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狶、韩信之死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3
陈狶、韩信之死
  
  泪痕春雨
  
  刘邦希望赵王如意当太子,但是,因为惠帝有吕氏家族为后盾,更取得了功臣集团的支持,所以刘邦经过再三努力,终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把如意扶上太子之位。
  
  惠帝可以保住太子之位,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娘家人。但是,这并不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皇子有着强势的娘家人,常常会成为皇子与太子之位无缘的重要原因。
  
  因为,从简单的利害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军政大佬并不希望一个强势的皇子(自身有能力,或是有着强势的娘家人)继承皇位。帝国的权力是一定的,如果皇帝势力太强大,如果外戚势力太强大,其它军政大佬的利益自然就会受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会支持一个弱势的皇子继承皇位。
  
  惠帝可以保住太子之位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军政大佬都害怕刘邦会大开杀戒。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让惠帝当太子,刘邦就缺乏大举屠杀功臣集团的动力。因为,外戚、诸王、功臣集团三足鼎立,刘邦不用担心惠帝会成为傀儡,更不用担心刘氏江山变色。
  
  问题是,如果让赵王如意当了太子,刘邦恐怕就会产生大开杀戒的冲动。因为,赵王如意年龄很小,他又缺乏强大的娘家人,而他的哥哥又有着强大的娘家人支持。这样一个皇子当了皇位继承人。他的权力靠什么维持呢?
  
  惠帝当太子,刘邦布局的整体框架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外戚、诸王、功臣集团三足鼎立。如果赵王如意当了太子,刘邦新布局的整体框架,就是难以看透的。在强势皇帝高高在上,随时可能大开杀戒的背景下,军政大佬们自然都不敢轻易支持赵王如意当太子。
  
  从某种意义上,军政大佬支持弱势皇子继承皇位,也是有前提的。
  
  第一种前提是,军政大佬可以控制局势。最经典例子,就是汉文帝、汉宣帝继位,当时坐庄的不是强势皇帝,而是强势的臣子,他们自然会拥立一个弱势的皇位继承人。
  
  第二种前提是:军政大佬认为这个格局比较稳定,至少皇帝不会为此大开杀戒。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晋惠帝继位,因为晋惠帝有强大的娘家人、岳父,所以晋惠帝当皇位继承人,大家不用担心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就去大开杀戒。
  
  在汉惠帝与赵王如意争夺太子之位时,显然不存在这种前提。因为,当时是强势的皇帝坐庄,弱势的皇位继承人出现,皇帝为了给弱势皇位继承人铺平道路,随时可能大开杀戒的。最后刀会落在哪些人的头上,谁也不知道。更主要的,就算刀不会落在自己的头上,但是,皇帝大肆更改已稳定的权力格局,自然会威胁到大家的共同利益。
  
  刘邦一心支持赵王如意当太子,却发现军政大佬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惠帝;甚至,张良那种超然的人物,也公开表示支持太子。这让刘邦终于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再后来,刘邦看到太子把所谓的世外高人也请出来当宾客了;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赵王如意无法变成太子了,就算他变成太子,等刘邦死后,他也无法坐到皇位之上的。
  
  于是,刘邦于接受了让惠帝继承皇位的事实。
  
  但是,刘邦这次不成功的易储,让赵王如意不经意中卷入了夺储之争,所以,赵王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的命运,恐怕会非常悲惨。于是,刘邦就让周昌当赵国相。周昌曾积极维持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都为此,向周昌下跪道谢),所以,他出面维护赵王如意,应该不会与吕后的矛盾无法调和。而且,周昌作为强势大佬,既然担任了赵相,自然敢于积极维护赵国的利益。
  
  周昌到赵国后,发现当地的军事长官陈狶,养着大批的宾客。而且宾客之多,已到了让周昌感到害怕的地步。
  
  于是,周昌向刘邦汇报陈狶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
  
  臣子与皇帝的矛盾,就是臣子想经营自己的独立势力。
  
  臣子的独立势力,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另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臣子这种势力达到一定阶段后,即使他没有裂土封王,也会拥有类似的权力。
  
