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提督罗大春

 江山携手 2015-05-22

晚清提督罗大春

  官至从一品的晚清提督罗大春将军,是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和在台北开发史上立下卓越功勋的人物。但是,由于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将领,多年来,既没人深入研究他,也很少宣传他。因此,他的事迹几乎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现在该抹去这些烟尘了。


自古雄才多磨难


  罗大春,原名罗大经,贵州省施秉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施秉县的施家冲(现城关镇南门村)。凭借过人的勇敢和机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清廷授予“冲勇巴图鲁”称号,被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章太炎的老师、俞平伯的祖父)誉为晚清“中兴名将”。他十七岁当兵,二十七岁任参将,二十八岁任总兵,四十一岁担任福建陆路提督、福建船政轮船统领、代理福建水师提督,四十六岁任湖南提督。光绪十六年(1890年)病逝在福建建宁总兵任上,终年58岁。

  据说,罗大春是母亲梦遇仙人赠仙桃而怀上他的。他一出生就有了奇异的征兆:门前的一棵梓木树竟然盘旋而长,长成麒麟的样子。然而,这些异兆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个美好的童年。由于父亲官司缠身而家道中落,他八岁时便辍学在家。十一岁时,母亲病逝。为了安葬母亲,父亲卖掉了家里的所有田产。十三岁,他便孤身一人外出闯世界。上贵阳、下四川、闯云南、去缅甸。十六岁回到家时,他已无家可归了——父亲在外飘荡未归,家里的几间旧房子已被父亲卖给别人了。为了生存,他毅然踏上了当兵吃粮的路。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少年的磨难和闯荡,造就了他一往无前的胆略和机敏灵动的智慧。正是凭着他的胆略和智慧,使他在日后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首战立功获嘉奖


  罗大春当兵也历尽坎坷。先是听说湖南三合会起义,官军招兵,他就往湖南跑。等他跑到湖南时,三合会起义已被平定,人家不招了。又听说广西的三合会起事,广西招兵,他又往广西跑。一路上,他既无同伴又无盘缠,而且还身患重病。但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坚韧,终于在古州(榕江)遇到了为官军运输弹药粮食的民工队,成了一名临时运输队员。因为没有熟人保荐,他当不了兵,只能当一个临时工。由于清兵屡战屡败,指挥官没办法,只得下令:“无论长夫余丁,有能奋勇杀贼立功者,赏与兵士同。”这给罗大春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罗大春在广西的金田村,第一次参加了对三合会起义军的战斗。战斗中他机智勇敢,立下战功。战后,他不仅得到四十两银子的奖赏,还马上转为正式士兵。但长官认为他的名字“大经”与“大惊”谐音,不吉利,给他改为大春。

  此后,罗大春便凭着勇敢和机智,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仅仅十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跃成为勇冠三军的将军。


勇冠三军获封“巴图鲁”


  罗大春一生身经百战。然而,让罗大春在清军和太平军中都声名大震的则是阑干山、吕亭驿一战。

  咸丰六年(1856年),镇远镇总兵秦定三率领的三千人马被太平天国著名战将——英王陈玉成和李昭寿率领的太平军包围。在弹尽粮绝、援军又被打败的情况下,时任记名守备的罗大春主动请缨,率部突围,为大军杀出一条血路。战斗中,他一马当先,部下将士拼死突围。结果不仅突出重围,还以少胜多,击溃了太平军,摧毁了太平军四十多座营垒。陈玉成、李昭寿丢弃战马,躲进灌木丛中才得以脱身。这一仗,不仅使罗大春在清军中声名鹊起,太平军也把他当成劲敌,并悬赏捉拿他:“有能于两军相见生擒罗某以献者,与黄金一百,黄袍、长短褂各十袭。其兵也,立授总制职;其官耶,于本职上陟三级。”对一个守备出此悬赏,在太平军的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清军围攻南京的战役中,九洑州是太平军在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堡垒,厄守在咽喉要道上,对清军的江南大营造成很大威胁。清军多次进攻都打不下来,伤亡十分惨重。清军统帅只好派罗大春去攻打。他采取突然袭击、贴身近战的办法,对堡垒发动攻击。他此时虽然已晋升为中军参将,仍身先士卒,第一个从炮洞中钻进去,攻破了太平军的堡垒。从而消除了太平军对清军江南大营的威胁。为表彰罗大春的战功,清廷下旨授予他“冲勇巴图鲁”称号(巴图鲁,满语勇冠三军之将的意思)。据有关资料统计,清朝268年间,获此称号者仅有33人。


