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与匈奴第一战:白登之围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3
汉朝与匈奴第一战:白登之围
  
  泪痕春雨
  
  在俘虏韩信后,刘邦把韩王信调离了韩国故地。
  
  我们可以想象,刘邦削夺楚王韩信(后来的淮阴侯)后,韩王信内心肯定充满了不安。因为,无论功劳、地位、能力,韩王信都不敢说自己比韩信有优势。现在,韩信都变成了淮阴侯,以他韩王信的功劳、地位、能力,就想稳居王位,估计有些不现实的。
  
  韩王信也不能与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相比。
  
  因为,英布、彭越从前就是与刘邦比肩而立的大佬,韩王信哪有资格与人家相比呢?张敖的老爸是张耳,在刘邦还在沛县当老百姓时,张耳就已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了,韩王信似乎也无法与张敖比。
  
  在这种背景下,当韩王信听到刘邦把他调离韩国故地时,心里肯定会感觉一阵轻松。
  
  韩国故地,就在函谷关的大门口,而且据史书所说“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
  
  既然刘邦已开始大肆分封刘氏成员了,怎么可能让韩王信继续占据这种战略要地呢?如果刘邦不想让韩王信占据韩国故地,他会怎样处理韩王信呢?从正常意义上,自然就是削藩!
  
  现在,刘邦把韩王信调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阵地称王。韩王信自然感觉,自己的王位算是保住了。
  
  因为,现在的匈奴已崛起了。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自然会觉得,就算刘邦想用人唯亲,也不敢把匈奴最前沿的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首先,他的儿子、兄弟缺乏抵抗匈奴的能力;其次,他的儿子、兄弟就算有抵抗匈奴的能力,一个弄不好,也可能被匈奴消灭的。所以,刘邦不会把这种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既然如此,无论处于韩王信的位置,还是处于其它人的位置,自然会觉得了,刘邦把韩王信封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的阵地上,一方面是为了把韩信调离韩国故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韩王信给他继续卖命,所以才把这块最艰苦的、最危险的地区,分封给了韩王信。
  
  但是,刘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天下变成刘氏的天下。所以,他绝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这种如虎如狼的、且裂土封王的功臣。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既然不想主动接受削藩的命运,前途自然是一片黯淡的。
  
  只是,刘邦需要把削藩的意图好好的隐蔽起来。否则,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几个人一旦同时发难,再加上越来越嚣张的匈奴,刘邦很可能就会翻船的。
  
  从某种意义上,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就是刘邦有意无意设计出来的。
  
  一切是显然的,以韩王信一国之力,绝不可能与新兴的匈奴汗国对抗。换而言之,刘邦想往残、往死弄韩王信,只要在匈奴南侵时,不积极援助韩王信(只要行动稍微迟缓一点),韩王信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想找活路,就只能向匈奴靠拢了。问题是,向匈奴靠拢,这是什么性质的事,相信不用多解释。关键是,韩王信与匈奴靠拢,他势力范围内的百姓、将士会真正支持他吗?估计是不会的。至少,他的这种行为,很难得到普遍意义上的支持。因为,这种行为,就是传说中的汉奸啊!而且,双方的文化、政治、经济差异实在太大,当地的官员、百姓很容易对匈奴产生排斥的心理。
  
  这样说来,韩王信应该是看不到出路的。换而言之,他全心全意与匈奴对抗,随时可能因为刘邦的出卖(该积极援助时,放缓节奏)而被匈奴打残、打死的;他与匈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随时会成为刘邦收拾的他的最好借口。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终于看不到出路了。
  
  如果我们假设刘邦用心险恶,那韩王信就是被刘邦的阴谋害死的;如果我们假设刘邦并无恶意,那韩王信之死,就是因为他自己通敌造成的。
  
  单纯的看这件事,我们实在很难说,韩王信之死,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韩王信作为汉帝国的藩王,私自与匈奴达成和议,本身就是有错在先;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怀疑韩王信与匈奴有不清白的勾档,这是合情合理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派人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这样一路走来,你说韩王信因此投降匈奴,并且与匈奴联手一再南侵,刘邦该不该讨伐他呢?自然是应该的。
  