  作为一个谨慎的臣子,当皇帝给予他巨大的权力之时,他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臣子势力太大了,皇帝肯定会睡不着觉的。所以,当他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后,他就会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臣子,当皇帝给予他巨大的权力之时,他只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在此基础上,权力可以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当他的权力达到一定阶段后,他就会通过一些非法的构当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甚至要挟皇帝给予自己更多的权力。
  
  臣子的哪种选择,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这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一个有理性的臣子,总会在这种矛盾的两极间找一个平衡点。
  
  当然了,因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很难保持理性,所以,许多臣子总会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与皇帝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最经典的就是,韩信向刘邦逼封齐王。
  
  刘邦让陈狶担任赵代两地的军事长官时,陈狶一度也感到有些恐惧。因为,赵代地区处于抵抗匈奴的前沿,是汉帝国精兵云集的地方,陈狶成了这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的势力太大了。
  
  臣子的势力太大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有可能会睡不着觉。
  
  皇帝可能会睡不着觉,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皇帝随时可能会对你动杀机的。
  
  陈狶向淮阴侯韩信辞行时,淮阳侯韩信告诉陈狶。你驻守的地方,是天下精兵云集的地方。你是皇帝最亲信的臣子,假如有一个人说你可能会叛变,皇帝自然不会怀疑你;假如有第二个人也说你可能会叛变,皇帝自然会怀疑你了;假如有第三个人呢?第四个人呢?
  
  淮阴侯韩信为陈狶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陈狶一旦成为赵代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权力就太大了。
  
  当你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皇帝与你的私人关系再好,也会渐渐猜忌你的。所以,当你某件事作得不太恰当时,皇帝可能会认为你是不小心犯的错;所以,当某个人挑拨你与皇帝的关系时,皇帝可能会继续相信你。但是,当你再犯错、再犯错时呢?当再有人、再有人挑拨你与皇帝的关系时呢?
  
  现在的问题是,处于陈狶的位置上,他应该怎样处理呢?
  
  一种方法,那就是尽量避开这种嫌疑之地,或是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或是时刻想办法表现、证明自己的忠心。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良、萧何势力巨大后的所作所为看出来。总而言之,请皇帝相信我,我对权势没有任何贪念,我只是想成为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张良就是如此做的);总而言之,请皇帝相信我,我是你最忠实的奴仆(管家),对我而言,你就是天,我就地(萧何就是如此做的)
  
  另一种方法,那就是激流勇进,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势;总而言之,当你的权势大到一定程度时,皇帝就算猜忌你,也奈何不了你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韩信向刘邦逼封齐王看出来。总而言之,皇帝有什么了不起啊?皇帝也不过是兵比别人强点,马比别人壮点,所以才让大家不得不听从他。只要我也兵强马壮,皇帝也得给我留三分地的!
  
  哪一种选择正确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因为,翻开历史书,哪一种方法也有成功的人,哪一种方法也有失败的人。
  
  陈狶已爬到了让皇帝可能猜忌的位置,现在是他选择退缩呢?还是选择百尺竿头再前进呢?
  
  陈狶显然不甘心接受退缩的选择。
  
  淮阴侯韩信一看陈狶的态度,就知道可以继续劝说陈狶了。
  
  于是,韩信告诉陈狶,你在外面扩张势力,我在中央政府当你的内援。总而言之,皇帝愿意与你合作,什么都好办。如果这个老家伙敢不服,咱俩联手,量他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
  
  对于陈狶而言,他未必相信韩信可以控制帝国中央政府,但是,只要韩信可以把帝国中央政府搅乱,他就有希望割据北方边镇。
  
  对韩信而言,他未必是想当皇帝,但是,他可以打着维护功臣集团利益的旗号,重新改组帝国,瓜分天下。换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绝不是你们刘家的天下。我韩信绝不贪心,我只想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表面上看,韩信谋划异想天开,而且绝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在项羽雄霸天下,刘邦蜷居汉中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刘邦可以打败项羽呢?
  
