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是怎样出蜀的?——韩信的崛起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2
刘邦是怎样出蜀的?——韩信的崛起
  
  泪痕春雨
  
  前面介绍了当时天下的整体形势。现在我们开始,详细分析刘邦、项羽在此过程中的表现。
  
        刘邦去往汉中的时候烧毁栈道,主要目的,大约是希望让项羽相信,秦国故地的危险源泉在还是在关中,而不是在汉中。这样,项羽就会人为的进一步削弱关中,而为自己出蜀创造更多的机会。大家追随刘邦入蜀,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刘邦东山再起非常有信心。但是,刘邦烧栈道的行为,不但迷惑了项羽,也迷惑了不明真相的追随者。在这种背景下,有人选择离开刘邦,应该也是正常的。

  刘邦出关的过程,有两个比较著名的典故,登台拜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节,我们关门介绍登台拜帅。
  
  因为,刘邦有着一流的团队,而且有着不俗的战绩,所以项羽出于压制刘邦的需要,就把刘邦封在了汉中、巴蜀。这块地方,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四川。
  
  从某种意义上,刘邦想走出汉中,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地理环境决定,想从蜀中走出来,是一件很难成功的事。从历史上看,从蜀中走出的军政集团,好像只有刘邦一个。此前没有过,此后也没有过。
  
  割据蜀中的军政集团,都是被外来力量兼并的,除了刘邦,似乎没有一个例外。
  
  割据蜀中的大佬,最著名的就是刘备父子(三国蜀汉);此前有公孙述(西汉末成家);后来有李雄一系(两晋成汉);再后来的王建父子(五代前蜀)、孟知祥父子(五代后蜀),都是被外来力量兼并的。
  
  项羽在让刘邦入蜀中时,虽然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事实。但是,后来的历史事实,显然可以证明,蜀中的地理条件,决定从蜀中杀出来,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从这层意义上,项羽给刘邦封这块地方时,就是希望刘邦永远无法走出来;至少希望他暂时无法杀出来。
  
  当然了,从蜀中走出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想杀进蜀中,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李太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如果没有雄心壮志,这里应该是一块不错的养老地方。
  
  因为,刘邦后来杀出了蜀中,更把项羽干掉了。所以,人们都觉得,项羽当时不杀刘邦,实在是错的不可理喻。但是,这应该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因为在当时,项羽实在没有一定杀刘邦的理由。
  
  因为,一个人想登上时代的顶峰,必须得有风云聚会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可以无条件的取得成功,那刘邦就用不着在48岁时,还在沛县当一个村长了。如果刘邦当时死了,后人就是放开想象力,也无法相信,这个老村长,还有机会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从正常意义上,刘邦是难以杀出汉中的。至少谁也无法想到,刘邦会在五个月后,就能杀出汉中;更无法想到,刘邦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率军杀入项羽的老巢(彭城)。
  
  总的来说,当时的天下形势,如同一个复杂棋盘的中局。无论棋手怎样出招,无论旁观者如何支招,它也不会很快决出胜负。现在,不同应招,只会让后来的棋局发生众多不同的变招。
  
  不要说,时光无法倒流了。就算时光可以倒流,一切恐怕也就如同一局棋下完后,一方认为在某个关键的点上,只要自己换一个应招,就可以改变失败的命运。问题是,真的把棋局摆回去,人们自然会发现,事情绝没有他想象中那样简单。
  
  举报|回复楼主:泪痕春雨时间:2013-09-0509:28:34如果是下棋,对于这样的问题,大家都不用以空对空的抬杠。因为,大家完全可以把棋局再摆回去,重新再接着那里下一次。许多时候,人们自然会发现,它只是让后来的横局,不断发生变化。却很难说,它一定会改变失败者的命运。
  
  许多经典的残局,就是因为简单的看,谁也会觉得,它非常简单。但是,真的细分析时,就会觉得,一切实在太复杂了。
  
  但是,时光是无法倒流回去的。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项羽可以选择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项羽可以选择,不把刘邦封在汉中,或是选择加强关中的力量。
  
  问题是,项羽一定能改变失败的命运吗?我觉得,实在难说的很。事实上,项羽当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些选择中,也有着太多的弊端。
  
  人们常常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比如,有人觉得,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就可以避免失败了。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说,假如项羽当时杀了韩信,也可以避免失败呢?
  
