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东征:降燕灭齐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3
韩信东征:降燕灭齐
  
  泪痕春雨
  
  韩信打败赵国后,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进攻燕国,另一个选就是进攻齐国。
  
  韩信应该先进攻谁呢?韩信想先攻打燕国。
  
  李左车对韩信说,我认为你攻打燕国,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觉得,你应该分化瓦解齐国、燕国。咱们先摆出一副要进攻燕国的架式,然后派人去说降燕国。只要燕国投降了,齐国就孤立了。
  
  韩信派人对燕国说,希望你认清形势,抓紧投降。于是燕国投降了。
  
  你是燕国的执政官,你会如何选择?你也肯定会选择投降,因为投降的实质性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也就是等于与汉国签订了一份友好条约;因为,以韩信的实力,估计无法因此干涉燕的主权完整。
  
  如果燕国选择投降汉国,燕国就可以握有主动权。换而言之,韩信就会先攻打齐国,在此过程中,燕国可以坐山观虎斗,时机允许,他就介入战争,时机不允许,燕国就在旁边观看。
  
  如果燕国不选择投降汉国,就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齐国。一切是显然的,燕国如果敢不投降汉国,韩信就有可能先进攻燕国。到时,齐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时机允许,齐国就介入战争,时机不允许,齐国就在旁边观点看。
  
  燕国投降汉国,对汉国的实质利益是非常有限的。
  
  就好像,苏联与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对苏联自然有好处。问题是,这种好处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时机允许日本随时都会进攻苏联的。
  
  当然了,就好像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对苏联自然有好处。问题是,这种好处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时机允许德国随时都会进攻苏联的。
  
  燕国投降汉国,与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燕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着,汉国似乎无法因此把手真正伸进燕国。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韩信公元前205年10月就平定了赵国(当然了,此后不久,燕国就投降了汉国)。但是,韩信直到第二年10月,才去进攻齐国的。而且,主要还是因为齐国给韩信留下了天大的漏洞。
  
  换而言之,燕国投降汉国,对韩信的战略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齐国没有给韩信留下天大的漏洞,韩信只要与齐国打成持久战,燕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谁也不知道。
  
  韩信东征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项羽依然把刘邦打得捉襟见肘。在韩信占据赵地后,项羽甚至把荥阳、成皋两座城池都攻克了,而且在取得这两次胜利时,都差点把刘邦俘虏了。
  
  但是,项羽终于还是没有彻底突破这道防线。
  
  据说,在成皋危在旦夕时,只有夏侯婴陪刘邦逃出了成皋。
  
  刘邦逃出成皋后,马上就跑到了韩信的军营,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刘邦就自称汉王的使者,纵马跑进了了韩信的军营。当时,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就被刘邦从卧室中拿走了将印和兵符。于是,刘邦就用将印、兵符,对韩信军队做了一系列调动。等韩信、张耳起来后,发现眼前的人是刘邦,非常吃惊。但是,军权已被刘邦夺走了。
  
  这个故事,就我理解是标准的民间故事。
  
  第一、韩信的军营绝不是自由市场,刘邦自称是汉王使者,就可以纵马进入韩信军营,更进入韩信卧室,把韩信的将印、兵符偷走,这也太神了吧!
  
  因为,大军统帅的卧室是什么地方?这显然是传说中最难进入的地方之一!
  
  刘邦不是什么高手,只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就能轻易进入韩信的卧室,并偷走韩信的将印、兵符。如果项羽派两个高手,也假冒汉王的使者,混入韩信军中,韩信的脑袋,岂非也会被稀里糊涂的摘走?
  
  第二、在韩信、张耳起床前,韩信的手下,知道眼前的人是刘邦吗?
  
  如果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不知道眼前的人是刘邦,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事。更主要的是,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就算刘邦手里拿着所谓的印信、兵符,又靠什么指挥大家?
  
  如果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刘邦,也不敢造刘邦的反。刘邦想调动韩信的军队,用得着偷什么将印、兵符吗?显然是用不着的。
  
  因为,刘邦不要变动韩信手下将领的职务了;刘邦就是下令让曹参取代韩信的职务,难道还有人敢说刘邦没有这种权力?甚至刘邦下令要杀掉韩信,难道还有人敢说刘邦没有这种权力?
  