  问题是,从刘邦后来高呼“非刘氏者为王,天下共击之”的结果去看。这一切显然就没有这样简单了。换而言之,韩王信之所以投降匈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把他分封在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先与匈奴秘密往来,后来投降匈奴;再后来,被刘邦率军打得逃入匈奴;再后来,被刘邦手下大将柴武打死。
  
  消灭了韩王信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一项更重大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刘邦应该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对游牧世界而言,匈奴的单于冒顿;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秦始皇,甚至比秦始皇的地位还要高。
  
  秦始皇统一长城以南地区后,仅仅十来年,他建立的帝国就砖崩瓦解了;冒顿统一长城以北后,在此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城以北一直就处于他的子孙统治下。而且,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与汉帝国打得棋逢对手。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从来也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政权。冒顿能统一长城以北,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已进入了青铜器高度发达、铁器开始被广泛应用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活动的范围日趋广阔,人与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于是,越来越庞大的政权被建立,渐渐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王朝;而不久后,冒顿统一了长城以北地区。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状态中;所以,游牧世界并没有一个广为后人所熟知的统治者。
  
  关键是,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的来往,也没有达到非常密切的地步。所以,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在这块寒冷、干旱的,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与中原王朝生活方式、政治结构差异很大的游牧民族。
  
  冒顿之后,长城以北的历史,渐渐被详细的记录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书中。从以冒顿为中心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匈奴是如何崛起于长城以北的。
  
  冒顿的父亲是匈奴的首脑,冒顿杀掉自己的父亲,成为匈奴的新首领。
  
  冒顿成为匈奴新首领后,向东灭掉强大的东胡(东胡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东胡首领敢强索冒顿的战马、妻子可以看出来);再后来,向西把强大的月氏赶得逃出中国历史版图(月氏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冒顿少时给月氏当人质看出来);向南让楼烦、白羊河南王臣服;向北让浑窳、屈射、丁零、隔昆、新华臣服。
  
  此时,匈奴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此时,长城以北地区,也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但是,此时的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的现状,却缺乏足够的了解。
  
  刘邦打败韩王信后,派了几拨使者去出使匈奴,顺便窥测一下匈奴的实力。因为,冒顿故意示弱,所以回来的使者都说,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就统率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姓刘)出使匈奴回来后对邦说,从常理上,匈奴与我们处于交战状态,他应该想尽办法从气势上压倒我们,所以他应该处处表示他的强大;可是,我出使匈奴的期间,匈奴从来没有对我展示过他们强大的军威,相反,总是让我感觉他们不堪一击,这也太不符合情理了。从这层意义上,匈奴肯定是想诱使我们进攻他。
  
  此时,汉帝国的大军已经发出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就因为刘敬这样一番话,就决定停止战争,也有些太说不下去了。而且,兵法虚虚实实,刘敬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如果因此就证明汉帝国三十万大军,都无法打败匈奴,也有些说得太过夸张了。
  
  于是,刘邦大骂刘敬,你再敢胡说八道,削弱我军士气,我杀了你的头。
  
  一切是显然的,刘敬这样夸大征伐匈奴的危险性,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刘敬接受了匈奴的请托,于是就玩一些纵横之士的把戏呢?
  
  换而言之,匈奴看到汉帝国大举征伐,于是很害怕,就希望通过刘敬一番似是而非的话,让汉帝国中止这次战争。
  
  这种事,在战国时代那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在许多时候,纵横之士就是用三寸不乱之舌,决定各国之间的战战和和。
  
  纵横之士周游各国,哪国君主重用他们,他们就替哪国游说;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他想让秦国打赵国,肯定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他想让秦国与赵国和好,同样也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
  
  此时的刘敬,是因为忠于汉帝国,所以才会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还是因为他想取得匈奴单于的倚重,才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呢?谁也不知道!
  
  关键是,从过去的历史去看,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通常就是靠游击战取胜的。换而言之,中原王朝出动三十万大军,游牧民族通常只能大举北撤,而把长城一线的地盘全部让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听到刘敬的说词,自然会怀疑他的用心。而且,当时的刘敬,没准儿就已流露出,应该与匈奴和谈的观点。而和谈的条件,自然就是汉帝国花钱买和平。既然如此,刘邦自然会怀疑刘敬这番话的动机了。于是,刘邦不但没有因为刘敬的说词,停止进军,相反还把刘敬关进了监狱。
  
  但是,刘邦显然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于是,刘邦率领先头部队到达白登后,就被匈奴大军包围了。
  