  更主要的是,看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时,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陈胜、吴广可以把秦帝国弄得砖崩瓦解呢?
  
  甚至当韩信自豪的对漂母说,假如有一天我发达了,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时。漂母都觉得这个后生有些大言不惭,因为你现在混得连顿饭都吃不饱,还敢说这种大话,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没有胆量,哪来的产量?没有梦想,成功从哪里来?
  
  如果大家都做着保守的盘算,历史就没有这样复杂了。换而言之,皇帝虽然神圣,但是敢与皇帝分庭抗礼、甚至控制皇帝的人,历史上多的去了,虽然这样做的人,身败名裂、甚至满门被抄斩的人多的去了,但是,在宋代之前,翻开历史书,这种人那是成群结队,宋代开始后,这种人虽然少了,但是也不稀罕。
  
  尤其在汉初,刘邦不就是沛县的一个村长吗?只因为把握住了机会,于就是成了传说中的皇帝。这更让人们觉得,自古皇帝轮着坐,明天到我家来。
  
  这也就是,汉初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极力突出两个字。那就是天意,你以为当皇帝是凭人力吗?绝不是的!
  
  韩信与陈狶的密谋有可信度吗?换而言之,这是莫须有的罪名吗?谁也不知道!但是,从情理考虑,他们有这种密谋也不奇怪。
  
  有人总认为,韩信坐拥楚地时,不去密谋造反,现在成了淮阴侯却去造反,实在有些于情理不合。说这种话时,我们应该翻过来想一下,韩信坐拥楚地为王时,他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报酬与功劳比较成正比;等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他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报酬与功劳太不成正比了。
  
  而韩信实在不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这种背景下,他产生叛乱的念头,应该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韩信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他应该也向萧何、曹参学习。总而言之,什么裂土封王,这个目标虽然美好,但是,它是引祸上身的根源。
  
  想当年,陈婴坐拥几万人,众多人都劝他称王。陈婴的母亲却劝他,千万不干这种自不量力的事。于是,陈婴本来可以当大哥,却给别人当小弟去了。结果呢?陈婴的荣华富贵享了很久。
  
  陈婴的孙子娶了汉武帝的姑姑(也就是长公主嫖,汉武帝能当太子,主要是就是依赖长公主嫖);陈婴的曾孙女,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传说中的阿娇(金屋藏娇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当然了,陈婴一系至此终于败落了。
  
  我这里写到陈婴,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人处在十字路口时,常常会有两种矛盾的选择,一种是挑战,一种是退缩。退缩未必是错,挑战未必是对;当然了,反过来说,退缩未必就是对,挑战也未必是错。因为,任何选择都有成功者,都有失败者。
  
  我们看韩信的失败,我们可以理解为他选择了退缩;因为,人们通常喜欢说,假如韩信不忠于刘邦,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翻过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选择了挑战;因为,他也有机会成为萧何、曹参的。但是,他选择了当韩信。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他也可以选择当张良(后世的李靖、刘基也是如此做的)。总而言之,摆出一副功成身退,欲作世外高人的样子;彻底远离政治漩涡。但是,韩信显然没有这样超然。
  
  于是,韩信总是一副不得志的样子。总而言之,凭我韩信的才能,竟然与周勃、灌婴、樊哙之类的人混到了一个级别,我也太失败了吧。总而言之,说到用兵,他给皇帝的评语是,你最可以指挥十万大军;而我呢?给我多少兵,我也能指挥了,而且越多越好。
  
  既然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还是这样一副牛逼到天上的样子。而且,翻开韩信的履历,谁也能看出韩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更主要的是,韩信出卖郦食基、诛杀钟离昧,更让人感觉,他在关键时候,什么事也能干出来。
  
