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

 许愿真 2015-05-22

最近六年高考试题分析和解读。
   笔者研读了最近六年的绝大多数的高考题,包含全国卷和省区自主命题卷,新课程卷和老课程卷,地理单科卷和综合卷地理部分等,现在从综合题的考查角度,以“地形(含地势)及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等”为主要核心考点,谈谈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备考实战的针对性。地形要素类的高考综合题的考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题型一:判断地形类型
2009年山东卷26题(25分):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09年福建卷37题(37分):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
2008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题型二:识记地形区名称和空间位置
2009年北京卷36题(36分):
(5)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2006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2006年全国卷二40题(60分):
(4)图8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8回答:(4分)
a为
山脉,b为
山脉;

2005年全国卷二39题(68分):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B属于
平原,C属于
山地。(6分)

题型三:归纳地形、地势分布特点
2010年全国课程标准卷36题(26分):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009年安徽卷33题(30分):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
2008年北京卷36题(36分):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006年全国卷二40题(60分):
c、d两段地形变化特点是
。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题型四:描述地形地势特征
2008年四川卷36题(36分):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2007年全国卷二37题(21分):
(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
洋。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6分)

2007年宁夏卷36题(32分):
(3)乙岛主要是由
(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点是
(8分)

2006年重庆卷36题(36分):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6分)
2005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005年北京卷40题(35分):
(1)读图16,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7分)

题型五:说明、分析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
1、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例如
2010年北京卷36题(36分):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
2010年福建卷37题(37分):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2009年山东卷26题(25分):
(1)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
2008年四川卷36题(36分):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
2007年全国卷一37题(19分):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3分)
2007年重庆卷39题(60分):
(2)分析图11中A、B区域年降水量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8分)
2007年四川卷39题(60分):
(2)图12中A-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呈现出“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8分)
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2010年四川卷36题(36分):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2008年全国卷二36题(36分):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
2005年天津卷36题(26分):
(1)请比较A图所示区域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3、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2010年重庆卷36题(36分):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2009年浙江卷36题(30分):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4、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2010年天津卷12题(32分):
(1)图9中右江的流向为
,判断的依据是
。(6分)

2006年天津卷36题(26分):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4分)
5、地形对湿地形成的影响
2010年四川卷36题(36分):
(3)分析图10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2010年浙江卷36题(36分):
2)图中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10分)
6、地形与地质、地貌的关系
2008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题型六:说明、分析地形与其他人文要素的关系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010年全国卷二36题(36分)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009年全国卷二39题(60分)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当时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8分)
2009年北京卷36题(36分):
(4)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2008年重庆卷39题(60分):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007年全国卷二37题(21分):
(3)该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6分)
2007年重庆卷36题(36分):
(4)简要说明两省农业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14分)
2006年重庆卷39题(60分):
(2)简要分析C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13分)
2005年全国卷二39题(68分):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2、地形对河流航运的影响
2010年全国卷一3960分)(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2007年北京卷39题(28分):
(3)读图12,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10分)
3、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010年浙江卷36题(36分):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8分)
2007年全国卷一40题(60分):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2006年天津卷36题(26分):
(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影响。(8分)

2006年北京卷40题(28分):
(3)说明图18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5分)

2006年四川卷39题(60分):
(3)试分析图10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10分)

4、地形对能源开发的影响

2009年重庆卷39题(60分)
(6)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6分)
2008年四川卷36题(36分):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2分)
2005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5、地形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009年四川卷36题(36分):
(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12分)
6、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2009年四川卷39题(60分):(5)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
2008年全国卷二39题(60分):
(3)简要说明驼峰航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10分)
(4)当时的运输机沿该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0分)
2007年宁夏卷36题(32分):
(4)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低的是
岛,导致该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4分)

2006年全国卷二40题(60分):
c、d两段地形变化特点是
。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7、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009年四川卷36题(36分):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2009年天津卷13题(26分):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9分)
2008年天津卷36题(34分):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滑坡,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4分)