  据史书上说,刘邦被困白登后,汉军一时无计可施。于是,陈平就用了一条秘计,让匈奴解除了包围。
  
  史书上说到陈平的秘计时,通常都是含糊其词的。最常见的内容,就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让冒顿的老婆,帮助汉帝国说了一些好话,于是冒顿就决定放过刘邦。更有一种比较详细的说过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其中附了一张美女图,并对冒顿的老婆说,如果汉军实在没有办法,就会把画中的美女送给冒顿。冒顿的老婆害怕因此失宠,于是就劝冒顿放过刘邦。
  
  其实,这些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在冒顿的心目中,老婆到底有多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一些事看出来。
  
  最初,冒顿为了训练士兵们敢箭射头曼(也就是冒顿的老爸),就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必须得跟着我射,否则杀无赦。在训练的过程中,曾把箭射向自己的老婆,于是他的老婆就因此被大家射死了;更主要的是,不敢向他老婆射箭的人,都被杀头了。
  
  后来,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当东胡首领强索他另一个老婆时,冒顿就毫不犹豫的把这个老婆送给了东胡首领。
  
  汉军为了突围成功,就派人收买冒顿的老婆,这说得也有些太夸张了吧。且不说,汉军的使者,根本缺乏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更主要的是,就算汉军的使者有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老婆,难道真敢背着冒顿,私自会见汉军的使者?显然是不敢的。因为,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我们可以想象。
  
  就如在我朝太祖时代,周公也好、江后也她,谁敢背着太祖,私自接见外国使臣呢?人臣无外交,面对一个强势的统治者,一个臣子敢私自会见外国使臣,本身就有罪;再与外国使臣密谋种种危害国家利益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更主要的是,冒顿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因为自己老婆的几句话,就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
  
  如果歼灭汉帝国的军事主力,符合匈奴的根本利益,谁敢劝冒顿放弃这个机会,这个人肯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以前,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就一再对东胡表示退缩忍让。东胡首领想要冒顿心爱的战马,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样欺负人,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说,为了一匹战马,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后来,东胡首领想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是欺人太甚,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仍然说,为了一个女人,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再后来,东胡首令想要一块匈奴无力占据的地方(也就是匈奴与东胡的缓冲区),有些人觉得冒顿肯定会说,为了一块我们无力占据的土地,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中,实在不值得。于是就劝冒顿把这块土地让给东胡,冒顿一听,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这种东西能随便让人。于是,那些劝冒顿让出土地的人,当时就都被砍了脑袋。
  
  这些内容,也许有些戏剧性。但是,冒顿的性格、风格,却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任何人在他面前说话,都得想好后果。因为,他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人。
  
  而且冒顿这种人,眼里只有利害的算计,为了达到目的,老爸的头可以砍,老婆可以用箭射死,更可以让给别人睡。这种人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与他说话时,肯定也得考虑好后果。因为,你让他感觉到,你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算计他,那还了得?
  
  冒顿此时的老婆,难道真敢贪图汉帝国的贿赂,就敢私自会见汉军使者?或是为了自己不失宠,就敢随便干预军国大事?估计是不敢的。
  
  所以,就算汉军使者真的求见过冒顿的老婆,肯定也是公开进行的,至少绝不敢背着冒顿进行。换而言之,汉帝国的主要行贿对象、劝说对象,绝不是冒顿的老婆,而是冒顿本人。
  
  汉帝国皇帝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大军包围了。汉帝国政府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我们可以想象,汉帝国的使者肯定会求见冒顿,以银弹开道,再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总而言之,请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的皇帝。如果放过我们的皇帝,你们有什么条件,都好说!
  
  问题是,如果这样一写,汉帝国自然就没面子到了极点。所以,就编出了陈平的秘计。
  
  因为,按陈平的秘计一写。汉帝国仍然是用求饶的方式,逃离了白登。但是,让人一看,好像不是汉帝国在向匈奴求饶,而是汉帝国把匈奴玩了。
  
  因为,你们匈奴人,本来有机会活捉我们的皇帝,却让我们一条妙计给搅得,马上泡了汤。从这层意义上,你们匈奴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野蛮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汉帝国派出大批使者,给匈奴单于冒顿送了大批的礼物,并且承诺了一系丧权辱国的条约,才逃离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太怂了。
  