  这样一个人,既然不愿意向张良学习,那自然是谁也救不了他的。
  
  也许有人奇怪,韩信与陈狶的密谋,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
  
  我想,假如真有此事,他们的密谋泄露出去,是自然而然的,不泄露出去,反而不可思议了。因为,陈狶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自然会透露相关的内容。而韩信在召开自己系统内的高级会议时,自然也会透露相关的内容。换而言之,他们两个的密谋,绝不可以是天知、地知、韩信知道、陈狶知道。
  
  人们常常会觉得,韩信是被冤杀的。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公元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死。换而言之,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生活了五年。
  
  而且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去看,韩信在中央政府,一直拥有着比较高的地位。比如,樊哙仍然以尊贵的礼节拜见他;比如,当吕后、萧何接到密报,韩信会造反时,他们都相信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韩信真有传说中的那样忠心、值得信任,他的权力被剥夺后,汉帝国中央政府为什么还要杀他呢?要知道,汉初功臣不得善终的人,实际上是屈指可数的。韩信在被贬淮阴侯后,还会死于非命,显然是有着足够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如果韩信真有传说中那样忠心,吕后想拘捕韩信时,何必让萧何去骗他呢?而萧何又何必去骗他呢?因为,这实在有损萧何的形象,这多少有些出卖朋友的嫌疑。
  
  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远行,吕后、萧何想联手抓一个人,随便派几个人,拿着官方文书,就可以把他抓起来了。
  
  换而言之,当时的吕后与萧何都认为,如果随便派几个人去抓韩信,韩信肯定会拒捕的,而且可能会引发难以控制的局面。他们作出这样的判断,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韩信密谋造反,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事。
  
  因为陈狶已选择了继续积极进取,因为陈狶与韩信建立了某种联盟;所以陈狶作为天下精兵云集之地的军事长官,竟然开始大肆招揽宾客。等周昌当了赵相时,有一次看到陈狶路过邯郸,宾客随从他的车子就有上千辆,邯郸的客舍都被陈狶的宾客住满了。
  
  周昌马上把这件事向皇帝汇报了。
  
  周昌向皇帝汇报这件事,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赵国的丞相,与当地的军事长官,本身就有争权夺势的机会。周昌身为赵国相,当地的军事长官陈狶势力大到这种地步,自然会威胁他的权威、权力;更有可能胁迫他卷入叛乱。
  
  陈狶的行为,表面上不是什么大问题。实际上,问题大的去了,因为后世大唐的刑部尚书张亮,虽然也是名列凌烟阁上的功臣,就是因为收的干儿子太多了,所以李世民一怒就把他杀了。
  
  你是皇帝手下的官员,你不按组织原则指挥下属工作,却是大肆发展私人势力,你这是想干什么呢?
  
  陈狶作为天下精兵云集的高级将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近于要造反了。
  
  所以,刘邦接到周昌的汇报后,马上就展开了对陈狶的限制、打击。最后的结果,就是陈狶造反了。
  
  陈狶的造反,我们很难说是刘邦逼的。因为,处于刘邦的位置,没有逼他造反的足够动机。现在赵代两地以刘氏诸王为中心;而在刘氏诸王之下,又有中央政府派遣的相国主持具体工作;在诸王、相国之外又有强势的将领统领兵权。这意味着,刘邦对当地控制已完成了,因为地方权力显然被切割开了;任何一股力量想挑战中央政府都缺乏足够力量的。
  
  从这层意义上,陈狶的造反,只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皇权渐渐高涨,任何试图与皇权分庭抗礼的行为,都已看不到出路了。
  
  当然了,这不能说陈狶愚不可及,因为当时就是有许多力量依然再与皇权分庭抗礼。比如,彭越、英布、卢绾还合法的割据一方,都也没有主动削自己藩的计划。而不久后,吕氏还成了帝国实际主宰。
  
  甚至周勃等人,最初也计划控制皇帝,但是终于发现,皇帝绝不是他们可以控制东西。
  
  此时陈狶作为一个新兴的军事长官,韩信作为一个失势的政治人物。陈狶希望可以在皇权猜忌的阴影下继续上升;韩信希望可以再拿回失去的一切。所以他们一拍即合。
  
  刘邦在讨伐陈狶时,让周昌邦他挑选几个可以负责军事任务的赵国人,周昌给他找了四个人过来。刘邦一见这四个人,当时就大骂道,就凭你们,真能胜任这种工作吗?
  