2008年山东卷31题(10分):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008年宁夏卷36题(28分):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路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
2006年北京卷36题(36分):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6分)
8、其他
2010年浙江卷36题(36分):
1)简述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6分)
2010年福建卷37题(37分):
(4)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衰的可能原因。(10分)
2005年全国卷一36题(3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2010年四川卷36题(36分):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6分)
2009年山东卷26题(25分):
(2)在制作地形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特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请用此方法绘出C地400米等高线。(2分)
通过对六年高考试题的梳理发现:
1、地形要素的考查能力从低级向高级递进:从记忆、识别、判读到对比、分析、说明、综合、运用等。从2005年至2010年,高考能力立意的体现总体上越加明显。
2、地形知识记忆类的问题考查的比例和分值有下降的趋势,而地形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的分值加大。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考查增多,迁移运用能力越来越重要,模式化、套路化的应答技巧逐渐不灵。
3、那种面面俱到、稳扎稳打、平铺直叙的高三传统三轮复习方式,尤其是区域地理的旧复习模式,显然对于备战现今的高考针对性不强,重要不突出,耗时多且低效。从以上高考试题的梳理看出,我们尝试以主要核心要素,如地形进行整合,复习课教学中,参照高考考核的能力要求,关注地形记忆、识别类的问题,重点突出地形与其他要素的逻辑关联,最后落脚到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大大提高了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读“世界某区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图中分水岭东南部河谷为内流区,西北部河谷为外流区;图示区域内山体海拔较高。读图思考下列问题。命题与复习

⑴先问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什么信息?

①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

②分水岭→分为外流区和内流区;

③区域内山体海拔较高→可能山顶有终年积雪

⑵再问学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①指向标→确定地图方向;

30°S纬线→确定南半球的中低纬度;

③各类岩石及弯曲状况;④植被;⑤河流;⑥海洋及海底地貌

接下来指导学生开始做题

1.图示区域西部沿海的气候类型为        ,判断依据是                                        

关键词: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2.河流补给类型:图示区域a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汛期出现在    季;除主要补给水源外,该河的补给水源还可能有              b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汛期出现在    季。

关键词:①地中海气候;②冰雪融水;③分水岭的迎风坡与背风

3.地质作用、板块运动与地貌、地质灾害

a河中下游地区的地貌类型为          ,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内力作用来看是    

               ,从外力作用来看是                    

关键词:地质作用;流水沉积作用与地貌

b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该地质构造形成的构造地貌通常为      ,但在该处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该地质构造处可能含有           等矿产资源;

c处的地质构造为          ,该地质构造容易诱发  地震  (地质灾害);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湿润山区,该地质灾害还容易诱发                   等次生灾害,由此说明  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地质构造与地貌及其应用

⑷图中乙位于板块的       地带(即      边界);丙、戊位于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       地带(即

      边界),丙是        板块向        板块俯冲形成的        (地貌),戊是        板块被迫隆起形成的        (地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长形成               

关键词:板块构造与地貌及其应用

4.海底地貌与海洋资源

⑴海底地貌:甲      ,分布着        (矿产资源);丁为水深小于200米的      ,在丁附近的浅海海域  渔业资源  丰富,原因是                                                    ;在丁附近的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 石油 天然气 等矿产资源,            是该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石油、天然气从开发利用状况来看属于      能源,从是否有人类加工来看属于      能源。

⑵在a河的入海口处常形成        (地貌),该地由于地形平坦且能实现河、海联运,故该地可能形成比较大的  港口  ,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服务区域,称为港口的     

⑶该区域以山地为主,平原狭小,故在滨海地区(潮间带)可以实施          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关键词:海洋资源

5.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与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⑴图示区域受季节性的 盛行西 风影响,    季,分水岭的西北坡是西风的        ,降水较      ,通常形成      (植被类型)景观;分水岭的东南坡是西风的      ,降水较      ,通常形成      (植被类型)景观;但是在b河河谷中上游地区也有森林分布,其原因是                               

