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我们日常行为的10个科学研究

 山爷wzs0718 2015-05-24

人类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有时候直到我们真的停下脚步,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时,才会发现我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奇葩。之后,我们自然很想知道为什么当初自己会做这些奇怪的事情。本着自我分析的精神,以下罗列了一些我们日常做的怪事,并解释了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10. 不换厕所的卷纸

10_meitu_1

如果以难易程度将事情排序,换厕纸这事儿一定可以滚到单子的最后一行了。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虽然换厕纸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用完厕纸之后很自然的换上新的。这是为什么呢?根据纽约大学两位心理学家的分析,我们对换厕纸马马虎虎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换厕纸一点都不刺激,也几乎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内在奖励”。(除了培养出“肛门滞留人格”)(注:肛门滞留人格指幼儿在肛门期(1至3岁)时因为父母过于重视对其排便的训练,而在日后养成了其过于重视细节的性格)

类似的家务例如清理垃圾和洗碗都同样很无聊,让人没有动力去做。但是至少做这些家务可以给我们带来清除臭味和老鼠的满足感。适时更换厕纸也许会使事情看起来好一点点,但那又如何呢?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戴瑟(Edward L.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M. Ryan)表示,要有效地驱使人们去做某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须满足三个心理需求:能力、自主性和关联性。家务应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才会使我们在完成它们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它应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到某种控制力;它应赋予我们一种自己与所爱事物之间的联系正在增强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决定论”。更换厕纸这一行为远远无法满足这三个标准。“关联性”可能是唯一能够达到的标准,但前提是你生活在一个“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要干一家活”的家庭氛围下。

因此,要想让配偶或室友一直适时地更换厕纸或做其他无聊的家务注定是会失败的。除非你可以使他们从心理上相信,做这种家务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长期做这种家务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绝不是“奴隶”的行为。但至少现在这很难做到。

9.想咬一口萌物

9_meitu_2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一个小宝宝在身边,就一定会有人以嗲嗲的命令式语气告诉他/她:“我要吃了你”或“我要把你的鼻子咬下来”,或者把身体某个其它的部位吃掉。类似的对话也会出现在身边有小狗的情况下,可能你曾经还发现有人(或你自己)假装想要咬掉小狗的爪子。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有想要大嚼萌物的渴望呢?

科学家提出了两个理论来解释此现象。第一个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大脑中感知愉悦的系统发生了混乱。在人们(尤其是女性)闻到新生婴儿身上的气息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这与人们享用美食时也分泌多巴胺的情况类似。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将“可爱”和让我们想到美食的香味联系起来,诱发了多巴胺的分泌。这种在感觉上的无意识重复令我们产生将萌物放入嘴中的欲望。

另外一个解释是:这是“啃咬嬉戏”的一种形式,这种行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很常见,体现了我们兽性的一面。许多动物相互啃咬摔跤都是以一种友好玩耍的方式进行的。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动物这样做到底是为了磨练打架和运动的技能或者还只是为了好玩。但是这种行为通常只发生在相互信任的朋友之间。试想,将你的手放入某人的嘴里并让他/她一口咬下去,这得要取得多大的信任啊。所以,如果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啃咬嬉戏”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我们与可爱的事物亲近时就会无意识地想要咬一口的原因。

8.不合时宜的大笑

8_meitu_12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曾经不合时宜的大笑感到愧疚,就例如在我们看见别人跌倒受伤抑或是在传达坏消息的时候。另外,虽然知道祖母的逝世并不是一件搞笑的事情,但我们可能仍旧会发现自己在葬礼上竭力忍住阵阵笑声.。在这些场合中大笑并不符合社会的标准,但是这种现象显然相当普遍,并且往往都有它的原因。

在庄严的场合下大笑,并不意味着我们铁石心肠或者目无尊长。事实上,这有可能是表明我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的迹象, 所以我们的身体用大笑作为途径来缓解不安和焦虑。同理,当有别人跌倒或以其他方式受伤时,我们咯咯大笑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进化功能,该功能目的在于让我们知道虽然摔倒的这个人可能会尴尬或者轻微地受伤,但他并不会受到重创,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感到惊恐。

通常来说,大笑,极少是对合理有趣的事情作出的反应。精神学家索菲·斯科特(Sophie Scott)解释说,大笑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社会的联系的一种方法被人们使用,它让人们知道我们爱他们、我们赞许他们以及我们站在同一战线。这样的话,如果当邻居在向我们解释他如何碾压我们的狗的时候咯咯大笑,我们大可不必感到震惊。有可能他仅仅觉得十分不安,本能地试图在这尴尬的情境下与我们维系感情。

