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旅行中给自己充电

 yagi1 2015-05-23

作者:蔡茹涵 

这个月有机会和一位企业家聊天,他突然有感而发地说:「年纪愈大,愈难觉得自己在进步。」他所指的「进步」,是打从心底、由衷觉得现在的自己…

透过阅读与旅行,展开自我对话,既是沉淀也充电,还能从中遇见真正的自己。

1.阅读:找回好感觉的阅读三部曲

尽管每个人都会阅读,但未必都「懂」如何阅读。透过3个简单实行的步骤,你就可以在书本里重新充电,找到未来解方。步骤1:走进书店,挑本「有fu」的书

幽默大师林语堂有句名言:「能主动发现自己爱好的作家,是一个人智力进展里最重要的事情。」

与其依赖名人推荐书单或畅销书排行榜,如果你真想得到实用、切身又吻合个人情境的建议,唯一方法就是亲自走一趟书店。毕竟,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此时需要什么。

至于如何挑出最「有感觉」又值得一读的那本?作家余光中在《凭一张地图》书中,提出3点原则:

1.看封面与包装:判断一本书的优劣,本就是非常主观的过程。如果外观设计的“sense”实在与个人审美观冲突,毋须强迫自己接受。

2.看序、跋:余光中强调,序与跋是「一本书真正的封面与封底」,好作家写的序,一定宛如浓缩整本书的精华,让你想立刻往下读。如果连序都写得杂七杂八、不知所云,内文素质也可想而知。

3.随意翻开一页,轻松读完:即便只有一页长度,也能让你大略了解作者的文笔与叙事风格。如果读来不通畅、或多读几页后仍毫无感觉,即便旁人对它的评价再高,也不用考虑。

简而言之,「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的过程。唯有读一本自己精挑细选、符合当下需要的书,才能发挥效果。

步骤2:选有兴趣、与你意见相左的主题

许多人在感到挫折、情绪低落时,会特别倾向寻求心灵励志书的协助。其实,此时的阅读类型反而不该有任何限制,愈是广泛多元,对情绪的解套愈有帮助。

如果你真的感到不安,渴望缩小范围、锁定「成效最高」的阅读种类,那么可以优先考虑这两种:最有兴趣的书、与你意见相左的书。

前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傅佩荣曾在《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一书中指出,阅读「侠义小说」是他扭转情绪、唤醒奋斗动力的最佳方法。从古典的《水浒传》、西洋的《三剑客》到现代的金庸小说全集,都是书房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包括我去美国念博士班的第一年寒冬,都是靠着《射鵰英雄传》撑过去的......还曾读到放声大哭了半小时,宣泄完只觉得神清气爽,」他在书中写道。吻合兴趣的书能暂时转移注意力、抚平心情,冷静下来后,思考逻辑也能恢复平日水平。

至于为何要读意见相左的书?日本知名精神科医师、《疗愈好情绪》作者和田秀树指出,人类有一种「只搜集符合自己想法信息」的特性。久而久之,在长期缺乏其他想法撞击下,容易被思考框架束缚,不仅脑袋日渐僵化,也愈来愈难以控制情绪。

「所以,阅读与自己意见不同以及陌生领域的书都是必须的,」和田秀树强调。多搜集各方角度的知识,在挑战来袭时,将更有能力推论出不同的解决之道,焦虑感降低,情绪自然也能缓和。

步骤3:动手动笔,避免看过就忘

最后,阅读之于心灵的疗愈,还有另一个务实的最终目标:避免看过就忘、想办法将吸收的知识「用出来」。

怎么做到这一点?爱书成痴、经常对外自称「读书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特别在《读书人:读书讲义》中分享了自己的独家做法。

首先,他会在阅读时准备红、蓝两色的铅笔。读起来精采、自己颇有收获的段落以红笔画线,而不太理解的部份则以蓝笔画线。

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下次阅读时直接浏览重点,看见以蓝笔画线的段落,也能提醒自己,进一步去寻找原文版本,或作者引用的其他书籍来读。

其次,是制作「读书卡片」,这也是大江健三郎自12岁起的习惯。他习惯准备一叠纸片,每逢精采段落,就用铅笔抄录下来,收进另一个盒子里。当盒子里累积满厚厚的纸片,就等同这段期间的「阅读精华」,每次翻阅,彷彿都在复习。

不过,他也强调,阅读技巧是因人而异。真正的阅读,是在读完之后,回头去感受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遇见真正的自己。」大江健三郎总结。