  因为,刘邦不要说调动韩信手下的某枝军队了;刘邦就是调动韩信亲率的大军。难道还有人敢说刘邦没有这种权力?
  
  如果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刘邦,或是明知是刘邦,就是想造刘邦的反。刘邦就是偷了韩信的将印,兵符,又有什么用?
  
  刘邦是汉王,他指挥韩信的军队,还用什么印信、兵符?因为,汉王的大印,显然比韩信的印信、兵符更有法律效力。
  
  更主要的是,汉王大印也好,将军的印信、兵符也好。那都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它本身不会产生权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项羽派两个高手冒充汉王使者,进入韩信卧室,把韩信的将印、兵符偷走,难道就能拿着这种东西,堂而皇之的调动韩信的军队?显然是不可能的。
  
  民间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为编故事的人,常常不理解权力运行的真正原因、基础,所以,他们总把玉玺、印信、兵符、圣旨之类的信物,渲染的神乎其神。其实,这种东西只是一种信物,他本身不会产物权力。
  
  人们不敢抗拒圣旨之类的东西,是因为,发布圣旨的人,手上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如果圣旨还是原来的圣旨,只是发布圣旨的人,背后没有了强大的力量,那所谓的圣旨,恐怕连手纸也不如了。
  
  如果一个人拥有着可以决定人生死的权力,他就是一个奴仆(比如皇帝亲信的小太监、小跟班),随便说一句话,也没有敢拒绝的。如果一个丧失了权力,他就是皇帝,手上拿着货真价实的玉玺、发出童叟无欺的圣旨,肯定也没有一个人把他的话当回事。
  
  第三、据说,当时韩信的军营,就在小修武。小修武紧靠黄河北岸,距成皋、荥阳的直线距离不到150里。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被项羽打得危在旦夕。韩信却在不远的地方,任何救援的措施都不采取。非得等刘邦亲自深入他们军营,用奸诈的手段,才能征调他们的军队。这可以想象吗?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深入韩信军营,应该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他只是为了突出刘邦的权变机诈,却显然很难经得起推敲。
  
  从正常情形去分析,应该是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被项羽打得捉襟见肘,最后依赖韩信在赵地的军队,才渡过了这段危机。至于,刘邦怎样调动的韩信军队,应该是需要玩一些权诈机变的,但是,估计没有史书所说的那样玄乎。
  
  刘邦善将将,主要是指刘邦可以超然于职权之上,可以让那些地位相近或略高于他的人,服从自己。
  
  一个人,如果只能靠职务(与此相关的印信)让别人服从自己,就证明他缺乏将将的能力。因为,职务、印信的权力,是组织赋予的、甚至只是大哥赋予的。失去组织或大哥的支持(让撤了职务),他当时就无法指挥别人了。
  
  项羽虽然压制刘邦,但是刘邦的小弟,都也继续追随刘邦。刘邦压制韩信时,有多少小弟,还继续追随韩信呢?刘邦善于将将,韩信不善于将将,主要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不久后,郦食其可以说降齐国,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占据了上风,恰恰是因为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处于劣势了。
  
  因为,在郦食其说降齐国时,刘邦把荥阳、成皋两座城池,都丢失了。当时的刘邦,都有心放弃荥阳、成皋一线,退守巩县、洛阳与项羽对恃了。
  
  现在,项羽的不利因素,是彭越在刘贾(刘邦堂哥)的帮助下,把项羽后方搅得天翻地覆了。但是,这种不利的因素,不要说齐国突然倒向项羽一边了,就是齐国一直保持中立,项羽也有机会克服的。
  
  所以,从整体去看,当时的楚汉相争,是项羽占据着上风。
  
  当时,楚汉之争已处于白热化中。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刘邦在东部战场,把项羽打得焦头滥额。
  
  在这种背景下,一直坐山观虎斗的齐国;实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齐国倒向项羽,就可以缓解项羽在东部战场上的劣势;当然了,齐国倒向刘邦,项羽东部战场的劣势,马上就会变得更无可救药了。
  
  此时此刻,刘邦对齐国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希望韩信把齐国征服了;但是,他也害怕面对韩信的进攻,齐国彻底倒向项羽一边。
  