  后来,项羽杀韩王成,却放过了张良。我是不是可以说,如果项羽当时把张良杀了,也可以避免失败呢?
  
  韩信、张良都在刘邦最为关键的时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韩信、张良,刘邦可能连那个关键的坷也无法爬过去。
  
  我无意说,项羽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我只是想说,一局棋的胜负,是由无数因素决定的。单纯的某个关键变招,并不会彻底改变结果的。
  
  事实上,就算按项羽此时的选择(把刘邦封在汉中),项羽也没有必败的道理。因为,他后面的步子走好了,他也有可能走向胜利;因为,他的对手后面有了明显的失误,他也可能走向胜利。
  
  甚至而言,就算项羽一开始就如愿以偿的占据了关中,如果后面走出了明显的失误,也会让他渐渐走向失败。
  
  就好下棋,一个人在开局占尽优势,是不是意味着他一定会胜利呢?显然未必!
  
  那在中局时,他占据优势,是不是意味着他一定会胜利呢?显然也未必!
  
  我相信,在下棋时,绝没有一个人,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开局、或中局的某步走错了。因为,下棋可以退回去重来。而重来的结果,人们自然会发现,他的失败,并不是某个关键的应招就可以决定的。
  
  就好像在分封天下结束时。
  
  项羽一人独占关东九郡,刘邦被封到了汉中。面对此情此景,谁敢说刘邦比项羽更占优势?
  
  事实上,当时的项羽所占的优势,比刘邦那是大多了。
  
  但是,历史从来是变幻莫测的。
  
  因为,许多强大的、看似不可战胜的强敌,突然崩溃的事情多的是;因为,许多弱小的、微不足道的力量,突然影响时代的事情,也多的是。比如,陈胜振臂一呼,九百个人,就让秦帝国突然摇摇欲坠了。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许多人常常会干着看似毫无前途的事业。因为,历史上有着太多,弱小势力突然崛起,强大势力突然失败的例子。
  
  所以,刘邦虽然被封到了汉中。但是,刘邦及其嫡系小弟,都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可以东山再起的。
  
  甚至,项羽的小弟,也觉得,刘邦可能比项羽更有前途。至少,自己跟着刘邦混,比跟着项羽混有前途。于是,在刘邦入关中时,他们选择了跟着刘邦走。这样的人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叫韩信。
  
  韩信是项羽的小弟。
  
  项羽一直不觉得,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当然了也从来没有重用、重视过韩信。于是,韩信跟着刘邦进汉中了,因为韩信觉得,刘邦可以理解他。
  
  但是,很不幸,刘邦也不把他当头蒜。
  
  所以,韩信决定离开刘邦,再到六国故地寻找点机会。
  
  当然了,很幸运的是。萧何非常看好韩信,所以,萧何一听韩信离开的消息,那是马上率人亲自去追赶韩信。
  
  刘邦突然听到萧何率人匆忙离开军队的消息,顿时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萧何直到两天后,才返回刘邦军队。
  
  刘邦一看萧何回来,那是气得大吼大叫,喜悦听语无伦次。总而言之,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你他妈的,现在为什么又回来了?
  
  萧何告诉他,我并没有计划离开你。我这次离开军队,是因为韩信要离开你,当时情况紧急,我也没有来得及向你汇报。现在,总算把韩信追回来了!
  
  刘邦一听萧何的话,感觉非常不可思议极了。因为,韩信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这样的一个人,真值得萧何亲自去追赶吗?
  
