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编 | 沉淀时光的诗意

 枫馨斋880 2015-05-22

传播:传统文化、书画名家、艺术品收藏、茶道、文玩杂项

私人会所、雪茄烟斗咖啡、游艇帆船、旅行摄影、养生美食

德裔美国汉学家Berthold Laufer深爱中国风土人情,并对中国的玉器、瓷器、牙雕和牌楼都有研究。1925年,他以38幅图说编著了《Chinese baskets(中国篮子)》,并在当时被归入“设计人类学”的范畴。而时过一个世纪,我们对“物质生活的美学探究”的兴趣才刚刚苏醒。

中国的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

我们曾热衷于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上世纪80年代亦有所谓美学热。但现实状况却是,我们的城市景观、日常用品、乃至生活方式与品质,都因美感的缺乏而呈现令人痛惜的芜杂与粗陋之弊。这固然有经济与历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百年来我们思考美、谈论美的方式,一直走在歧路上。

台湾建筑大师汉宝德先生在《美,从茶杯开始》中如此谈美:“美育要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谈起,而且要自小处谈起。”

“事实上,只有单纯的生活用器,才能摆脱艺术内容,把纯粹的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生活用器是没有内容的,它们只是为我们所用而已。要谈内容,就是它的功能。一个杯子,只是供我们喝茶所用。因为单纯,它的美才容易突显。你曾经认真注意过你的茶杯吗?如果你选一个很美的茶杯,就是在美化人生的途径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多看是训练眼光最好的办法,因为审美是人类的本能。尽量多看、细品而不下判断,是用功的第一步。自选择杯子上锻炼出的眼光是可以用在其他器物上的。比如,日常购物买菜、春游踏青以及装载糕点、针线衣料的竹篮。

据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送给女儿的嫁妆即是一个竹编的匾子,匾中装着针和线。意寓将此珍贵的郑家传家之宝作为陪嫁,只需手勤、活好,针线匾不丢,自能自食其力,生活美好。

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明代初期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明代中期竹编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竹编器皿。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阅读原文转入天心月圆·菩提精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