  而且基于韩信的位置,他也不敢轻易进攻齐国的。因为,现在韩信与张耳占据着赵国,却需要面对燕国(臧荼)齐国(田广)。虽然燕国表示愿意臣服刘邦,问题是,只要韩信与齐国开战后进行的不顺利,燕国会怎怎样做,谁也不知道。更主要的是,如果进攻齐国的结果,就是没有迅速征服齐国,反而把齐国逼得倒向了项羽一边,那可麻烦大了。
  
  这也就是韩信平定赵国后一年,依然没有对齐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郦食其自告奋勇去说降齐国,自然正中刘邦下怀。
  
  齐国愿意投降刘邦,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齐国,依然还想坐山观虎斗。
  
  此时的齐国如果突然倒向项羽一边,项羽就有可能在荥阳、成皋战场上,把刘邦打得无法立足了。如果项羽取得这种胜利,再掉过头来整合六国故地,齐国的前途估计有点不妙。
  
  当然了,此时的齐国如果真的站在刘邦一边。项羽在东部战场上,就有可能输掉一切。因为,项羽被彭越折腾的头都快大了,现在齐国如果真的倒向刘邦一边,意味着韩信也解放出来了。这样一来,彭越、韩信、田横三个人一块攻打项羽的后方,项羽的老巢(彭城)估计是保不住的。如果真成了这样,项羽肯定是死路一条的。
  
  问题是,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刘邦一枝独大的格局。齐国显然不想面对这种结果。
  
  所以,齐国现在一听郦食基来说降,自然也非常乐意。因为,这种口头上的说降,实际上等于,刘邦变相承认齐国可以坐山观虎斗。
  
  刘邦用口头上说降齐国,实际上就如二战时,一些国家之间签订了友好条约。你说这种条约没用吧,大家都会想尽办法签订这种条约;你说这种条约有用吧,傻子也知道,这种条约在关键时候,跟手纸上写的字,没有任何分别。
  
  刘邦让郦食其说降齐国,估计也就是希望,齐国不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彻底倒向项羽。因为,指望依靠这种说降,就让齐国派军进攻项羽,或是自己把手伸进齐国,估计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因为,齐国与汉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所以田横就放松了对韩信的警惕。而韩信利用这个空档,突然对齐国发动全面进攻,等齐国反应过来时,韩信已完全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对此,齐王那是气得那是要死要活。因为,我操你大爷,郦食其你个王八旦,老子相信你是个人物,你却是往死忽悠老子!
  
  于是,齐王上去把郦食其扔到锅里活煮了。
  
  问题是,收拾郦食其很容易,想收拾已完全占据先手的韩信,就有些困难了。
  
  在这个过程中,郦食其不经意中扮演了死间的角色。
  
  因为,郦食其是拿自己的命,让齐国相信了一个致命的假情报。
  
  二战前后;苏联、日本、德国、英国都曾签订过友好条约。这些国家的首脑,真会因为这种友好条约的签订,就会相信对手不会进攻自己吗?估计是不会的!因为,这种条约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谁也不会有太多信心的。
  
  问题是,如果某国的外交部长,刚刚和对方签订完友好条约,现在还和对方首脑坐在一块喝酒。这种和平,应该是有保证的!如果,这种条约在这种背景下,都没有作用,那所谓的条约,真的连手纸也不如了。
  
  一切是显然的,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愿意拿自己的命来忽悠敌国,似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齐国与汉国签订了友好条约,但是,齐国肯定不会认为,齐国与汉国的友谊就可以地久天长。
  
  问题是,汉国的外交部长郦食其亲自到齐国签订了这份条约,现在条约墨迹未干,郦部长正和齐王喝酒看戏。汉国就会毁约进攻齐国,这应该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郦食其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中扮演了死间的角色。
  
  如果郦食其知道,汉国会借自己的人头,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他肯定不会出使齐国的,就算出使齐国,也不会尽全力劝说齐国投降的。因为,郦食其把齐国说降了,就意味着自己要死了。郦食其绝不会伟大到了,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骗取齐国相信汉国。
  
  因为,这可不是空口白牙的说,“我愿意拿人头担保,汉国有诚意和齐国友好相处。”因为,齐国一旦翻脸,一刀杀了郦食基,也是便宜他了。
  
  你说,刘邦让郦食其出使齐国时,有没有想过牺牲郦食其呢?估计谁也不知道了!
  
  因为,进攻齐国的命令,是韩信擅自发布的。换而言之,刘邦并没有让韩信在这种背景下进攻齐国。一切只是因为,韩信突然发现,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问题是,刘邦让郦食其出使齐国时,也没有通知韩信停止军事进攻啊!
  