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罗大春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是有口皆碑的。连与他素未谋面的李鸿章都称赞他“勇敢善战且得民心”。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攻长沙,罗大春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去救援。路过湘潭时,清军纪律松弛,抢劫奸淫,无恶不作。罗大春奉命前去维持秩序。他手执“信矢”,不仅严惩清军中为非作歹之徒,还将一百多名妇女安置在大营之中,派士兵彻夜巡逻保护。

  在阑干山、吕驿亭之战中,清军被太平军围困二十多天,即将弹尽粮绝。危急时刻,统帅秦定三叫罗大春潜出军营,为部队筹集粮食弹药。由于罗大春的黔军平时纪律严明,听说是罗大春来筹粮,当地百姓都纷纷把自己仅有的粮食献了出来。短时间内就筹到粮食一百一十石,还有三百多人主动为他运送粮食弹药。像这样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部队,在清军中是极为少见的。

  就是在罗大春被革职回家赋闲的时候,他仍然时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每到年末岁尾,他都要到衢州的四乡去看看,发现有生活困难的他都要给予资助。因此,在他的第二故乡衢州,他也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流传有许多他关爱百姓、带领百姓发展生产的故事。


孤身闯敌营,说降捻军四十万


  咸丰四年(1854),陕甘总督被捻军包围在刘湖一带,罗大春所在部队奉命前去解围。顺利解围后,统帅秦定三得到消息:盘踞在霍丘、六安一带,拥众三四十万的捻军陈玉部,似有归顺之意。秦定三决定招降陈玉,但他手下的将校谁也不敢去。而年仅22岁的罗大春挺身而出,毅然只身前往。当时罗大春虽然官职很低,但他的英勇善战,在捻军中已很有名气。到了陈玉营地后,他慷慨陈词,引古据今,舌战群雄。先后说服了陈玉的四个高级谋士和四位高级将领,最后促使陈玉向秦定三投降,归顺清廷。由于招降了陈玉部,使占据六安的太平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主动放弃六安。这次孤身劝降,充分显示了他过人胆识和出众的口才。


发展近代海军,功不可没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请成立福建马尾造船厂,“购机器、募洋匠、自制火轮兵船”。这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具有里程碑意义。几年后,清廷决定成立福建船政轮船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同治十二年(1873年),福建陆路提督、代理福建水师提督罗大春,奉命担任第二任轮船统领,成了当时成军最早、战斗力最强的福建海军的“舰队司令”。作为福建海陆两军总司令兼舰队司令的罗大春,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任水师提督和轮船统领期间,除了认真训练,提高舰队的战斗力外,他还积极选派一些中下级军官前往英、法、德等国参观学习;将自己的指挥舰“扬武”号改成训练船,作为船政学堂学员的实习基地,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后来在中国海军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当时都是罗大春的部下。如后来担任北洋海军右翼总兵的刘步蟾,当时是福建轮船“建威”号管带;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世昌,当时是福建轮船“琛海”号的大副。到1875年罗大春卸任时,自制轮船由接任时的8艘增加到15艘,总吨位达到2.2万吨,千吨以上的战舰达半数以上。而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则是1880年才建立的。有了轮船的水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由此看来,作为福建轮船第二任统领,罗大春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开山抚番,创不朽功绩


  同治十六年(1874年),日本以两年多前的“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出兵入侵台湾。罗大春奉命赴台湾苏澳地区驻防,并进行“开山抚番”。这次台湾之行,罗大春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却成就了他一生不朽的功勋。