关键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⑵图示区域沿海海岸带植被的主要功能为                                             a河中上游地区植被的主要功能为                                                 b河中上游地区植被的主要功能为                                                                            

关键词: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6.据图判断流经该区域西部洋流的流向为          ,性质为      ;该海域的海水温度较同纬度海区

      a河河口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中部      ,原因是                                       

关键词: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海水温度及盐度的影响

 

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三、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举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总体安排的粗略设想如下:(实践中完善、修订,表格仅为粗浅的构想,欢迎同行补充!)
教学单元
核心要目
对应课标
教材相关章节
训练反馈
课时分配
基础工具篇
地球仪与地图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十余幅核心区域专题地图




自然地理篇
地形




气候




水文




自然资源




整体性和差异性




区域专题要素篇
水土流失




荒漠化




地质灾害




水文灾害




气象灾害




人文地理要素篇
人口




城市




农业




工业




交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典型区域研究篇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虚拟区域





单一要素题




考前强化篇
多要素关联题




选择题题型




综合题题型




高考题卷




模拟题





 

 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以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篇”中的“地形”要素为例,详细介绍整合的思路。
一、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影响
   这部分内容属于知识铺垫,与地形要素密切关联。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概念,联系与自然地理相关的主干知识。课堂实践时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进行,可能会有些难度。
1、世界海陆分布(面积、分布、分布特点等)
2、主要影响(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影响的表现等)
a、海陆分布与热力环流
b、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c、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
d、海陆因素与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e、海陆形状与洋流的形成因素
f、海陆轮廓对气候类型、特征的影响
3、陆地类型及地形特征描述
4、海洋类型与海底地形
5、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的几幅常见地形剖面图
二、不同尺度区域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2010
年安徽卷高考《考试大纲》“二、考试范围”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二)世界地理明确写到: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二世界地理”“(五)认识区域”中明确写到: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认识国家

 

 

在地图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的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课标)第三部分“三 中国地理” “(五)认识区域”中明确写到: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顺序按照“洲——分区——国家”进行。区域的选择为典型区域和拓展、对比区域。教学资料的准备有各尺度的区域专题空白图,提前发给学生填图或者课后及时巩固填图。这部分内容是高三复习课模式的主体部分。中小尺度的区域地图的判断及分析是教学和高考的重点。
(一)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大洲尺度)

1
、地形特征描述


2
、地形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a
、对河流分布及流向的影响


b
、对气候的影响


c
、对亚洲农业生产的影响


e
、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提炼、总结:亚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三大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结构图。(略)
区域对比

对比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差异。说明这种地形差异对两洲的河流流向、分布的影响。

【拓展延伸】

七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北美洲为例:
教学准备:北美洲空白地形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或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流程:
北美洲地形特征描述: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东部高原,中部平原。
问题情境设置: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北美洲气候图)和北美地形图,叠加对照阅读。思考:
1、北美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面积广大?
2、北美洲西岸分布有哪几种气候类型?你能否归纳其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与地形有怎样的关系?
3、结合中美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推测中国和美国的寒潮、冻害(或者台风)的严重程度差异并具体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或者以南美洲为例:
1、南美洲地形特征描述:
2、南美洲地形的影响:
a、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热带雨林气候广阔
b、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西岸气候类型南北延伸
问题情境:
  阅读南美洲气候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拓展延伸:
训练反馈:以大洋洲作为训练的区域,呈现地形图,自编问题。
(二)东南亚(分区尺度)

1、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主要地形区等三部分)


2、地形特征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c、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区域对比
欧洲西部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三)代表性国家(国家尺度)

1、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岛国(省))

A、地形特征的描述与判断
B、地形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a、对河流特征的影响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对气候形成和特征的影响,例如日本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雨的原因分析
区域对比】英国、台湾(省)、新西兰南北两岛、海南岛等。
2、印度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欠发达的半岛国(省))
3、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大陆国)
4、俄罗斯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世界最大海陆兼备国)
5、美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最发达海陆兼备国)
6、巴西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展中的海陆兼备大国)
7、德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发达的非临海国家)

 

(四)中国地形及其影响(学案练习反馈)
详见朴实教学模式教案第3讲,抽空整理!