  不过,处于刘邦的位置,也许真没有一心牺牲郦食其的意思。
  
  因为,韩信一举击败齐国,自然对刘邦着足够的利益;问题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击败齐国后,意味着刘邦把手真正伸入了齐国故地;问题是,韩信占据齐国,刘邦再想指挥韩信,估计就不能得心应手了。
  
  当然了,反过来说,齐国保持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地位,对刘邦自然有着太多的弊端。问题是,它显然也有一些明显的利益。齐国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对刘邦永远也是一种威胁,因为形势变化了,齐国随时可能倒向项羽一边的。问题是,齐国表面上臣服了刘邦,韩信就没有机会尾大不掉。
  
  刘邦应该怎样选择呢?总的来说,韩信灭掉齐国,对刘邦更为有利。
  
  问题是,如果刘邦真的把郦食其当成死间,会让他的小弟们都感到心寒的。因为,小弟们可以为大哥牺牲(比如纪信、周苛都愿意为刘邦牺牲自己;而且也牺牲了自己),但是,大哥为了利益,就在毫无预兆的背景下,把小弟推入火坑,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大哥以后,还怎么让小弟们相信自己呢?
  
  更主要的还在于,郦食其是郦商的哥哥,郦商看到自己哥哥,就这样毫无预兆的被刘邦推入了火坑,他会做出怎样反应?
  
  大哥做事可以心狠手辣,但是大哥为了利益,就这样毫无预兆的把小弟推入火坑,却会成为大哥人格上,无法去除的污点。因为,这样一来,哪个小弟还敢相信大哥呢?更有谁敢哭着喊着,要追随大哥呢?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就把一枚钢蹦扔到天上。总而言之,人头还是字,就看老天的意思了。
  
  刘邦在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时,并没有通知韩信停止进攻齐国。从理论上,从情理,刘邦没有通知韩信这样做,也不算错误、甚至都算不上失误。因为,国王派人与敌国签订友好条约,本身就意味着远征军队应该停止军事进攻了。更主要的是,韩信不抓住这种空档进攻齐国,刘邦也绝不可能催韩信出兵的。
  
  从这层意义上,汉国应不应该进攻齐国,主动权现在就握在韩信手中,并没有握在刘邦手中。韩信会怎样选择呢?韩信在蒯通的劝说,当时就决定率军攻打齐国,于是一战就把齐国打得一蹶不振了。
  
  韩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韩信一直想找个机会裂土封王。
  
  攻下魏国后,刘邦直接把魏国变成了郡县,韩信显然没有机会当魏王了。攻下赵国后,张耳是赵国从前的国王,更早以前,张耳还给刘邦当过大哥。有张耳在,韩信自然是没有机会当赵王的。如果攻下齐国呢?韩信估计是有机会了。
  
  攻下赵国后,韩信作了一个顺水人情,替张耳请封为赵王。韩信为张耳请封赵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韩信不希望刘邦把天下据为己有;只要刘邦愿意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功臣,以韩信的功劳,怎么也可以封一块土地称王的。
  
  其实韩信的结局,此时就已奠定了。
  
  因为,韩信与郦食其、郦商应该不算陌生。毕竟,韩信跟着刘邦实习了整整一年(当然了,韩信是以刘邦的高级助手身份出现),才出去独当一面的。而郦氏兄弟在刘邦一系中,也有着绝不可低估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韩信与郦氏兄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而现在,韩信为了打胜仗,竟然故意牺牲了郦食其。这会成为他人格上无可去除的污点,因为,韩信在这件事上,做得实在太不地道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以后借故收拾韩信时,人们自然会容易接受。至少郦商及其好友,一听刘邦要收拾韩信,都会感到高兴的。
  
  关键是,韩信本来也可以成为曹参类似的人物。换而言之,他可以选择一直给刘邦当小弟。但是,韩信却显然想着另立山头了。
  
  这是一个,绝对重大的选择!
  
  翻开刘邦的历史,刘邦似乎没有杀过一个严格意义的小弟。刘邦杀的功臣很多,但这些功臣,实际上都是自立山头的人。换而言之,刘邦杀的功臣,都是裂土封王的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功臣裂土封王的后果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我们通常说唐、宋的开国皇帝对待功臣比较仁慈。问题是,唐、宋开国时,哪个功臣,敢奢望获得裂土封王的赏赐呢?
  
