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壹種專業階層的婦女,傳統營生是取悅男子。除巧言利口外,她們必須具有唱歌、跳舞和彈「三味線」(三弦變種)的技能。藝伎制度據說是在17世紀出現的,目的是在高級妓女和公娼之外,另設壹類受過訓練的表演藝人,雖然如此,她們有時也會和顧客有性交易關系,她們主要是透過才藝來取悅客人。1920年代,日本藝伎有八萬名之多,但是到21世紀初的數目減少到壹兩千人,而且幾乎全部局限於東京和京都,顧主僅為最有錢的商人和最有勢力的政客。普通生意人現在找的是酒吧女老板,她們雖沒受過傳統的歌唱或舞蹈訓練,但像藝伎壹樣體貼而能言善道。 藝妓作為壹種出現在18世紀的職業,並不是妓女,而是女人用嫻靜的談話和優美的舞蹈與音樂招待男客人。藝妓與舞妓是不壹樣的,舞妓是日本藝妓在見習階段時名稱。通俗地講,壹般地舞妓之後(20歳以後)變為藝妓。舞妓到藝妓,是級別的升高。而兩者外形差別簡單來說就是級別越高,外形越素雅。寓意藝妓是靠才藝而非外形來吸引目光。所以壹般我們印象中那些華麗美好的姑娘,多是舞妓,而端莊素雅的才是真正的藝妓。 藝妓與舞妓的對比分析: 妝容、發型 舞妓化妝也十分講究,濃妝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傳統原料為主。最醒目的是,舞妓會用壹種液狀的白色顏料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壹般 割 れしのぶ(中間的鐵片僅在出道時用) おふく 舞妓 藝妓 註:舞妓的發飾非常華麗,尤其是頭上的花簪,全年12個月,每個月的內容都不同。 舞妓:壹般為‘桃割’發型,正面看像桃子,頂部收緊。兩鬢的發髻為真發,會露出耳朵。發飾非常華麗,基本都有花簾。總體來說,從業時間越長,花的數量越少,尺寸越大。壹般壹年的舞妓有垂簾,二年的垂簾去掉但依然才用小碎花,三年左右就開始帶1-3朵大花。 藝妓:高島田發型,正面看上下寬度基本壹致。耳邊發髻多為假發,會把耳朵遮住。很少帶發飾,最多1,2個小飾物,但都會有壹個大梳子 初級舞妓:衣領多數為紅色,並附有華麗反復的紋樣。腰帶帶子會下垂的很長,花紋華麗復雜,隨著季節更換紋樣,是壹道亮麗的風景。多穿振袖(茶道表演時除外),袖子長度到達腳部,顏色多較鮮艷,花紋繁復。 二,三級舞妓: 衣領會有紅色紋樣較少、衣領前白後紅帶金色刺繡的。 藝妓: 衣領全白色。腰帶短結,高貴素雅。留袖,袖子長度到達臀部,顏色較為樸素,花紋較少。 (隨著級別的增高, 衣領曾越來越素雅趨勢,最高為白色。) 藝妓與舞妓動人照片: 藝妓與舞妓老照片中的風情 風姿妖嬈的日本花魁: 舞妓藝妓與賣身的妓女是萬萬不可同日而語的。壹般的賣身女被稱作“遊女”我們所熟知的日文片《惡女花魁(さくらん),就是講了壹個日本風塵女子的青樓生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買身的女子。 美麗高層的遊女被稱為“太夫”或“花魁”。花魁並不是依照遊女的等級壹步步往上爬,而是從被賣到遊廓中的沒落貴族的女兒或是民間的女孩中挑選具有資質、極端美麗的,從小加以精英訓練,包括:文學、書道、茶道、棋藝、三味線等等訓練。成長過程中也極端地限制飲食種種,確保能長成壹流的美女,當然還有其他種種訓練。 花魁多梳立兵庫,常用的發飾是龜甲笄(玳瑁)12/16件套,由前櫛簪、芳丁簪、松葉簪和玉簪組成,頭飾極其繁復,整個頭冠有4公斤左右。【圖為伊達兵庫造型,是江戸時代後期花魁常梳發型】。 常用的發飾是龜甲笄(玳瑁),頭飾繁復。白妝似乎也沒有藝妓那麽濃,基本也很少化白妝。 寬腰帶系在身前,根據腰帶上的花紋,得知花魁的藝名。全身服裝裝束約13公斤左右。木屐 三齒構造。壹只鞋子的重量2.5公斤。達到最高級的太夫衣著華麗貴重,出門時壹定有好幾個隨從搬送行李。 花魁與其他等級的遊女不同,不會在格子之後等待客人。如果想接近花魁,則必須到稱為“揚屋”的茶店中尋找機會。 花魁道中: “花魁道中”由於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現已被作為江戶時代的大眾文化景觀保留下來,圖為東京文化節上的“花魁道中”表演。 花魁往揚屋的路程稱為“花魁道中”,在隊伍最前方的是拿著印有專屬於該位花魁定紋(類似家紋)燈籠的男人,接著是兩位“禿”(指遊廓中10歲前後幫花魁打雜的小女孩),手上拿著花魁的用品。再來才是穿著厚重,腳踏高五到六寸木屐的花魁,其後還跟著數位“新造”(年紀較禿為長,但還未能接客的女孩),以及保鑣等人。 由於花魁身穿約20公斤的衣裳,腳踏奇高且重的木屐,所以有“花魁走路比牛車慢”的諺語。走路的方法又分為“內八文字”與“外八文字”,吉原的花魁主要以外八文字為主,不過不管那壹種傳說都要花上兩三年的時間練習。這個場面用北方話說“夠瞧老半天的”,所以壹般老百姓稱之為“花魁道中”。 遊女: 日本幕府時代開始的日本妓女的統稱,因為從業人員在同壹個地方呆的時間很短而得名。遊女與藝妓的不同在於腰帶結在前面,且遊女穿木屐不穿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