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查]沪上儿童游乐设施五大隐患如何除

 凡尘过客160 2015-05-23

图说:儿童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引发公众担忧。网络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去商场内的收费儿童乐园玩,结果受伤了;在小区里的免费儿童乐园玩,不是设施损坏就是要和宠物狗“抢地盘”……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儿童的游戏质量和体能锻炼,但设施不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却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六一”节临近,本报前昨两天刊发“儿童游乐设施,你安全吗”系列报道,引起反响,今发布“样本调查报告”,聚焦儿童游乐设施的五大隐患。

  安全仍是一道坎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儿童常光顾的游乐场所依次为小区和公园活动区、商场室内游乐场、快餐店游戏区等。家长最关注的因素是安全性,占比为77.8%,但他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对此做出科学判断。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儿童游乐设施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隐患,如老化、破损、锈蚀、开裂、没有软包、无安全地垫等。

  此外,一些项目不适合低幼儿童玩耍,但管理方并不主动告知。在中山北路宁夏路的一商场内,有一种“蹦极床”很受欢迎。记者发现,这种设备上并没有张贴任何生产企业信息和产品使用须知。尽管教练表示只接受2岁以上的儿童,但仍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大胆尝试。“如果弹绳不牢,容易摔伤;弹跳过高再着陆,会对脚部发育产生危害。”新华医院一名儿科医生说。

  户外充气堡同样存在危险。上海去年有2座充气堡被风吹翻致多人受伤。

  卫生普遍被忽略

  经营性的儿童乐园卫生状况参差不齐,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商家表示,进入场馆需着袜、不得饮食,但实际上却“眼开眼闭”。只有世博大道附近一家游乐园要求孩子双手消毒后方可进入,而对于是否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则不闻不问。而管理方宣称的“每晚营业结束后消毒”其实也只是简单的打扫以及在空气里喷洒消毒水,无法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消毒和护理。而对于小区里的露天设备,打扫和消毒就显得更“奢侈”了。“最多把垃圾捡掉,你说怎么消毒?”一名物业经理反问。

  管理只顾收门票

  在民庆路附近的广场上,不少孩子来玩小火车等设备。一名员工在分别开启了几台设备后,坐在一旁玩起了手机,全程没有抬头。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不少游乐场所,管理员只顾坐在门口收费,不去场内巡逻,更不会指导孩子和家长如何使用设备。

  “这种场所应该要有人巡逻,人多时还要限流,否则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家长丁女士说,她周末带外孙进入游乐场玩,里面人满为患,管理员却仍不断放人进入。家长杨女士也说,她带孩子进入沙池玩,里面竟有十多岁的大孩子奔来跑去。她向管理员指出,对方却说,“人家也付钱了!”

  风险出事维权难

  为免责,游乐场所通常会要求家长陪同进入,但这仍不能阻止事故发生。前年,祁女士的孩子在南方商城内一乐园玩耍时,海洋球池围墙倒下导致其手部骨折;吴先生的儿子在新村路玩海盗船时磕伤牙床……

  记者发现,不管收费还是免费的游乐场,游玩须知里都会写明,“违反游玩守则,一切责任自负。”这句笼统的概括似乎成了管理方免责的“安全岛”。而还有一些游乐场所甚至发布“霸王条款”:“非设备质量造成的伤害,园内概不负责”。

  消保委专家称,出事后,游乐园所在商场大多宣称自己是“场地租赁方”,对此不负责,游乐园则将其当个案与家长谈赔偿;免费的设施,本来就不收费,也没人看管,孩子受伤只能自认倒霉。

  行业监管是盲区

  针对儿童游乐场所目前存在的问题,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专家认为,根本原因是服务标准和设施安全标准的缺失,以及监管主体的不明确。记者曾联系质监、卫生等部门,对方均表示,目前儿童游乐场所不在他们监管范围之内。生产企业在外地,设备流通没溯源,产品质量没标准……一系列问题难倒了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管不管呢?“管营业资质,设备质量和安全系数问题,我们管不了……”

  市消保委呼吁,应明确小型游乐设施及场所的监管主体,制定产品安全通则和儿童游乐场所的服务标准,明确儿童游乐场所在安全、卫生、服务等方面相关具体规范并定期进行检测。同时,政府还应将儿童游乐场所列入城市规划,加大公益性投入,保证居住区人口与儿童游乐场所数量的合理配比。

  本报记者左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