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凉石塔》介绍 陳怡安/文

 昵称25571789 2015-05-23

         塔,梵文为stūpa,音译作「窣堵波」,由动词的字根√styai(聚集的团块)、或√stu(凝固、凝聚)或√stūp(堆积上、建立)等所衍生。最初具有「头发、一束毛发、头顶」等意涵,如类似的字源stukā(卷发)等。接着有「推积土瓦、火葬堆」的意思,语言学者认为√stūp的字根中具有的「称赞、赞美」之意,因此stūpa也具有「受人尊敬的纪念碑」的意思。Stūpa的巴利文为thūpa与现代英语tomb(墓),或许也有关联。总之,stūpa一语,最后衍生成具有「佛教的纪念碑」、「埋藏遗骨的地方」、「坟冢」的意思。佛教成立后,窣堵波成为安放佛陀舍利(?arīra, 遗骨之意)的建筑物,并且成为佛身、佛法的象征。

        现存最早也最著名的古塔为山奇大塔(Sā?ci)、巴尔呼特(Bharhut)大塔。中央以砖搭起覆钵形,外部有栏楯及塔门。栏楯和塔门上浮雕有各式各样的佛教故事,论者谈起佛教美术史时,往往视「塔」为佛教美术的起源。北凉石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塔例,目前所知,共有十四。分别收藏在中国武威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美国克林富兰艺术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在各博物馆中几乎皆受到一级国宝的待遇,是具有不可取代性的佛教文物。

         十四座北凉石塔造型大多相同,以二重八面形塔基和覆钵形塔身构成,塔身顶部雕相轮和宝盖。第一层塔基作八角形,每面阴刻身着印度式服饰的供养人物,人物的上端雕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样。第二层刻《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塔身开有八个拱形龛,龛内雕有七身坐佛和一身交脚菩萨像,为过去七佛和未来佛,塔身的佛像,因尺幅较小,故略为粗略,但仍维持着西方的特征,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现U形的平行布排。十分特殊的是,第一身维卫佛与

八卦中的震卦置于同方,第八身弥勒菩萨则与艮卦同方位,《周易·说卦》有着「帝出于震」的章节,即可能是当时的教团将过去七佛与未来佛结合周易的思想,藉以推演出佛法生生不息,三世常存的义理。另外,酒泉出土的承玄元年(428)高善穆塔的宝盖顶上还雕有北斗七星的图样。

        塔,毫无疑义是印度佛教文化产物,北凉石塔自然也是以佛教的图像、经典为表现主体,其中却以汉人传统易学、道学的概念构筑而成,不但显示着当时格义佛教的特质,也是中印文化交流时会通的明证。

 本文引自覺風季刊第61集p18 《北凉石塔》介绍  作者:陳怡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