  萧何告诉刘邦,我可以向你保证,韩信绝对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奇才。
  
  于是,刘邦重用了韩信,至于后来的结果,谁也知道。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萧何没有追回韩信,历史会如何发展呢?谁也不知道了。
  
  你说,韩信会因此默默无闻吗?估计未必!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四周的大佬多的是,韩信既然有这样高的军事才能,估计总会遇到一个赏识他的大佬吧!至少,我们觉得韩信肯定会因此默默无闻,是难以说通的。
  
  你说,刘邦会因此无法走出关中吗?估计未必!你说,刘邦会因此无法打败项羽吗?同样未必!因为,没有了韩信,也许曹参等人的军事地位就提高了。而且,曹参也未必会比韩信发挥的差多少。
  
  当然了,谁也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变故,会引多少具体的变化。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发生多少变故,天下都会在混战中,渐渐走向统一了。
  
  韩信在说刘邦优于项羽的时候,是这样说的,“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有人病了,他流泪送上饭食;到人派人打仗,有了战功应该封官授爵时,他把印拿在手里,直到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送给人家;这仁爱也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我们许多在理解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时,常常是理解为项羽心慈手软,更联想到项羽在鸿门宴不杀刘邦,所以就觉得,如果项羽心狠手辣些,就可以取得胜利了。
  
  事实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一切是显然的,韩信所说的这些内容,根本与所谓的心慈心软、心狠手辣毫无关系。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大约是说,项羽与人相处时,只玩些虚折套,却从来玩真格的。
  
  项羽对韩信好吗?从小处去说,项羽肯定对韩信不错,否则,韩信不会说“项王对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但是,韩信并不稀罕这些东西。
  
  人与人相处,想增进彼此的关系,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自然就是项羽的方法。那就是在小处,作得尽善尽美。比如,“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有人病了,他流泪送上饭食”。这种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吗?自然可以啊。问题是,真的非常管用吗?估计很有限。
  
  另一种方法,自然就是刘邦的方法。那就是小处大大咧咧,大处绝不含糊。比如,动不动骂人、侮辱别人;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他绝对会让你感动的。
  
  项羽对人好,就是小女人的方式;平常卿卿我我,关键时马上就变了样。刘邦对人好,那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方式;平常大大咧咧,关键时候马上也变了样。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有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在小处,那是作得尽善尽美。但是,你有急事了,突然张嘴跟他借一大笔钱,他当时就会找出一大百个理由推脱。
  
  另一个朋友在小处,那是作得非常失败。但是,你有急事了,突然张嘴跟他借一大笔钱,他会二话不说,马上就尽自己全力去帮助你。
  
  你说,哪个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哪个朋友最让你感动?显然是后者。
  
  韩信说,项羽在封官拜爵时,那是把刻好的印信玩弄得棱角也没有了,就是舍不得送给对方。
  
  我以前看这段话,总觉得太奇怪了。因为,这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啊!
  
  因为,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项羽把那些印信留下来,是想干什么呢?是因为,项羽想兼任这些职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项羽把这些印信玩的棱角也没有了,就是舍不得送人,你说项羽是不有病啊?
  
  所以,简单的去看,项羽犯的这种错误,不但幼稚,而且也太过不可思议。因为,除了精神不正常的人,谁会犯这种错误呢?
  
  表面上,把刻好的印信,二话不说就送人,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实际上,这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处于刘邦、项羽的位置上,能像刘邦那样潇洒的人,万中无一;而像项羽那样婆婆妈妈的人,那是层出不穷。
  
  对此,我们拿刘邦任命韩信当大将军这件事,去分析相关问题吧!
  
  刘邦刻好了大将军印,二话不说,就送给了韩信。韩信自然会觉得,刘邦太够意思了。事实上,谁处于韩信的位置,当时也会感动的要死要活。因为,什么叫知遇之恩;什么叫大哥以国士对你?这就是了!
  
  问题是,处于其它人的角度呢?
  
  说到身边的伤疤,韩信有曹参、樊哙、灌婴、周勃、郦商多吗?肯定没有!因为,这些人都是勇冠三军,时刻冲锋在第一线的勇士。
  
  说到战功,韩信能与上述这些人相比吗?肯定不能,因为,这些人陪着刘邦一路过关斩将,让刘邦成了时代的主角。
  
  说到与刘邦的亲近,韩信能与这些人相比吗?肯定也不能,因为,韩信才刚刚投奔刘邦不久。
  
  关键是说到才能,韩信能与这些人相比吗?从已知的条件去看,韩信是无法这些人相比的。上述几个人的才能,有着足够多的战绩可以证明,韩信的才能,靠什么证明呢?无非就是靠他纸上谈兵罢了。
  
  刘邦突然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上述这些人会服气吗?我估计不会服气的!
  