7.对精神病患者极度迷恋

7_meitu_3

很大一部分人对某种特别可怕的精神病患者极度迷恋。夜间娱乐总是充满着疯狂的气息、变态杀手,出于某些原因,我们对他们不做甚了解。作为人类最粗鄙最贪婪的欲望,它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以下有三大主要理论来解释这个困惑。

第一个原因是,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暂时地摆脱恪守良心,奉公守法的角色,而间接地闯入那些只顾及自己感受的角色。精神病患者的所作所为与我们每天自然而然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例如,是否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公平地对待他人。假设我们成为了那种人(甚至无意识的想像),这可以使我们暂时从克己守法的义务中解放自我,并且不对社会造成任何伤害。相反,犯罪心理学家丁里德·洛埃(J. Reid Meloy)声称精神患者是一种类型的捕食者,关于他们的传说总是与原始的捕猎者和被捕者联系起来。用人类肉食动物的故事自娱自乐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那种没有经历过自然世界真正危险的原始兽性。

最后,精神病学家兼哈佛教授罗恩·苏雷顿(Ron Schouten)表示,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的迷恋正如被恐怖片和坐过山车吸引一般。有时候,我们就是喜欢被恐吓的感觉,而精神病杀手的故事毫无疑问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因为恐吓使得包括多巴胺在内的神经递质快速传输,因而产生了一种愉悦感。在娱乐的环境下,因为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所以我们的恐惧感也不会持续太久。在多巴胺诱导的乐趣中的高潮部分,我们通常会离开剧院或者关掉电视,这时候我们就会一种幸福感或者正义感(依电影或者节目的结尾而定)。这种类型的满足感使得我们回头继续迷恋精神病患者。

6.装作万事通

6_meitu_4

生活中我们总有被别人提问“你知道某某吗”的情况,通常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的回答。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时,就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我们并不懂。同样地,有些人明知道自己不了解某方面的知识,却装作很懂的样子。科学家表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装作万事通这样的行为都是有科学解释的。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研究了这种心理怪癖并给出如下解释:大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方便起见或者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表示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范围,这样就可能无意中编造一些知识。这是因为在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做推断、假设、思考以及如何解释之类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可能会说自己对此有些许了解(即使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对话继续下去,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们自以为自己对这个话题是有所了解的。总的说来,与其说对某事是真的了解,倒不如说这只是一种自以为了解的错觉。

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是很多人都喜欢自己被当做万事通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

神经学家罗伯特·伯顿(Robert A. Burton)指出,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有所研究,尤其这个人还是个万事通的话,那么他在社会上绝对是会被推崇备至的。其实回答别人的问题后得到赞扬的效果与吸毒、赌博一样,都会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愉悦。所以装成无所不知的人是会令人上瘾的。因此,想要改掉装作万事通的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哭泣

5_meitu_10

哭泣似乎是一件相当普通的事,我们真的不觉得这会是奇怪的行为。不过让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流泪,这似乎就有点儿奇怪了。那么,眼泪、眼睛以及情绪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艾德·威格尔兹(Ad Vingerhoets)提出的关于哭泣的解释。他认为哭泣是从求救信号进化而成的社交信号。大多数幼小的动物都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发出某种求救的声音。而对于人类来说,哭泣最开始只是一种表达痛苦的方式,只是流泪,而非尖叫或发出其他巨大声响。虽然人类在婴儿时期都是大声啼哭,但成年后反而只是低声抽泣了。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反应其实更具优势(因为艾德·威格尔兹认为,大多数动物成长后,将不再需要释放悲痛的信号,这可能是因为怕引来更大的危险。而比起发出巨大声响来说,哭泣反而没有那么危险)。对于亲近的人来说,一滴眼泪足以让他们知道你处于痛苦中。有趣的是,只有人类会因情绪上的原因流泪,也只有人类成年后还会流泪,其他大多数动物成年后就不再发出呼救信号了。

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哭泣可能是源于对危险和困难的反应,并且它还与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相关。比方说除了流泪之外,哭泣还会使心率加速、出汗增加以及呼吸减缓。情绪激动时的流泪甚至可以说是亮氨酸脑啡肽(leucine enkephalin)——一味天然的止痛药,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哭过后反而感觉更好。

这样看来,虽然我们是因为孤独或是看了悲情的电影感到难过而哭泣,但这同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4.熟睡的时候抽搐

4_meitu_6

高达70%的人入睡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抽搐或者痉挛。除了娱乐清醒的旁观者外,似乎一定有一个原因来解释为何这一症状出现得如此频繁。不幸的是,现在科学家们尚不能完全确定我们肌肉痉挛的原因。但当然,他们也有一些科学的猜测。