  其实,从秦帝国建立起,就意味着裂土封王的功臣,通常都是死于非命。例外的事,非常罕见。因为,后来有一个政治口号,叫作“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反祸小,晚反祸大”。关键是,这种政治口号被人们广泛接受。既然如此,一个人获得了裂土封王的地位,能有好结果吗?显然是不会有的。
  
  因为,裂土封王的人,在人们眼中,脑门上已刻了“反贼”两个字。因为,人们普遍都愿意相信,裂土封王的人都是“削亦反,不削亦反”。
  
  不过,处于韩信的角度去看。裂土封王,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从韩信可以看到的历史,只有秦国没有裂土封王,而且秦国二世就亡了。翻开过去的上千年历史,皇族子弟、功臣裂土封王,那就是传统。
  
  更主要的是,赵、燕、齐、楚、韩、魏的普遍地区,都是刘邦势力不及的地方。换而言之,就算刘邦不想裂土封王,也需要接受这种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一看,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自然心中暗叫一声,无毒不丈夫。总而言之,不就是牺牲一个郦食其吗?于是,马上率军对齐国发动了大举突袭。
  
  因为,郦食其在汉国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地位。他亲自与齐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本人还在齐国都城内,所以,齐国认为刘邦绝不可能进攻齐国的。却没有想到,韩信的军队突然大举杀了过来。
  
  韩信占据先手,一战打败齐国,齐国马上就陷入了全面瓦解的境地。
  
  而此时,因为项羽不久前夺取了荥阳、成皋;所以西部防线,比较稳定了;于是,项羽就率军去攻打彭越。
  
  结果,在项羽离开西部战场的那段时间里,成皋又让刘邦夺了回去;关键是东部战场,韩信又在齐国打开了局面。项羽在这种背景下,那是又气又急,于是把刘邦的老爸抬到两军阵前,放到案板上,总而言之,你刘邦今天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扔到锅里煮了。
  
  刘邦说,我们从前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立誓约为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你想烹杀,你就烹杀吧。到时不要忘了,也给我分一杯肉汤。
  
  看着刘邦这副鸟样,更把项羽气得暴跳如雷。总而言之,你千万不要以为我项羽是吃素长大的。我现在就把你老你爸活煮了!
  
  项伯劝项羽,你烹杀了刘邦的老爸,除了显现你无可奈何与残暴之外,没有别的意义。因为,刘邦绝不可能因此投降你的;大家也不可能因此害怕你的。项羽一想,也是这个理。
  
  复徐兆玮网友:
  
  说项羽以杀刘太公来要挟刘邦投降,就是个神话。
  
  项羽主要目的无非是有四:
  
  1、逼刘邦马上出来决战,好用一场战役胜利挽回战略上的不利,至少是暂时缓解危局。这不仅是可以对楚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有所补救,不仅可以稳定己方人心,而且如果重创刘邦自己带的部队,可能导致刘邦对于张耳、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对项羽下一步拉拢这些人共享天下有利。
  
  2、逼刘邦主动谈和。此时如果项羽不利,要求谈和反而暴露自己的虚弱,不如逼刘邦一下,以此为契机,如果刘邦主动请和,从各方面来说对项羽都有利。
  
  3、告诉刘邦,我已经被逼急了,你再不妥协,我什么招都会出!到时候,鱼死网破,我完蛋,你也未必就能收拾局面!
  
  4、让刘邦军的行动有所顾忌。刘太公就在前线,如果你刘邦要搞什么突袭和阴招,把我惹毛了,乱军之中,情急之下,你爹死了,可是你害的。
  
  劣势方挟持优势方老大家属,无非是要求退兵、放过自己之类。就像绑匪要求警方退出建筑物五百米一千米之外,提供飞机、汽车之类,你见到绑匪要求公安部部长率全国警察投降的吗?
  