  就好像在公司创业的时候,大家都是拼死拼活的工作;而且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并做出许多业绩。最后,公司老总提拔人时,却提拔了一个外来户,大家会是什么感觉?
  
  刘邦不久后重用陈平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刘邦破格重用陈平,陈平自然会觉得刘邦太够意思了。问题是,别人呢?
  
  因为,刘邦重用韩信,很大程度上是萧何力谏的结果。所以,人们的抗议之声,还不明显。刘邦又这样重用陈平,人们马上就炸了窝。
  
  人们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现在,你刘邦还需要大家玩命,就这样压制元老重臣了。君主在功成之后,都会玩削藩的把戏,你刘邦现在距成功,八字还没一撇呢?也开始玩这套把戏了。
  
  总而言之,来了两个小白脸,坐在那里,跟你穷白活了一会,把你拍的舒服了,你马上就让让他们凌驾于元老重臣之上,你这是什么意思?
  
  项羽无法像刘邦这样洒脱,就是因为项羽一直顾虑这样的问题。因为,下面坐着一大排小弟,这些小弟,个个都非常优秀,工作起来都出生入死非常卖命。
  
  现在,就刻了一大将军印,应该给谁呢?谁拿到这个大印,也会非常高兴的。问题是,那些没有拿到这个大印的人呢?
  
  作为大哥,在进行利益分配时,最见功底。
  
  因为,你分配的让大家满意,就会激励大家积极工作;你分配的不能让大家满意,就有可能打击大家的工作热情。
  
  从某种意义上,项羽虽然缺乏刘邦的魄力。但是,我们绝不能说,项羽作事幼稚。项羽用人中规中矩,刘邦作事太过随意。
  
  许多时候,你破格应用一个人,最容易让对方感动。
  
  如果你按步就班的重用人,对方自然会觉得,这是他努力的结果。而破格应用人才,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这才是传说中的知遇之恩。
  
  刘邦重用韩信、陈平,其实为以后削藩也铺平了道路。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邦破格重用韩信的结果看出来。
  
  因为,韩信是坐着火箭上去的统帅。这样上去的韩信,难以拥有与刘邦抗衡的资本。因为,韩信的主要助手,都是刘邦手下资深望重的大佬,而绝不可能是韩信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而且,韩信的这些助手,从资历上说,都比韩信深多了,所以,这些人绝不是韩信可以随便调拨的。
  
  作为一个司令。
  
  如果他手下的军长,全是政府首脑指定的;如果他手下的军长,全是资深望重的、与政府首脑关系密切的人。这个司令的权力能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
  
  这种事实存在,本身就证明,这个统帅并没有掌握军队的主要人事权力。
  
  曹参、灌婴这些大佬,在跟着韩信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自然会非常敬佩韩信的指挥才能,所以,自然也愿意配合韩信的工作。但是,如果韩信一门心思,插手、剥夺曹灌婴的人事权力,这两人个会容忍吗?我估计不会的。
  
  一方面,韩信敢这样做,已犯了大忌,因为,这绝对是刘邦不会允许的;换而言之,韩信如果敢压制、打击、甚至撤换曹参、灌婴这种大佬,那就等于变相要造反了。
  
  另一方面,韩信敢这样做,也会受到曹参、灌婴的全力排斥。因为这是明着侵犯曹参、灌婴权力的行为。换而言之,不要说韩信敢公然威胁曹参、灌婴了,就是他敢随便调动、撤换曹参、灌婴的小弟,他也做不到。
  
  韩信拥有统帅的权力,自然可以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嫡系势力。但是,他无力削平曹参、灌婴这两大山头,那是显而易见的。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存在着这样大的两个山头,韩信想随便与刘邦对抗,估计是看不到出路的。
  