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尚待详细整理!
详见教案或者参考2010届优化方案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必修1第4章)——尚待详细整理!

五、地形要素的逻辑知识结构图:
 最近六年高考真题中的“地形”试题的解读!



 

自然地理要素篇——大气要素
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平时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难点。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一般是把世界地理的大纲教材的部分内容,如气温及其分布,降水及其分布等糅合到高中必修部分。中国地理复习时再继续复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区及其分布区等。
【对应课标】

 

初中课标: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高中课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考试大纲】(根据2011年安徽省地理考试大纲摘录)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
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主干知识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二、气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设想:
1、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等作为教学情境材料,也可复制空白图设计课后巩固作业,各类不同尺度的局部区域图中等温线相关的试题作为检查课堂实效的反馈训练题。
2、气温分布包括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垂直分布以对流层中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重点,顺带为逆温知识做好铺垫。
3、不再单独复习初中区域地理教材,这里只把世界、中国地理作为典型区域案例,最后以等温线及其判断作为提升、总结。
4、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是这部分教学的重、难点。搞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气候类型及分布奠定基础。
5、等温线作为中学地理等值线中的四大基本类型之一(其他包含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是高考核心知识考点和能力载体。故而等温线可以作为关键原理,夯实基础,逐级提升,拓展延伸。与等温线密切相关的等值线最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呈现的有积温等值线、封冻日期等值线、气温年较差等值线、物候等值线等。
三、降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设想:

1、教学围绕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图以及其他局部图、边缘地区图等展开,教学紧扣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能力。

2、降水发生的条件要补充,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要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要透彻分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教学始终把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这部分内容(包含气温等自然地理原理和知识)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流程:
系统地理知识——区域案例举例——例题(习题)——感悟(内化)——训练反馈——原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4、等降水量线作为中学地理等值线中的四大基本类型之一是高考核心知识考点和能力载体。这部分教学最后可以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作为总结、提升。
四、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设想:按照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描述,如大洲气候分布图、分区气候分布图、典型国家气候分布图以及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大气的组成与受热过程
设想:
1、教学重点是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如大气组成成分与各类
辐射的关系,如太阳辐射之所以不能直接给空气加热,这与大气组成有关。
2、多呈现结构框图、关联图、示意图等进行。这部分内容是高考试题选择题考查的重点。
3、这部分内容应该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联系讲解,如青藏高原地区的热力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可选取藏袍与气温变化的关系,高原红的解释与应用,气温变化与青稞生产等作为教学情景铺垫。
六、大气运动相关规律、原理和过程
设想:
1、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多个案例,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适用情景。
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教学,要介绍各种力的作用,高空和近地风的区别,风向的绘制方法。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移动,海陆差异对带状分布的影响,季风环流等。
4、气压带风带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1、气团


2、锋面系统


3、气压系统


4、锋面气旋


八、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与气候类型的判断(总体思路与气温、降水的思路类似)


九、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设想:精讲多练,教师选择合适的匹配性高的基础练习与提高练习。


1、气候与地形


2、气候与水文、水系


3、气候与生物


4、气候与土壤


5、气候与生产、生活(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分布等)


十、气象、气候灾害的分布、影响及原因分析


设想:


1、介绍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布、发生条件等。


2、引入典型气象气候灾害多发区进行专题研究,如台风多发区、旱涝多发区。


困惑之处:


1、空白专题图的编制怎样进行?


2、怎样设置复习内容的顺序以保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体系?哪些没有必要重复?哪些有必要重复加强?


3、自然地理要素是先复习大气还是地形呢?有没有区别?利弊各怎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