  项羽也用不着项伯去劝,其实该传递的信息已经传递的啦。项伯出面就是给项羽个台阶下罢了。如果项伯不识趣,自然有别人去说,如果项羽的手下都不识趣,项羽自己自然会说:我原以为刘邦是个人物,激他一激,没想到刘邦不忠不孝、毫无廉耻,到了这种程度,缩在堡垒中,为了自己的小命,不顾亲人,今天领教了!我岂能像他那样做禽兽之行。把刘太公先押起来!等擒获刘邦一并处置!只不过项伯去说比较合适罢了。
  
  =====================
  
  你的说法,应该更符合现实。
  
  西部防线刚刚取得了点胜利,现在又失去了一大半。因为,荥阳虽然还控制在项羽手中,成皋却被刘邦夺了回去。
  
  东部防线更是惨不忍睹,因为韩信已席卷了整个齐国故地。如果韩信夺取齐国后,率军南下,项羽的老巢就无法幸免了。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派自己的首席大将龙且,去进攻韩信。
  
  龙且攻打韩信,一共率领了多少军队?号称20万!这意味着项羽把一个兵团,调到了东部战场。
  
  对此,刘邦也不甘示弱,于是也派遣大批军队援助韩信。
  
  从史记的功臣年表去看,当时韩信系统之外,有陈武军,蔡寅军,丁复军,王周军,陈涓军,都参与了攻打龙且的战役。(这段内容,引自探索求真网友的回复;原始出处是蔡九段先生的网文,在天涯煮酒中可以找到)
  
  因为,古代历史记录的比较简单,所以,人们常常觉得,除了韩信少数人外,其它人都是打酱油的。
  
  比如,许多人在说到我朝开国战争时,常常就是称道太祖,及下就是彭、林、栗等几个成绩最辉煌的人。好像我朝开国就是这几个人打下来的。
  
  问题是,那我朝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就有几十个,中将、少将就不用说了。一个人能在几百万大军中,成为元帅、大将、上将,他能是打酱油的吗?如果打酱油都能打出这种境界,那我朝的元帅、大将、上将,也封的有些太滥了吧。
  
  更主要的是,现代历史资料比较详细,所以我朝的元帅、大将、甚至上将、中将都有着详细的资料,所以我们自然可看出来,这些人都也不是打酱油的。
  
  更主要的是,我们单独去聚焦某个少将,这个少将恐怕也是如狼似虎的人物。比如,《亮剑》虽然意淫的成份比较大,但是,我们在其间,大约可以看出来,那些最后只能得少将军衔的将领,也绝对不是靠打酱油打出来的。
  
  在陈粉(推崇陈毅),粟粉(推崇粟裕)们,为争华东战功,到底属于陈毅,还是属于粟裕时。一个记者在采访陈毅儿子的时候,曾就这个问题,问陈毅儿子是怎样看的。
  
  应该说,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尖锐。因为,陈帅的儿子敢说他爹牛逼,显然会让唾沫淹死的;如果陈帅的儿子说粟裕牛逼,岂不是明着说他爹这个元帅之位,是因人成事的。
  
  陈帅的儿子,回答的那是极为高明。陈帅的儿子是这样回答的。当时的胜利,几十万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甚至那上百万推着小车送军粮的老百姓,也是当时的胜利的重要原因。如果把这种胜利,归于某个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我爹也好,粟裕也好,只是参与这些战役的一个分子。
  
  陈帅儿子的回答,大约有取巧之意,但是,通过他的回答,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我朝的胜利,绝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比如,粟裕一声令下,他手下有多少李云龙、赵刚级别的将领(混到最后,也就是军长、军政委)在负责为他完成任务?粟裕不可替代,李云龙、赵刚就可以替代吗?
  
  比如与龙且作战时,韩信不可替代,曹参就可以替代吗?甚至刘邦派去援助韩信的丁复,就可以替代吗?丁得最后分封的户数,竟然超过樊哙、灌婴。如果历史把丁复展开去写,丁复这个人恐怕也会让人觉得牛逼到了极点。
  
  就好像我朝开国的大将、上将,大多数人肯定连三五人也未必能数出来。问题是,如果细看这些人的资料,他们哪个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牛人?
  
