中敢玩命的人非常罕见。
  
  问题是,处于战场上,大多数人都敢玩命。因为,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根本不容许你多想;因为,处于那种环境中,你不想玩命得能行呢?而且既然能称之为正规军,把将士训练的普遍敢玩命,这是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还叫正规军呢?就算你挂着正规军的称号,你也是乌合之众。
  
  我无意说,军队没有勇敢、怯懦的区别。问题是,正规军之间这种差距,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看现代战史(因为资料比较丰富、详细),人们自然会发现,决定一个具体战役胜负的主要因素,通常都是兵力因素(不只是单纯的人数,还有火力配备)。双方军队的素质,自然很重要,问题是,这种差距在一比二的兵力时,估计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比如,林帅善于打仗,但是他拥兵十万,国民党某个将领拥兵二十万,林帅估计也不敢打。如果林帅拥兵十万,国民党某个将领拥兵四十万,林帅肯定不敢打了。至于说林帅拥兵八千,国民党最无能的将领拥兵四十万,林帅如果不选择赶紧跑路,那林帅就等着被全歼吧!
  
  其实,我们拿现代战史对比三国的战史,就会发现,官渡之战时,曹、袁的兵力对比,根本没有那样悬殊。
  
  因为,如果真的那样悬殊,袁绍随时可以分兵攻击曹操的后方。对此,曹操总得分兵吧!如果袁绍派出三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进攻曹操后方,曹操自然也得分出三路大军,如果是这样,曹操还怎么与袁绍打仗呢?
  
  如果曹操不选择应对,曹操的后勤保障,还靠什么维持呢?
  
  虽然袁、曹之争,曹操虽然并无必胜之理,但是也没有必败的的形势。否则,贾诩鼓动张绣投降曹操,就有些不可理喻了。换而言之,在袁、曹相争开始时,场外的贾诩、张绣就买了曹操会胜。
  
  从这层意义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官渡之战,显然是被文学化、戏剧化了。但是,因为我们喜欢这种英雄传奇,所以也愿意接受这种玄而又玄的战争。
  
  天下无论曹操统一,还是袁绍统一。最后整体的结构是不会变的。只不过是历史的主角,肯定都会换了人。
  
  说得具体点,袁绍也无法建立成熟的科举制度,也无法建立宋、明那种成熟的官僚政治。最终自然还是豪门贵族占据统治地位,而在豪门贵族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帝国是无法长久处于稳定之中的。
  
  关键是,随着长城以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的发展,也渐渐具备了与中原文明抗衡的经济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地区性的割据是难以避免的。
  
  比如在以前,一个人只要占据了现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几个省,就意味着天下要统一了。因为,以西北(陕西以西)、西南、或东南地区,与强大北方政权相抗衡,这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在晋代以前,中原王朝再衰弱,也不用担心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因为,游牧民族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游牧民族胜利后,也只满足于抢劫、或是占据长城附近的地区。
  
  从三国开始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几个省,在天下所占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小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想统一天下,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在此前,一个统治者只要占据了上述四个省,再去兼并其它地方,相对是非常容易的。
  
  从这层意义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只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阶段。与曹操、司马懿无关。因为,那三四百年间英雄辈出,谁也无法改变这种长久分裂的格局。这说来复杂,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我两晋南北朝的帖子。
  
  说到淝水之战。
  
  苻坚只统一了北方,却因为一个小的变故,突然北方砖崩瓦解了。从这层意义上,就算苻坚统一了大江南北,但是也会因为一个小的变故,而突然陷入砖崩瓦解的局势中。
  
  我在两晋南北朝中,是这样形容前秦帝国。前秦帝国用一些极为不规则的石块盖起了一座高楼,虽然人们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倒,但是,谁也知道,这座楼随时都可以倒的。
  
  前秦统一了北方,但是北方随即再次进入河北、西北对恃的格局中。从这层意义上,即使前秦征服了江南,也会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让江南再次独立。
  
  历史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发生根本的改变。比如,社会整体结构;处于贵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谁也无法让他变成官僚政治。
  
  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间的历史,无论谁胜谁负,都是大同小异的。换而言之,都是分封诸王、都是认可门第;都是乱臣贼子层出不穷,都是皇帝动则死于非命,或是成为傀儡。甚至到了隋唐之间,还有着似曾相识的样子。
  
  但是,历史的细节,却是在于人力。比如,谁会取得胜利,这是谁也无法确定的,因为它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但是,无论谁胜谁负,历史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基本的军事原则、法则,是军队本身就会具备的,他与统帅的才能无关。
  
  因为,军队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某个高人创造出来。
  
  比如军队军队怎样保障后勤?怎样排兵布阵?怎样行军打仗?这都是在无数次战役中,无数人共同揣摸出来。而且在军队中,早已形成了某种传统。
  
  所以,一个即使从来没有打过仗,他当了个大军统帅,也可以让军队的后勤保障、排兵布阵、行军打仗正常运转。因为,这是军队本身就会具备的东西。统帅所作的事,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些具体的变更。而且,这些事,也会有许多专业人士(从事了半辈子的职业军官、参谋)协助统帅去做。
  
  我说这些,只是希望你可以明白。既然是正规军,军队与军队的差别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细微的差别,在兵力悬殊时,就会变得无关重要了。
  