一些科学家认为痉挛不过只是我们的身体在由清醒到熟睡的过渡中,神经元失败地传达睡觉信息时做出的偶然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关来控制我们是否清醒还是熟睡。相反,在逐渐完成在网状激活系统(控制基本生理过程)充分发挥作用时和腹外侧的系统(驱动嗜睡和影响睡眠周期)全权负责时的过渡,并且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一定是挣扎的。而这种反复的挣扎恰好被认为是神经元失败传达信息的原因,抽搐也被当做是觉醒前最后的挣扎。

相反,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抽搐是我们从灵长动物时期遗留下的进化反应,并觉得痉挛是灵长动物的反射,这可以避免让它们因为太放松而从树上跌落。我们熟睡时的肌肉痉挛与入睡抽动并不是完全一样。比如,梦见自己往下跌落时,因抽搐而从梦中醒来则是我们的大脑混淆了梦与现实最好例子。

3.八卦

3_meitu_7

女性通常是被认为两性之间最爱八卦的人,但男性同样需要对这种社会冒犯承担责任。至少有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男性每天比女性多八卦32%。不管哪种性别的人最擅长于嚼舌根,但这些伤人的八卦总能使人伤心。而且,这些八卦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没有任何益处。

八卦源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的内在渴望——一种迫使我们去在意有关的自身道德义务的冲动。我们都希望与身边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闲聊不仅能给我们的谈话带来一定的谈资,它还能立即创造一种信任感。八卦一旦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之间存在相互的信任。

奇怪的是,八卦别人的成功(如果那个人的确成功的话)却没有同样的影响。研究表明,共同讨论不喜欢的事物比讨论喜欢的事物更容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八卦意味着为了促进关系和暂时的快乐而对某个人落井下石,但它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表示,八卦对我们大脑的进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提出语言最开始的发展源于人类分享八卦的渴望,这种渴望使我们去八卦那些不在场的人。

大约60%的成年人之间的对话是关于某人不在场的八卦。因此,没有必要偏执的认为你的朋友趁你不在的时候疯狂的八卦你,这几乎是一个肯定的事实了。

2. 喜欢悲情电影

2_meitu_8

在日常生活中,悲伤、失意或一些无厘头的烦心事时有发生,如果在闲暇之余还要寻求更多伤感就显得有些可笑了。但人们还是会经常坐下来去看一些保证催人泪下的影视作品。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但看悲情电影会使人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更多的去关注电影的剧情。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看悲情电影会引人深省,感恩生活,知足常乐。银屏里上演的悲剧让人们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细数人生际遇。然而,研究人员又指出,这种反应并不适用于那些思想狭隘的观众,这些人在看到悲惨剧情时总想着:“切,反正我又不会那么倒霉”。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不关心他人,所以在看电影对他们来说也不会起到任何怡情作用。

同时,保罗·塞克博士(Paul Zak)研究发现,看电影或是听他人的故事会对人起到移情的作用,并会促使人体释放催产素(译注:脑下垂体后叶分泌的一种荷尔蒙)。他还提出催产素作为“道德分子”,可以提升人的信任感、慷慨度以及同情心。看完悲情电影释放荷尔蒙之后,人们会感觉与身边人的关系更近了,自身整体上更满足了——即使流了一些眼泪。这种感觉也会促使人们看更多的悲情电影。

1. 把沉默当做尴尬

1_meitu_9

大多数人都会急切地用各种话题来填补每一个沉默瞬间,不管这个话题有没有谈论的价值。和某人安静的坐在一起一言不发到底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长时间保持沉默会让人感到尴尬呢?

与我们的很多行为一样,这都是出于人类群体意识的本能反应。据心理学家Namkje Koudenburg研究发现,当交流模式和一般你来我往的情况不同时,我们就开始担心是不是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会思考是不是别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感兴趣,抑或是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被重视。与之相反,如果交谈顺利,我们就会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和美国文化中的沉默即尴尬一样。在日本,交流过程中出现长时间的停顿会被看成是一种尊重,尤其是在思考某些严肃问题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商人甚至会专门学习这种礼仪。所以在他们看来,日本同事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协议不满意,这也不会对交流产生任何影响。

芬兰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以及许多亚洲人,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长时间沉默的情况,但那并不意味着话题的结束。这些国家的人也普遍认为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非常活跃且一直占据着话语的主动权。

顺带一提的是,专家指出对于不喜欢交流过程中出现沉默的人来说,四秒的停顿就足以让谈话变得尴尬了。

翻译/  @煮饭

前十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