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底子,决定着孩子未来有什么样的世界

 长沙7喜 2015-05-23


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郝云柯同学穿着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讲座过程像模像样,有PPT、图片,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

“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是附小的育人理念。窦桂梅校长这样解释,不管你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在窦校长看来“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

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

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

2011年9月,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主题教学的思想方法——整合,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厘清了这个,才有助于学科融合,才能把人的发展、人的成长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何做到“增效”不“增负”?

清华附小把课程整合作为攻关的硬骨头和关键词,探索三条整合的路径:学科内渗透式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

语文自然成了“课程整合”的排头兵。

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整合之后,教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把教材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全面覆盖、精学精练。略读文,学会生字新词、体会文章大意,一般一个课时结束。”主管语文教学的李春虹主任介绍说,这样节省出来的课时,引入人教版、苏教版等其他版本的经典教材和大量课外读物。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教师怎么教?

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在对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并研发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简称《指南》)。

“我们的《指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参,更不是教辅或练习册,它是课程标准的细化、语文教材的深化、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明确化、语文学科认知体系的序列化。”窦桂梅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质量目标。“一手好汉字”又细化为“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细化为“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分为“读懂一篇好文章”和“能写一篇好文章”。前者细化为“理解、统整、评鉴”,后者细化为“积累、表达、运用”。这些目标,又细化到小学六年12个学期的语文各学期,并给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资源包,以及完善的配套考试评价样本等。

副校长王玲湘说“别小看了这本《指南》,它可是教师教课、上课、评课最有力的支架。”

学生怎么学?

学校研制出使质量目标落地的课堂操作体系《小学语文乐学手册》(简称《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有“乐学单”,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板块。有了它,用学生家长的话讲:“孩子们,乐了,学了,乐在学中。”

学科内有了整合,学科间也开始整合。

语文与英语、音乐与美术、数学与科学……看似各不相同的学科,因为有着内隐的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而走到了一起。

数学教师王丽星说 “以前我们按教材教,现在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打通了单元界限、学科边界,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有内驱力。”

美术教师聂焱就是这么干的。整整一个月,他的美术课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清华大学里。这位年轻的帅小伙儿带着孩子们在大学校园里,观察每一棵树、每一个枝芽,让孩子们用石头作画,表达出“悲伤”、“快乐”“疯狂”等不同的表情。他们不仅写生,也写下了作文,写下了一段生命记录。

不仅如此,学校还找到了“戏剧”这一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的有效形式。借助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戏剧。那一周,可谓是学校的“戏剧嘉年华”,孩子们自己选择主题,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而这种忙碌当然不是没有意义的忙碌和快乐。

一台戏剧,融合了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各科教师都围绕孩子排演的需要,随时候命,提供指导。演自己的戏,看别人的戏,“戏剧成为孩子们的第二重生活”。它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还领悟了真善美,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

一个卓越的“学习共同体”诞生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课程整合”的最终价值取向。在窦桂梅的思考中,儿童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愈发清晰。

几经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倾听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之后,清华附小制定了附小学生五大发展核心素养:

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

这五种素养涉及自我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健康、阳光、乐学”的形象,从而完成学校“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

怎样完成确定的培养目标,要靠课程来实现,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1+X”课程体系。

“1”,即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X”,即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从两个维度分为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学校开设6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化课程。但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创的各种个性课程,本文开头提到的学生的“水木秀场”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曾经在秀场上一展身手的学生,比如讲《昆虫之谜》的李嘉华、讲《疯狂的石头》的阳抒诚,都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此外在学生自创课程中,学校还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条龙”衔接课程。

课程整合之后,最突出的亮点是:体育成为核心,阅读成为常态,创新与实践随处可见。

孩子天生爱运动,学校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一次“晨练微课堂”,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这已经成为清华附小课程整合的重要标识。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2014年9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清华附小以团队的名义获得的最重要的奖项,它属于窦桂梅,也属于她所在的这个“最刻苦”、“最创新”的团队。


“做一个永远站在课堂上的校长”

窦桂梅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每一位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教师们在课程整合中的感受,很难一句话说清。

英语教师黄耀华,数学特级教师汤卫红,“1+X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兰“学习是最好的保养。”

“课程整合”改变的不是一位或者几位教师,而是整个团队。让窦桂梅特别欣慰的是,这些年轻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日新月异,同时也在科研、德育等诸多方面如鱼得水。


从“正中央”的孩子到“正中央”的家长

为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整合,一所学校的改变,学生最有发言权。“科技嘉年华快要到了,我好期待,我还要做一个讲解员呢。”四(3)班学生屠镜睿说。“11月是数学与科技节,我学会了解九连环,能在10分钟内拆掉九连环。”三(7)班学生李泊宁说。阳光小导游、小小金融师、懂法小公民、微电影制作、DI头脑风暴、篮球、轮滑、跆拳道、软笔书法、竹笛……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孩子们如何不喜欢?

提起学校的办学理念,孩子们一口一个“健康、阳光、乐学”,如数家珍。这些词语不仅是孩子口中的热词,也是家长口中的高频词。

学生家长于永超是一所著名律所的合伙人,也是学校家委会的副主席。“在我心里,学校的事是第一位的。”“3年来我几乎亲历了学校所有的重大活动。一次次走进学校,亲眼看到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并见证孩子们的一个个惊艳成长,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自己也站在了学校的正中央,在每一次走近校园的过程中,他都有对教育的新认识,对孩子的新发现,对人生的新感悟。”


“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要走向社会、成为他(她)自己。孩子未来走多远,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是什么。”这是窦桂梅经常向家长说的一句话。

今天,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曾经,窦桂梅为这个问题而焦虑。但现在,她找到了答案:“教育要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增进‘人的本质力量’,要为儿童发展核心素养而整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