2.旅行:你一定要尝试的心灵旅游处方

从小到大,人人都有旅行的经验。但是,什么样的旅行最有疗愈效果,能让你在出发之后,心灵真的放个假、喘口气?《Cheers》杂志整理出3种形式各异的「旅行处方笺」,做为你下次收拾行囊前的参考。

处方1:一个人出发,自在独处与沉淀

谁说旅行一定要呼朋引伴、成群结队?一个人旅行,自己吃饭、住宿、移动、探索,一样可以很自在。少了旅伴的干扰,更能心无旁鹜的敞开怀抱,享受融入当地文化的乐趣。

对日本老牌杂志《生活手帖》总编辑松浦弥太郎而言,一个人的旅行是生活中必要的养分。他曾于《旅行的所在》、《自在的旅行》二书中指出,自己只要带着3样东西,就可以随时出发──不是盥洗衣物,而是心爱的杯子、汤匙、外加一本书。前两者是为了保持轻松,「让自己随时有家里的自在感觉」,而好书则是单独旅行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习惯一个人,为松浦弥太郎养成了独特的旅游习惯:他不买地图或旅游书、也不上网搜集资料,而是靠双脚、以散步的方式小范围寻访,在离开这座城市前,手绘出自己的「旅行地图」。

比如2007年造访台北时,他曾花了近5天停留在永康街、古亭与师大商圈一带,传统早餐店、二手书店、老人家打太极拳的小公园,都化为手绘地图上的风景。正如同他的名言:「即使是一无所知的地方,也必定有耀眼之处,要由自己亲自将这些耀眼的美好一个个收集起来。」

一个人旅行的另一层收获,在于可以沉淀下来,透过难得的独处时间,与自己产生对话。对此,经常独自旅行的著名音乐人姚谦特别有感触。

他在《一个人的品味》书中写道:「对许多人而言,一路与人分享并交换心得是必需的..可是对我来说,那些新的养分与经验,如果及时讨论而定义下来,就少了自我咀嚼思考的空间了!」他认为,如果能将所有感受清晰地留在心底,等待时间沉淀,将会更完整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处方2:来趟冒险,挑战极限激发想象

习惯了安逸行程,不妨尝试挑战自我极限的冒险式旅行,也许更能激发出你心底未曾想象过的种种思考!

事实上,这种挑战未知、甚至颇具危险性的旅行方式,不仅在欧美国家行之有年,也受到不少名人推崇。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文化长陈怡蓁夫妇,就是著名的爱好者。

曾经,他们一起深入亚马逊雨林,尝试喝树汁、吃虫子、用树叶生火来「野地求生」,也曾一起前进西藏拉萨,努力克服高山症,历经10小时方抵达世界最高的庙宇绒布寺。

「除了办公桌以外,人生还有许多未开发的世界等着你去探险,」张明正曾表示,「你会亲眼见识到大自然的力量,那对心灵是很大的冲击。」

经过「大冒险」的洗礼,以往放不下的,很可能从此豁然开朗。试想一下,当你克服生理上的恐惧,靠着意志力完成高空弹跳、穿越大戈壁或攀登冰封中的大雪山等任务,发现本来所不熟悉的「另一个自己」,还有什么能令你耿耿于怀呢?

处方3:相机之外?改变记录旅行的方式

如果一时间无法采取前两种做法,你还有另一种选择:改变「记录旅行」的方式。只要换个媒介,感受将大不相同!

一般人习惯用相机留住旅途中的影像,或以文字记录心中感受。但是,姚谦却习惯以气味、声音这2项「非视觉」的元素,留住旅行的记忆。

「气味的记忆不需要刻意保留......每个地方空气中的气味,总会在我脑中像标签般做上记号,」他在《一个人的品味》书中写道。

每到达一个地方,迎面而来最直接的刺激,往往就是气味。为了记忆,姚谦习惯购买与气味相关的产品,如茶叶、食品、香精蜡烛等。回到家后,只要喝一口茶、点上蜡烛,气味自然会唤醒当时的记忆。

另外,他也会带著录音设备,随手录下旅行地点的环境音。如法国戴高乐机场情侣们告别的呢喃、纽约地铁离站时的回音、峇里岛夜晚的海浪声......信手拈来的小动作,都能成为未来的珍贵回忆。

「旅行就是一种暂时的离开,享受平凡生命中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姚谦强调。尽管我们都得回到现实世界,这些「不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也会带给你沉淀心灵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