  想当年,英布反叛时,就是龙且协助项它去平定的。但是,龙且这一次表现的却比较差劲。因为,龙且让韩信一仗,就打得什么也没有了。
  
  韩信出山后,所有的战役,都是力求一战摧毁对方的军事主力。
  
  以刘邦的实力,无论刘邦亲自指挥军队,还是曹参等人指挥军队,打败敌人并不会难的无法想象。问题是,他们恐怕谁也无法把仗打得这样干净利索。
  
  当时的天下是一盘大棋。任何一个地区的战争,都也不是孤立的。如果你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某个地区上,就算你能取得胜利,也是没有出路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没有韩信,刘邦应该也可以杀出蜀中。问题是,如果杀出蜀中用了半年时间,再平定关中用上半年时间。那刘邦就算占据了关中,恐怕黄瓜菜也凉了。因为,在这个半年时间里,整个六国故地的形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不是韩信把郦食其当作死间,韩信与齐国一开战,就有可能打成持久战,到时齐国向楚国申请援助,就有可能变成田横、龙且二人合力攻打韩信的局面。如果是这样,韩信恐怕会很危险。
  
  因为,韩信抓住了可遇不可求的战机,一举把齐国的军事击溃;等楚国援军到达齐国时,就只能与韩信单挑了。
  
  当时对龙且而言,他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就是与韩信打持久战,因为齐国的军事主力虽然被韩信出其不意的击溃了,但齐国百足之虫虽死不僵,而且齐王田广、齐相田横都还活着。只要龙且借重齐国旧势力,获胜的机会应该比较大。
  
  另一种选择,就是直扑韩信的军事主力,一战把韩信彻底打败。
  
  龙且显然选择了后者,龙且为什么会选择后者呢?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项羽在西部战场拥有的主动权,渐渐正在丧失。现在项羽让龙且这样庞大的一个兵团(号称20万),回到东部战场攻打韩信,西部战场肯定是更加吃紧了。所以,无论龙且还是项羽,都也耽误不起时间。
  
  换而言之,龙且必须得选择速战速决。否则,就算取得东部战场的胜利,也难以弥补西部战场的损失。
  
  第二个原因呢?大约就是联合齐系力量攻打韩信,那打败韩信后,齐系力量就会复活。换而言之,龙且这一战就算打胜了,也无法彻底扭转项羽整个战略的被动的局面。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龙且联合齐系力量消灭了韩信,齐国复活后,第一个念头,肯定就是想办法把楚军赶出齐国,因为楚国的力量留在齐国,齐国等于前门驱虎,后门入狼。
  
  如果把仗打成这样,项羽自然不会突然陷入危机之中。但是,项羽的战略被动局面,显然还是无法扭转。
  
  第三个原因呢?大约就是因为龙且对打败韩信非常有信心。所以,龙且就直奔韩信的军事主力而去。一切是显然的,只要龙且打败了韩信的军事主力,就可以趁势席卷齐国故地。如果取得这种胜利,项羽的战略劣势,就可以全面扭转过来。
  
  如果龙且打败韩信,征服齐国,利用齐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足可以压制住赵国张耳、四处游逛的彭越;并且还能有效的支持项羽西部战场。
  
  我前面说过,韩信一再放烟雾弹,让人无法正确分析他过去的战例。所以,龙且简单的分析韩信过去的胜利,大约会认为,韩信那种钻过别人裤裆的人,也可以一胜再胜,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对手都太弱智了。
  
  而韩信呢?依然继续让龙且这种心理无限放大。于是,龙且在缺乏了解附近地理的背景下,就全力追击韩信的军队。
  
  韩信在夜里,让军队把维水上游用沙袋堵了起来。自己先率军从维河涉水逃走,龙且率人刚刚渡过维河,那些沙袋就被韩信的士兵挖掉了。
  
  于是,本来很和缓、很浅的河水,突然汹涌而下。于是,龙且的军队当时就被截为两部分,龙且只率领着一小半部队过了河,后面的部分暂时都无法过来了。
  
  在这种背景下,龙且亲率的先头部队,就被韩信全歼了。
  
  到此为止,项羽已输得了一塌糊涂了。
  
  到此为止,项羽已丧失了与刘邦并称超级大国的资格。
  
  在丢失成皋时,项羽就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现在援齐失败,项羽又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两次失败损伤的兵力,保守估计也有十多万。
  
  关键是,项羽虽然还与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对恃着。但是回头去看,赵国是张耳占据着;齐国是韩信占据着;彭越与刘贾联手,依然阴魂不散的在他的地盘上游荡;而且,只要刘邦给英布一两万军队,英布随时就可以杀回楚地的。
  
  到了此时,项羽哪有心思与刘邦再纠缠于西部荥阳、成皋一线呢?
  
