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迫害狂与战士的清醒

 心音 2015-05-24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尤其是作品所塑造的一位既是“迫害狂”患者,又是觉醒的民主战士的狂人形象,因其毫不畏惧的战斗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就是人学。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其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深度广度往往有很大关系。人物形象,不仅要有某种真实性,还应 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鲁迅所塑造的狂人形象,可以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狂人多疑、恐惧、混乱而反常的精神状态,给人深刻印象。同时,作者又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寓疯话以哲理,使得“狂人”那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思想行为,蕴含了民主的,反抗礼教压迫的斗争精神的火花,从而升华了“狂人”形象的社会意义,使读者听到了正义的呼声,受到深刻的启示。那么,“狂人”形象的两面性是如何体现并融合在一起的呢?

    首先,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迫害狂”患者,多疑,恐惧,怕遭迫害是他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然而需要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街上女人打骂儿子的声音,也使他“出了一惊”。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别人的迫害,医生给他看病,他觉得无非是借了看脉这一名目,踹一踹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还有“静静地养几天”的话语,在他的眼里是为养肥了,可以多吃;让他“赶紧吃吧”,指的是药,而他却以为是别人要吃掉自己了。所以,其精神是错乱的,也正因为此,思维的混乱和反常的联想,便成了他的第二个精神特征。他仅仅受潜意识控制,没有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无端想到一些互不相干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中的狂人。

     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呢?文学的功能,无非是寓教于乐。最深邃的思想,最不容置疑的真理,也需要以形象化的手法来体现。要想给读者以启示,使其精神上受到某种激励或惊醒,便离不开这生活的真实。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仅仅停留在疯人的描摹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启蒙,是文学大师们追求的目标。“狂人”的形象,理所当然地被寄予了更深的意义。只要细读作品,便不难觉察。

      狂人,是一个觉醒了的封建旧制度下的叛逆者。他说自己“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个超人,恰恰相反,他曾是旧传统就礼教维护者的一员。当他变为与旧世界决裂的众人眼中的狂人之后,他觉醒了,并成为义无反顾的本阶级的叛逆者。他以犀利的眼光,从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中,看到了字缝中的吃人二字。封建礼教是残酷的,更是虚伪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这位叛逆者却能揭去那虚伪的面纱,看出这伙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用貌似怪诞的思想,向读者揭示了黑暗社会的本质。同时,他又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他说”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善于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并深为之悔;他深刻地”觉察到,应该救救孩子,否则难见“真的人“。这些,都是其思想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

       狂人又是一名战士,一名与黑暗的世界势不两立的民主主义战士。他懂得“凡事须得研究研究才会明白“,他不相信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他敢于斗争,他在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簿子踹了一脚,以至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而对那些”想吃人又鬼鬼祟祟不敢直接下手的虚伪卑怯之徒“,他放声大笑,有的是义勇和正气。他也善于斗争,他并不盲目乐观,他深知“劝转吃人的人”的愿望,绝非轻而易举能实现的,所以下决心要从大哥做起,劝转吃人的人。即使大哥“满脸变了青色”,他仍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不能来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民主启蒙者的正义呼声,是对封建礼教和一切腐朽制度敲响的丧钟,也是民主战士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的深刻体现。 

     当然,作为,实际意义上的真狂人与一名具有忧患意识的反抗意识的救亡意识的民主战士,并非是不相干的两个形象,而是一个形象的两个侧面。由于患”迫害狂“,人物才有反常的思维、无端的恐惧、怪诞的思想行为,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狂人看似反常实则闪耀着民主思想火花的思想活动,使得这一形象得到升华,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而严格的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又使得两者充分统一,水乳交融。

    ”迫害狂“患者与清醒的战士形象的和谐统一,是狂人形象塑造成功的最大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