  如果刘邦让曹参当大将军,能这样强有力的控制曹参吗?估计是很难的。
  
  因为,曹参在从前的一系军事行动中,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嫡系班底,而且刘邦系统内,无论从资历、战功、能力,可以与曹参匹敌的人,都非常罕见。
  
  如果曹参再拥有大将军的头衔。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刘邦缺乏有效制约的山头。至于,曹参出外独当一面,不断取得胜利后,曹参的独立性,肯定就会更大。
  
  刘邦重用韩信、陈平,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刘邦慧眼识英才。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刘邦需要通过重用一些新人,来切割、分散老兄弟们的权力。
  
  如果刘邦只重用老人,一方面会让自己系统内部缺乏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呢?也会让系统内的老兄弟,势力变得盘根错节,最后越来越难指挥。陈平拥有监察全体将领的权力;韩信拥有指挥全体将领的权力;这种布置,本身就是包含着刘邦切割、分散老兄弟们权力的意思。
  
  如果单从这层意义上,敢这样重用人才,绝不是只有刘邦。事实上,历代统治者都常常会玩这一手。
  
  比如,我朝太祖在晚年,让王洪文领导帝国元老重臣工作,让江后凌驾于元老重臣之上,都含有这种意味。总而言之,他不希望元老重臣势力越来越大。当然了,我朝太祖这种行为,被后人归结为远贤臣、亲小人。
  
  事实上,历代统治者玩这种手段,最后不被归结为远贤臣、亲小人,都是非常罕见的。当然了,如此一来,自然没有人会说他们愿意破格重用人才了,因为,这就是小人得势啊!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玩的手段,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问题是,刘邦就是刘邦。因为,结果证明,刘邦就是在破格重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在压制、削弱元老重臣的势力。
  
  如果刘邦破格重用韩信后,韩信干事一再砸锅,人们都非常不服韩信,刘邦的威望就会下降。因为,这绝对是标准的亲小人、远贤臣啊!
  
  如果刘邦连着干过几件这样的事后。刘邦的威望不但会迅速下降,而且他手下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不断被挫伤。因为,你在刘邦手下工作再卖力,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奖赏,因为刘邦重用人时,根本就不看你的付出的、功劳、战绩、才能,只是他高兴怎样作,就怎样做。
  
  如果刘邦就这样干事,人们自然觉得,你工作再卖命,取得再多的胜利,攻取再多的城池、俘虏再多的敌人,都不如会走上层路线。总而言之,你把刘邦拍的舒服了,你把刘邦侃得晕了,自然就会上位。否则,你立再多的功,也是白搭。比如,韩信、陈平什么事也没有做过,就是靠耍嘴皮子,就凌驾于了元老重臣之上。
  
  如果刘邦重用陈平、韩信,最后就是玩成了这种结果,我估计刘邦用不着项羽来打了。刘邦在内部,就会众叛亲离的。
  
  但是,刘邦破格重用韩信、陈平的结果。却是用事实证明,韩信是历史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陈平是历史最出色的谋士之一。
  
  就好像,如果我朝太祖重用江后,重用王洪文。能用事实证明,他们绝对是第一流的人才,并能让大家都发自心底的佩服。那太祖,重用这些人,就不是他的污点,而是他敢于举贤不避亲了,就是他慧眼识英雄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我只是说想,项羽把印信玩的棱角也没有了,就是不舍得给人,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这只能证明,他缺乏破格重用人的魄力。
  
  项羽希望把奖赏,送给最值得奖赏的人;项羽希望把奖赏,赏给大家都信服的人,这并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作为那个时代巅峰对决的两大高手,项羽与刘邦相比,也许就差在这上面了。项羽行事的风格,是标准的正派功夫,所以谁看到项羽,也会觉得像个大英雄;刘邦的行事风格,则是让人捉摸不透的邪派功夫,所以谁看刘邦,也会觉得他一无所是。
  
  问题是,一个人能把项羽打败,能是一无所是的人吗?
  