  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双方正面进行对垒,实在没有什么可取巧的。
  
  因为,怎样排兵布阵,双方并不会本质的差别,这种东西,大家只要看过几次、甚至听过几次,就会知道个差不多;因为,怎样让军队勇敢向前,双方也不会有本质的差别;至少说到留预备队,大家都懂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
  
  你有五万军队,我有十万军队。我可以留出五万预备队,你打死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而且从排兵布阵而言,谁也不可能把几万人排成一个大方阵,因为,这样一来,中间的人,就不能发挥战斗力了。
  
  正常的情形,自然都是以营、团为单位,布置成若干个单独作战的单位。所谓,“造成对方阵型某一地段的崩坏和组织、士气的瓦解,以此为突破口形成对敌方剩余兵力的夹击和分割态势”,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还顺着前面的例子,向下举。如果我能把五万人投入战斗。你最多只能投入四万左右(因为,你也需要保留预备队)。
  
  因为,我不可能把五万人布成一个大方阵,而是分成二十来个单独的作战单位。你如果集中兵力下面攻击某个、或某几个作战单位,我就可以让其它作战单位迂回你的侧翼、后方。你自然无法阻挡。所以,正常而言,你也不会把军队布置成一个大方阵。
  
  问题是,如果你分兵攻击我各个作战单位。且不说,你本身就存在兵力上的劣势。更主要的是,我拥有强大的预备队,我随时可以投入兵力增援某个地方(你却不能,因为我有五万预备队,我投入两万,还剩三万;你一就一万,你怎么敢随便投入),这样一来,你肯定会在某个地方的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只要我打掉你几个作战单位,你剩下的作战单位,也会陷入兵力上的劣势了。
  
  这只是两倍的兵力差别。如果说三倍、五倍、十倍,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了,战争比我说的复杂多了。但是,正因为他复杂,所以,我才永远不相信那些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
  
  我说的是,在具体战役上,白起如果率领十万军队,绝不敢与赵括率领的四十万军队打仗。
  
  你用《孙子兵法》反驳我,大约您并没有认真读过《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上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这句话意思无非就是,在具体战场上,兵力占据优势,怎么打,怎么象回事。兵力少了,你就不能硬拼了,如果硬拼了,通常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所谓知己知彼,最基本就是要知道的,就是双方的兵力对比。
  
  乱己乱彼,百战不殆。最基本的意义就在于,打得过,咱们就过,打不过,咱们就跑。敌众我寡,自然是先避开再说。
  
  我们再看孙子兵法这段话。
  
  “我军兵力集中成为一处,敌军的兵力分成为十处,这样,我军就可以用十倍於敌的兵力,进攻敌某一处的兵力。如果一旦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那就能够造成或提供以众击寡的时机。”
  
  “我军预定与敌人交战的地方,敌人摸不到,判断不准,既然敌方不知道我军要向哪里进攻,敌人要设防的地方就要多;敌军设防的地方多,那麽跟我军直接交战的兵力就必然相对减少了。
  
  因此,敌人前面设防,後面的兵力就少了;後面设防上前面的兵力就少了;左翼设防,右翼的兵力就少了;右翼设防,左翼的兵力就少了;到处都设防,就处处都力量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被动地去处处设防的结果;我军兵力雄厚。是由於迫使对方分兵设防的结果。”
  
  这段话说的意思还是非常明白,那就是一个统帅的优劣与否,就是他能不能在具体战役中保持优势兵力。
  
  白起常胜,是因为他在发动每次战争时,都会把战争的情形估计充分。
  
  所以,白起与赵括四十万军队打仗,却统率六十万大军(秦国把15岁以上的人都征到战场上)。
  
  如果白起率领十万军队,面对赵括四十万大军。白起肯定会做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请求秦王增兵;如果不行,就是避免与赵军做战。大家都是正规军,以一比四的兵力,就与对方在一个具体战场开战,那不是勇敢,那是在玩命。
  
  我还是前面一再说过的话,人与人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足球队很差劲,但是我相信,如果中国两只球队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球场上,世界最顶尖的球队,也肯定无法获胜。
  
  世界最顶尖的球队,与两只专业球队同时打比赛,肯定也无法获胜。
  
  在一个具体战场上,打仗与踢球并无本质的区别。
  
  不要说你的队员体力好、球技多高,也不要说你的教练多会应用战术,也不要说你的队员配合有多好,也不要说你的纪律多么严明。
  
  这种优势,与真正的专业人员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白起率领十万军队,就有机会在一个具体的战场上,打败赵国四十万军队。那白起给强大的秦国打工,秦国早就统一六国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白起率领十万人,与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打仗。不要说打胜仗了,让赵军围歼的可能性也存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能成为大军统帅,他怎么可能是有勇无谋的人呢?
  
  如果不是因为投胎的原因,一个人不要说能成为管理几万、几十万人的权力者了。就是能成为一个管理几百、几千人的主管,也绝不可能是无谋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个能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的主管,会与无谋联系在一起?管理几百、几千个人尚且如此。管理几万、几十万人,就更不需要说了。
  
  人们在看历史时,常常习惯用一种居高临下态度。
  
  所以,人们评论历史时,常常会觉得项羽太无谋了。当然了,那些率领几千、几万小弟的大哥们,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就是一个个打酱油的人。问题是,如果说这些人都是无谋的人,都是打酱油的人,我们这种默默无闻的历史过客,又是什么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