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未必通过语言

 汕头能率 2015-05-22

作者:江泓 授权慈怀读书会发布

转自:纯棉系(ID:chunmianxi)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书,曾经风靡一时。他有个观点,一个人事业成功,百分之十五缘于专业技术,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

并不认为要处心积虑经营关系,但如果和亲人之间都有气场阻滞,就足以郁积成一个问题,影响到身心平衡。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目送》代序里,龙应台引用这段话。

“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接,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亲爱的安德烈》出版之时,安德烈,她的儿子回望感慨。

《阿凡达》里每一次连接场景,都令我在轻微悸动和庄严肃穆中,心驰神往。

真正爱一个人,亲人之间融洽相处,首要是连接。现实生活里,常被我们漫不经心错过。

那些明亮灯光下,丰盛食物的餐桌上,有多少家人间的连接,能够如同泥土下深埋的树根,细密、深入,丝丝相扣,盘根错节?又有多少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笼罩下的隔阂与绝缘,有意识抑或无意识?

年纪渐长,对人生“目送”的含义也渐有所悟。《目送》扉页上一行小小的、庄重的楷体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已经让我眼里蒙起一层轻雾。内心湿润,一个小小缺口,都会诱发决堤欲望。《目送》唤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在这个快而功利的时代,已经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实又忽略不去的亲情。

和亲爱的人无间连接,也许就是我们生命中,一层不可或缺的意义。

讲一个亲历故事。

一个90后小友,考上一所香港教会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把自己关进房间,对父母一言不发,视若无物。母亲无法理解和接受女儿冰一般的冷漠,伤心痛哭到深夜,一双眼肿成烂桃。

大医院里的主任大夫,病人眼里的权威,尽管心怀焦虑,电话里的诉说依然有条有理,温柔缓和。遗憾的是,纵然权威如斯,温柔如斯,也无法和女儿沟通。也是,智慧如龙应台,也曾为无法进入儿子纤细而复杂的成长焦虑万分。

我约女孩喝茶,差不多四年没见,已经俨然成熟少女,吹弹可破的肌肤,清汤挂面的直发。看上去清秀文静,却最爱脚蹬轮滑,和一群惨绿少年呼啸着刷街,甚至在午夜时分。博客上挂着的最爱音乐是久石让钢琴曲,仿佛触手可及她青春的忧伤,湛蓝、幽深。

太久没有联系,最初的不自然、不自在,我们都觉察到。乳白色牛奶渐渐融入棕色咖啡,触须逐渐触碰、勾连,当年的感觉有点回来了。

和她相识在去新疆的旅游团,她刚刚考上高中,从父母那里争取到只身出游的机会,背包里塞着一本《文化苦旅》,每天晚上写日记。尽管她小我很多,因为我的无龄感,团里又只我们俩单身女性,自然而然搭成临时伴侣。

在甘肃月牙泉旁边的鸣沙山上,兴奋的“拗”造型:一字码、后弯拱桥、身子和腿0度重叠……小朋友惊叹、尖叫,忙着拍照。

晚上回宾馆,那一届的“超女”比赛正渐进佳境,我们一起看一起聊,她一直看完,我在没有结果时就扛不住,寂然睡去。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连接状态,尽管不同步、不完全,但是自由、平等、开放。她喊我江泓,喊得自然,我答得有点犹疑,比她多一些束缚和窠臼。

女孩习以为常的对我说,母亲总是为她焦虑,不止一次请教心理医生;跟父母无话可说,尝试过,都是些废话,毫无意义;听大人之间说话,也觉得几乎可以都不用说。

如果事先知道她是我认识的同行的女儿,如果在她父母陪伴下认识,我们之间应该是两代人,彬彬有礼的模式,无话可讲,或者,几句废话。

我对她母亲说,她不愿意,你就忍耐一点,保持距离,观察她,了解她,欣赏她,别过多评判和干预,做一个陪伴者和守望者。让她自己去发现自己,点亮自己,然后回过头来发现你们。一直认为,如果子女出了问题,根子多半在父母那里。何况,她其实没啥问题。

母亲举例给我说,她去深圳旅游,快十点了,打电话给家里,“你们上次住哪家宾馆啊?”快担心死了啊,一个单身女孩子,陌生的城市,夜深了,还没有安全入住!女儿却不以为然,“我就是喜欢独自一人,背个包去陌生的地方,等待一个新鲜的未知。”

这是需要矫正的事例吗?都要击节称好了!

没有表现出喝彩,我不是那孩子的母亲,无法体会那种因为爱产生的过虑与担忧;我没有青春期的孩子,也无法真正理解,父母渴望进入子女的世界,子女却连条门缝都不肯打开的绝望心境。

那次下午茶之后,以为小友的母亲会短信给我,没想到一直没有。

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小友缄口未提我和她的约会。他们只是奇怪,为什么女儿的态度有所好转呢?

向女孩的母亲推荐《亲爱的安德烈》,相信读这本书会令她心情好很多,更希望她能找到她和女儿的连接方式,能够全身心感知,不必等到他们已经破败和衰老,尽管很多人都要等到那样的时节,也有人一辈子等不来。

我还推荐电影《绯闻计划》,让她去看父母的宽容与信任,几乎抵达纵容的边界。而孩子最终如何没有辜负这全然的爱。

三毛曾经写过一篇独自去海边的文章,她也曾想着和家人一起去,大人小孩看上去甜蜜幸福的天伦之乐,可是终于,被大呼小叫,被不停地吃吃吃彻底打败。还是愿意一个人孤独的去看海,如果亲人之间无法连接,不如与海相融相连。

大自然的治愈秘密就在于沉默和接纳。我们就连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都已经失去了这份能力,家人一起,要么共同对着电视机,要么吃吃喝喝,家长里短,高质量沟通少得可怜。

放下平素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甚至放弃语言,就在静默中,和你的亲人连接, 体验最神奇、最神秘的代入式感知,没有丝丝入扣的逻辑和推理,只要融为一体的接纳和包容,那才是真正的爱和安全感。

作者介绍

江泓:一个热爱写作的媒体人,出版有《步步莲花》、《一半明媚 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等。公信号“纯棉系”(id:chunmianxi) 发起人,希望籍此让主张素朴而诗意生话的人们找到彼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