  为什么,项羽一直不放手让将领独当一面呢?
  
  一方面是因为,小弟翅膀硬了,常常会跟大哥摆谱的,关于这一点,都不用看别人,只要看看韩信就可以了。韩信在遇到刘邦前,那真是屁也没有一条,后来混出点资本后,就跟刘邦玩哩个啷了。于是,抓住机会,逼着刘邦封齐王;于是,抓住机会,逼着刘邦把地盘封好了。
  
  韩信,是一个坐着火箭上去的小弟,混出点资本后,都敢跟刘邦玩这种哩个啷;而且人们都还觉得,韩信是一个愚忠的小弟。
  
  以项羽的用人魄力、风格,手下自然不会有这种坐着火箭上去的小弟。如果让某个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上去的小弟出去独当一面,结果会怎样?谁也不知道。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哪敢放手让小弟出去独当一面呢?
  
  另一方面呢?是因为,项羽也实在没有培养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小弟。
  
  比如,项羽让萧角公出去独当一面,让彭越给灭了;比如,项羽留下曹咎独当一面,项羽一再告诫他,只要死守住就行了,但是,曹咎非要出去逞能,结果项羽好容易开拓出来的成绩,就让曹咎给一风吹了;比如,项羽让龙且出去独当一面,当时就把项羽损失了近十万军队(龙且号称二十万)。
  
  刘邦与项羽处于僵持阶段后,最大的资本就是韩信可以独当一面。
  
  因为,在主战场上,刘邦与项羽打得难解难分。诸侯们一看楚、汉两个超级大国在打架,都巴不得在旁边看戏。总而言之,你们愿狼吃了狈,还是狈吃了狼。
  
  从某种意义上,楚汉相争开始后,刘邦与项羽的交战比较公平。因为,魏、赵、燕、齐、楚的大佬,都在旁边看戏,换而言之,刘邦、项羽就是在单挑。
  
  但是,不久后,随着韩信第二战场的开辟,旁边的诸侯就无法看戏了。因为,谁敢在旁边看戏(不帮刘邦),韩信就收拾谁。结果让韩信一通收拾下来,魏、赵、燕、齐的大佬,都开始站到了刘邦的身后。到此为止,项羽与刘邦就丧失了再继续战争下去的资格。因为,这相当于秦国已把赵、魏、燕、齐、韩都征服了,就收拾剩下的一个楚国,楚国哪有能力再抵抗呢?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项羽也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金牌小弟,项羽也未必会输。因为,楚汉国两国,在荥阳、成皋一线,那是打得难解难分,而项羽一直占据上锋。
  
  现在就看旁边的诸侯是什么态度了,诸侯们如果支持刘邦,刘邦就会胜;诸侯们支持项羽,项羽就会胜。诸侯们的态度非常明显,那就是看大戏。
  
  因为,项羽胜了,项羽就会削藩;刘邦胜了,刘邦也会削藩;现在他们两个人如果打得两败俱伤了,估计大家就都比较安全了。于是,刘邦开辟第二战场,总而言之,哪个诸侯敢不及时站到自己背后,就让韩信收拾他们;最后诸侯们都站在了刘邦身后。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重用韩信,就是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问题是,如果萧何当年没有追回韩信,这种历史走向,会改变吗?其实是未必的!
  
  因为,既然刘邦这种战略视野,就算没有韩信,他也会派别人去干相关事情的。只是,别人能不能干得像韩信那样漂亮,就比较难说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邦没有让韩信凌驾于曹参之上的魄力,而是让曹参率领韩信去开辟第二战场,后来也成功了。当人们把曹参的历史作用,说得神乎其神时,我说,没有曹参,刘邦可以让韩信去干这件事啊。我相信,人们肯定会觉得,韩信那种人,天生就是个当小弟的人,他根本没有资格、能力独当一面的。所以,如果没有曹参,刘邦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韩信,根本没有资格取代曹参的历史作用。
  
  刘邦重用韩信,虽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刘邦先彻底征服了一个人。因为,刘邦这样做,会让萧何更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混了。因为,刘邦并不真正了解韩信的才能,只是因萧何力荐,就让韩信成为大将军,这显然是给足了萧何面子。
  