  关键是,项羽再撤回东部战场,也无力回天了。因为,现在的项羽等于以一枝孤军,与秦、韩、赵、齐、魏五国军队作战。
  
  复探索求真网友:
  
  潍水之战其实应有重大疑点的
  
  1、拥有实战多年的曾国藩在评潍水之战时提到:「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空之使下流竟绝。如其宽河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塞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花园口决堤在炸药及近代技术的帮助下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在汉代短时间是否能完成应值得考虑。
  
  2、潍水之战是齐楚联军对汉军,齐军在本土作战对水文地理应该是有相当了解的情报工作更应是强项,汉军在上游搞这些动作应该不会不露一点风声的。
  
  3、记载汉军参与灭齐杀龙且的功臣计有: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肥如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中水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灌婴「击项羽将龙且」及「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其中悼武王为吕泽)
  
  看以上史料,如果全部成立,龙且不是在不同的地方被杀两次(在潍水及彭城两地),就是在不同的时间被杀两次(韩信封王于汉四年二月及灌婴定彭城于汉五年十月)。不过两两互相矛盾,不是其中必有一误,就是诸事各皆有误,除非各自扩大解释,或是存在可疑.
  
  可能之一,龙且不只一支军队,汉军诸将合击灭齐,故纷有佳报,各破龙且所率齐军,是以得传破杀龙且。
  
  可能之二,现传史料错简误植,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或从立功者除名、或张冠李戴,皆能使历史面目全非。
  
  可能之三,汉军灭齐战役另有故事,史料曾被大幅删除,包括参战诸将及投入兵力,以致于情节难以连贯。
  
  综合以上互有矛盾,若采其一正确就必须否定其它,但谁能确定龙且死在潍水或彭城,被韩信所杀或吕泽所杀?但在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只能全部存疑,但知必有内情。
  
  4、其实龙且拒绝的那个建议也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你不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墙头草是不会倒向自己的,二战巴黎起义是因为盟军兵临城下,罗马尼亚等轴心国倒戈也是因为苏军打到了自己的边界而且德军无力阻止,这个世界锦山添花的多得很雪中送炭的极少,要别人为自己牺牲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是很难的。
  
  总之,汉击灭龙且应该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役,应是多支军队共同作战的结果而且可能一直持续到彭城,而非如史载决潍水半渡而击那么简单。
  
  ==========================
  
  其实史记中的年表,就如你所说,应该比正文所记录的信息更丰富。如果放到现代记录、传播非常发达的时代,年表中每一段话,恐怕都可以写出一本书来。但是,因为古代在记录、传播非常落后,所以历史就变成了非常简短的几句话了。
  
  关于韩信灭齐一战,我写的的确太简单了。只能说,我相关的功课作的太少了。如果以后有机会修订这个长篇,我会把你写的内容溶进去的。
  
    复潇湘信陵君网友:

  南墙小草:楼主好像时间顺序搞错了,应该是龙驹被灭后在成皋失守。
  =======================
  泪痕春雨:我是以《资治通鉴》的记录顺序为基础的。你说龙且被灭后,成皋失守,是从哪里得来的?
  -----------------------------
  首先得谢谢泪痕楼主码字的辛苦,顺便为楼主提供点信息。
  据史记项羽传记载,我解释下:项羽听到韩信攻下了河北(赵地),把赵、齐军队都打垮了,打算南下进攻楚军,就派龙且前往迎击。韩信和龙且交战,灌婴带骑兵出击,东部楚军被打垮,龙且被杀了。项羽恐慌,派人去游说韩信,彭越又起来反楚,在梁地打游击战,断了西部楚军的粮道。项羽对手下司马等人说,小心守卫成皋,别和汉军交战,我十五天往东一定会杀掉彭越,夺回梁地保护粮道,再和你们会合。(刘邦传,刘邦在项羽东归将杀彭越时,趁机派人辱骂据守成皋的司马等人五六天,楚军愤怒出击,楚军被打败,司马等人自杀,包括司马欣。汉军正在荣阳东边围攻钟离昧,听到项羽来了,又回去防守)
  这段时间发生了外黄县少年劝阻屠杀事件和项羽刘邦平分天下的谈判,包括射中刘邦的身体和西进关中砍了司马欣头脑。

  ============================

  因为通鉴是以时间为顺序编排的,所以我事件连贯时,主要参考通鉴。

  刚看了一下史记,的确是成皋失守在龙且失败之后。感谢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