  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陈平派人连哄带骗冒顿的老婆,于是让刘邦逃离了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和他手下的高参,实在太聪明了。
  
  这种写法,就如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臣百战百败”与“臣百败百战”。这两种说法,所说得的事实并无区别,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给匈奴行贿的方式,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与汉高祖通过给冒顿老婆行贿的方式,逃出匈奴的包围圈。这两种说法,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和亲的政策,与匈奴保持了和平;汉高祖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与匈奴保持了和平。这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只因为说法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是绝对不同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就是打仗。汉帝国因为轻视匈奴,所以上去就是率军攻打匈奴。在白登受困之时,才发现原来匈奴早已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在这种背景下,汉帝国再用外交的方式改变军事上的不利,显然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陈平替刘邦策划的妙计,为什么会变得云遮雾罩呢?原因太简单了。因为,陈平的秘计,简单的去说,一点也不神奇。
  
  就好像一个白道大哥,与一个黑道大哥结了怨,白道大哥想灭了这个黑道大哥。结果,却差点让黑道大哥整死。于是,白道大哥就摆了几桌酒席,请出一些中间人给说和,并向黑道大哥认错、道歉,先把这件事和解了,然后就与黑道大哥交了朋友。
  
  如果这样一说,这叫什么狗屁妙计,因为,一个既然在道上混,自然都懂得这种套路。
  
  刘邦想灭冒顿,却差点让冒顿整死。于是,陈平就让刘邦派人拿着钱向冒顿求饶,最后冒顿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于是高抬了一下贵手,刘邦就逃离了白登。
  
  再后来呢?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名义上是他的女儿),并且送了大笔的嫁妆。于是,刘邦成了冒顿的岳父,但是,因为女婿是个未开化的野蛮人,所以刘邦也不和他太计较。关键是,岳父与女婿就是一家人,所以女婿占岳父家的一些地盘,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所以岳父过年过节,给女儿、女婿送两个红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如果这样一说,你说刘邦与冒顿的关系,与大清帝国晚年与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的关系有什么分别?无非是让人家打得割地赔款,换取了暂时的和平。
  
  大汉御用文人,在写到陈平秘计时,就需要玩一点技巧了。换而言之,他必须得把“百战百败”,写成“百败百战”。
  
  本来呢?刘邦向冒顿讨饶,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刘邦派人骗(或是收买)了冒顿的老婆,躲过了一劫。
  
  本来呢?汉帝国用割地赔款的方式,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汉帝国用和亲政策维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我这样写,无意否定陈平在白登之围的作用。因为,你让人家打得穷途末路了,想用讨饶的方式躲过这一劫,自然不用太高的智慧。问题是,许多时候,并不是你讨饶,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陈平的秘计,恐怕绝不会这样简单。
  
  就我理解。
  
  汉军使者会先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难度与代价。换而言之,匈奴面对的是汉帝国皇帝亲率的三十万大军,匈奴现在占据了优势,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歼灭汉军;就算匈奴能歼灭汉军,需要承受多大的伤亡代价?
  
  因为,汉军非要拼个鱼死网破,匈奴的网未必能把汉军网住,相反,有可能会把匈奴的网撑破了。到时,就算匈奴就能歼灭二三十万汉军,匈奴恐怕也会死亡相若的人数。
  
  再换而言之,如果现在和解,对大家都有处,如果一定要打下去,汉军自然没有好结果,但是也未必符合你们匈奴的利益。再换而言之,你们匈奴应该见好就收,如果玩成了画蛇添足,就有些不好了。换而言之,你们现在收手,可以不占得到许多利益;如果非要斩尽杀绝,最后把汉军逼急了,弄得最后自己也被打残了,那就有些不明智了。
  
  汉国使者接下来,自然会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价值与意义。因为,长城南北的地理差异决定,匈奴歼灭了汉军主力,也无法长驱直入长城以南的。因为,以匈奴的经济、政治方式,绝对没有统治长城以南地区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匈奴无论从人口、经济实力,都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的。中原王朝损失二三十万军队,并不会大伤元气的,因为几年以后,它就会恢复过来的。匈奴汗国,如果在这次战争中损伤二三十万军队(想杀掉陷入死地的二三十万敌人,自己损伤相若的兵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估计就无法继续维持在长城以北的霸权了,因为其它部族就会挑战他的霸主地位。
  