  当时日本入侵台南,而罗大春驻防台北,与日本人没有正面接触,因此,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山抚番”。开山,即开辟台北后山的道路;抚番,即招抚当时还未归顺清廷的台北地区的生番(少数民族)。罗大春到任后,立即开展工作。他主要采取:重用陈辉煌等熟悉当地情况的当地人;改革修路记酬办法(将原来的按天记酬改为按所修路段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记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富绅开垦荒地;推动清廷取消大陆人赴台和台湾人进入生番地区的禁令、对垦荒者给予资金支持等。在修路的同时,修筑兵站炮台。增加护卫的兵勇和修路的民工,最多时,兵勇达到十五营,既巩固海防又保障道路畅通。对生番,则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道路修到哪里,抚番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由于措施得当,台北地区的“开山抚番”进展十分顺利。仅四个多月就修通了苏澳至花莲的二百里道路。这就是“苏花公路”的前身,这条路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力进行招商垦荒,1874年,仅宜兰地区就垦荒800甲,可开垦荒地,几乎开垦殆尽。同时,罗大春还捐资在苏澳地区兴办义学,开台北兴学教化之先河。为“淡、兰文风为全台之冠”(沈葆桢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875年7月,经罗大春一年来的招抚垦荒,加上道路通畅,台湾北部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清廷为加强管理,决定在台湾北部设一府三县。将府治设在艋舺,并将艋舺改名为“台北”。下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至此,台湾北部从苏澳到岐莱(花莲),就全面纳入了清廷的有效管理之中。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巩固海防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台湾通史》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开山之役,为台大事。而能聿观厥成者,则沈葆桢创立之功,而闻柝、大春、光亮疏附之力也。”

  在台湾苏澳地区,现留有“罗大春开路纪念碑”“罗大春开劈道路里程碑”“罗提督兴学碑”,其中,“罗大春开劈道路里程碑”被认为是台北南澳地区最有价值的古文物。


三落三起,跌宕人生


  罗大春一生,三次遭革职又三次被起用。

  第一次被革职是因为杭州失守。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数十万太平军围攻杭州,使城内既缺弹药又无粮草。十一月二十七日,罗大春率部在望江门外与太平军鏖战通宵,正在激战时,太平军已从凰山、清波两门攻进城来。罗大春只得率部突围,杭州失守。巡抚王有龄在城破时自杀,清廷震怒。作为守城主要将领之一的记名总兵罗大春因此被革职查办。由于左宗棠十分欣赏罗大春的才干,让他随营听候差遣。后来,在收复严州、杭州的战斗中罗大春又立战功,经左宗棠保奏,罗大春官复原职,任漳州总兵。

  第二次被革职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两年前“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入侵台湾南部,占领牡丹社、龟山一带。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赴台办理防务。并派罗大春赴台,驻守台北苏澳地区。而罗大春当时不仅已正式担任福建陆路提督和轮船统领,还是福建水师的代理提督。可以说是福建的“三军司令”,而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属福建管辖。派一个“三军司令”去苏澳驻防,是变相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罗大春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作为军事主官,他的重点应该是统筹福建沿海和内陆的防务,况且苏澳地区不在与日本作战的前线,随便派一个人去就可以了。清廷见罗大春迟迟不动身,就下旨严责巡抚李鹤年等人。李鹤年等人为开脱责任,编造了罗大春骄傲自满、不服管束等罪名,奏请清廷严办罗大春。于是,清廷下旨,给予罗大春革职留任的处分。直到1875年下半年,由于罗大春“开山抚番”成效卓著,沈葆桢奏请清廷取消他的处分,官复原职。不久,罗大春因病辞职回家。

  罗大春的第三次被革职,是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罗大春为湖南提督。上任不久,罗大春上疏请求募勇练兵。不知道为什么,他又被清廷革职回家了。光绪十一年(1884年)中法正式开战,左宗棠上疏,请求起用罗大春。但清廷只下旨:让“前湖南提督罗大春”赴左宗棠军营“听候差遣委用”,并没有恢复他的职务。不久,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彻底失去政治靠山的罗大春随后也请病假回衢州去了。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直在家赋闲的他,被再次起用为福建建宁总兵。此时,他虽然因受到刚刚亲政的光绪帝的接见而感激涕零,但已是身心憔悴的罗大春,刚到建宁上任不久,就病死在任上,实现了他把一切交给国家的意愿。

  纵观罗大春一生,作为军人,他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有勇有谋,无往不胜,绝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优秀的将领。同时,他认为对清廷的忠诚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为朝廷出力就是为国家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大春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特别是他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贡献和开发台湾北部的功勋,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151期
    作者:宋永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