  我们可以想象,萧何不论给谁打工,也绝不可能受到这种待遇的。而且,作为一个打工仔,老板愿意这样对他,他真有必要冒着灭门的危险,去背叛老板吗?估计动力不会太大。
  
  刘邦这样对萧何,这才是叫真正的信任、重用萧何。
  
  项羽虽然管范增叫干爹,但是,范增如果叫项羽做这样一件事,项羽也不会听从的。
  
  关键是,元老重臣的代表人物萧何,叫刘邦重用一个新人,刘邦自然觉得何乐而不为。因为,这显然是分散元老重臣权力、地位的好机会。事实上,没有萧何的力谏,刘邦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破格重用某个新人的,只是这样一来阻力就比较大了。现在有萧何力谏,刘邦自然顺水推舟就上了。
  
  在韩信出现之前,刘邦一系没有大将军一职,大将军的具体职务,是由刘邦兼任的。换而言之,在军事上,只有刘邦有权指挥曹参之类的大佬;再换而言之,在军事上,最后的决定权在刘邦手中,其它人只有建议权。
  
  而韩信出现后,刘邦等于把相关的权力交给了韩信。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可以说是韩信的实习期。
  
  但是,因为韩信是通过登台拜帅的方式,取得了大将军的印信。所以,刘邦等于在大家面前承诺,绝不干扰韩信行使军事指挥权。换而言之,此后的军事行动,刘邦也是只有建议权,而最后的决定权,就由韩信行使了。
  
  在此过程中,因为刘邦虽然放开了决定权,但仍然保留着建议权;而且曹参、周勃一类的大佬,依然拥有着建议权。所以,韩信在实习期可以顺利渡过。
  
  我们可以想象,韩信在此期间,肯定也会在细节上,流露出许多幼稚的见解、犯过许多幼稚的错误,因为一个人突然连升数级到了这个位置,肯定无法马上完全胜任相关职务的。但是,因为有刘邦为代表的汉国大佬鼎力支持,以韩信拥有的理论高度,自然会迅速成长起来。
  
  现在,刘邦会全力支持韩信,渡过这个最难渡过的阶段。
  
  因为,此时的韩信威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手下的大佬,难免会对他有一些抵触情绪;因为,他还没有完全熟悉自己的职务,难免会干出一些让大家认为外行的事情。
  
  韩信没有威信,这个非常好办,因为刘邦弯下腰给韩信当助手,别人自然不敢随便直起腰板跟韩信说话;韩信会在细节上犯一些错误,这个也好办,因为刘邦可以让大家关注韩信在大处上的天才表现。
  
  因为,项羽太优秀了,而且项羽显然也没有放手让小弟干事的习惯,所以,项羽应该不会这样培养小弟。当然了,结果就是,小弟们跟着项羽作事,通常都会表现的很优秀;但是,一旦出去独当一面,就是另一番景像了。
  
  现在,虽然所有的计划、决策,都是由一个纸上谈兵的韩信最后拍板。但是,因为有第一流的团队在旁边协助韩信,所以韩信的计划,并不会完全流于纸上谈兵。
  
  至少,韩信的所有计划、决策,都需要让刘邦觉得有可行性。换而言之,韩信可以让刘邦得,自己的计划、决策太过冒险;但是,绝不能让刘邦觉得,他纯粹就是异想天开、纸上谈兵。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邦觉得韩信的计划、决策太过冒险,刘邦可以放手相信韩信,就当赌一把。如果刘邦觉得韩信的计划、决策纯粹就是异想天开、纸上谈兵,刘邦哪敢放手相信韩信呢?
  
  而当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并且用事实证明,他所有的判断都是正确的。那韩信的威信自然就建立了。
  
  而当韩信,担任几个月大将军后,并且在实践中,把从前流于空想的内容都清理干净后,韩信自然就是一个绝对专业的军事指挥官了。
  
  所以,在韩信当大将军一年后,张良就对刘邦说,韩信是一个绝对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你可以放手任用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