  这样算下来,你们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试图全歼汉军主力,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当然了,汉国使者,最后就会说出一些诱人的条件。比如,你们匈奴今天放我们一马,我们汉国也会对此有所补偿的。说是具体点,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也无非就是想占据长城附近的一些土地罢了,我们可以割让给你们;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无非就是为了抢些金钱美女罢了,我们可以定期给你们送一些。总而言之,中原王朝家大业大,你饶了汉帝国的皇帝,汉帝国皇帝自然会送你点土地、钱财的。
  
  因为,最后一项内容,显然是有损大汉帝国声尊严的。所以,历史就隐藏了相关的内容。于是,刘邦怎样从白登突围,就被说得云遮雾罩了。
  
  相关的利害分析,我们可以从历代中原王朝,劝说游牧民族接受和约的劝说之词看出来。估计汉帝国,也整不出什么新鲜的内容。
  
  后来,刘敬提出和亲政策。无非是把汉帝国割地、赔款、送美女的行为,变得比较有面子罢了。
  
  所以,历史真相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逃离白登后,想反悔在白登对匈奴许下的诺言。换而言之,因为给匈奴割地赔款,实在有损大汉帝国的尊严。但是,冒顿一看刘邦这样不守信用,当时就火了,总而言之,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也许还没有彻底了解我匈奴人的厉害。
  
  于是,冒顿再度率军侵扰长城以南地区。这样几轮侵扰下来,刘邦终于发现,必须得兑现曾在白登许下的诺言了。问题是,这诺言怎么个兑现法。赤裸裸的兑现,实在有些太损大汉帝国的尊重。
  
  在这种背景下,刘敬就提出了和亲政策。
  
  所谓的和亲政策,无非就是割地赔款的遮羞布。比如后来,有一个游牧民族,想让唐太宗李世民割点地、赔点款,就派人要和大唐帝国和亲。李世民一看,你想认我当爹(岳父),我还得想认你当女婿呢?这个游牧民族首脑一看,李世民这样牛逼,当时就率军攻打大唐帝国了。
  
  李世民无法应付这种野蛮人的进攻,于是就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和亲政策。
  
  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在与中原王朝博弈时,也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如果这游牧民族首脑,直接说想让大唐帝国割地赔款,肯定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大唐不可能会接受这种条件的,最后可能就会把又方拖入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最后弄得大家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这个游牧民族首脑说,我想给大唐皇帝当女婿,通常就会有结果了。因为,这等于给大主唐帝国留够了面子。一切是显然的,只要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发动几轮进攻,无论是输是赢,只要他表现出一副死缠滥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国就会屈服的。因为,把几十万大军常备于边疆,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的游击战,其花费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愿意承担的。
  
  我这样说,无意把愿意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说得一无所是。因为,你没有强大的实力(让游牧民族相信,打下去就会两败俱伤),就算你想和亲,人家也未必会接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大清帝国也派一个皇子,给英国女王当了丈夫,那大清帝国就算给英国送上几百万两白银,割上几个小岛,开放几个通商口岸,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当然了,如果大清帝国能让一个公主,变成日本天皇的皇后,那大清帝国就算给日本赔上几亿两白银,割上几个岛,也好像不丢脸了。
  
  问题是,英国不会让自己的女王,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公公)的;当然了,日本也不会让自己的天皇,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岳父)的。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但是,冒顿以后就得管刘邦叫爹(岳父)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金钱了,但是,那是刘邦嫁女时,给女婿送了一些嫁妆;但是,那刘邦心疼女儿、女婿,过年过节给他们送一些红包罢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割让了一些地盘,但是,因为大家是翁婿关系,所以就是一家人,女婿占了岳父几间平常不用的房子,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是的,冒顿没事还会派兵劫掠汉帝国。但是,因为有和亲政策的约束,冒顿这种行为,毕竟不敢太没边没沿了。因为,匈奴也害怕和亲政策会破坏,因为,和亲政策破坏了,就意味着匈奴会丧失一笔,可以固定收到的保护费。
  
  总的来说,经过一番艰苦的博弈。汉帝国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算是固定下来了。那就是,匈奴单于管大汉皇帝叫爹(岳父),大汉皇帝固定给匈奴单于一笔保护费。这种格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改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汉帝国财大气粗,终于不愿意再给匈奴交保护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