  我们可以想象,这四个人都是无名小卒,突然遇到了传说中的皇帝。实际上就如某个团长、师长级别的人,突然受到我朝太祖的亲自接见。肯定是既兴奋又紧张。
  
  而皇帝一见面就是这样一副轻视、不信任他们的样子。自然更是紧张的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但是,刘邦接下来的行为,却让他们都是又兴奋又激动。因为,刘邦告诉他们,现在每人赏你们千户的食邑,并且负责指挥附近所有的军队。
  
  对于刘邦这种任命,刘邦的属下都非常不理解。因为,让四个无名小卒突然成为高级将领,已属破格中的破格了,再让他们都拥有千户的食邑,这赏赐的有些太重了。
  
  因为,跟随刘邦从丰沛一路杀入关中;再陪着刘邦与项羽血战夺取天下的将领,大部分也没有得到传说中的食邑。这四个赵国无名小卒,什么事还没有干,上来就得到千户食邑。这也太夸张了吧!
  
  刘邦告诉他们,周昌既然给我推荐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在当地,肯定有着足够的影响力。现在,我一下给予他们想也不敢想的赏赐,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人,自然都会站在我一边的。
  
  还有,赵代地区,都被陈狶渗透了。现在,我让这个四个赵国人,一下就变成高级将领,更拥有千户的食邑。赵代之地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怎样想呢?自然会觉得,跟着我混,比跟着陈狶混更有前途。
  
  用区区四千户食邑,就可以征服赵代地区的人心,你们不觉得,他种付出其实非常小吗?
  
  大家一听刘邦的分析,马上觉得,高!实在是高!
  
  刘邦在操控人心时,常常不会向大家解释原因的。但是,在当时背景下,他必须得给大家一个解释。因为,从前跟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都没有获得过什么千户的食邑。现在,这四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无名小辈,上去就得到四个千户的食邑。老邦的老兄弟,能不跟刘邦急吗?总而言之,大哥,您在进行赏罚时,有点标准没有?
  
  但是,经刘邦这样一分析,大家自然觉得,刘邦的这种赏赐非常有道理。因为,这四个千户的食邑扔出去,可能产生的效果,绝不亚于数万大军。
  
  刘邦接下来,更展开银弹的攻势,总而言之,派人大肆收买陈狶的将领。银弹在前面开道,刀枪在后面跟进,很快就把陈狶打得溃败了。
  
  现在,刘邦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把那些敢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力量逐个消灭了。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知道单纯的武力解决,有可能就是按到葫芦起了瓢,所以他更注重政治的怀柔。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削夺赵王张敖后,就是把他贬为宣平侯;更大肆表彰张敖的主要臣属,还让他们都担任高级军政职务。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在平定陈狶时,主要是靠收买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换而言之,愿意站在我身后的人,我非常欢迎,如果执迷不悟,我只能大开杀戒了。而一通收买下来,就把陈狶阵营弄得七零八落了。于是,陈狶以为自己可以与刘邦对抗下去,却是连两个照面也没有走过,就被打得一败涂地了。
  
  总的来说,刘邦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他只是想巩固皇权,并无意剥夺大家的既得利益。总而言之,整体布局与后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类似。只是,赵匡胤时代皇权已高度成熟了,所以在那个年代,绝没有一个人敢奢望可以裂土封王,所以赵匡胤削夺臣子的权力时,自然容易的很。
  
  在刘邦时代,一方面从传统看,功臣裂土封王,那就是传统;另一方从现实去看,就是有许多人拥有了裂土封王的权力、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想削夺功臣的权力,自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