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Intel移动CPU发展历程及主要型号

 梦泽赤子 2015-05-24

简析Intel移动CPU发展历程及主要型号

2013-07-25 00:15  出处:pcgames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zhongyi (评论0条)

   导读:相较于台式机CPU的发展历程,移动CPU可谓相当年轻(诞生至今还不足25年),但是,它的成长步伐也是相当迅速的,这其中,Intel的一系列CPU产品的推动功不可没,而Intel也由此成为移动CPU领域的龙头老大,它的产品基本反映了移动CPU的发展轨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25年Intel移动CPU的发展简史。
关键词:Intel   移动CPU   Pentium   酷睿

  相较于台式机CPU的发展历程,移动CPU可谓相当年轻(诞生至今还不足25年),但是,它的成长步伐也是相当迅速的,这其中,Intel的一系列CPU产品的推动功不可没,而Intel也由此成为移动CPU领域的龙头老大,它的产品基本反映了移动CPU的发展轨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25年Intel移动CPU的发展简史。

 Intel移动CPU发展历程

  1985年世界第一部笔记本电脑面市时,采用的是Intel的台式机CPU 8086。由于笔记本电脑需要在“小麻雀”的身材里做到高性能、低能耗和低发热量,因此这款8086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专为笔记本制造的,更高性能的CPU来应对,Intel响应市场呼唤,移动CPU顺势而生。

  从1989年80386SL诞生至今,Intel的移动CPU按照一般观点大概经历了8个时代,下面,我们就顺着这条线索,来看看每一个时代里,Intel移动CPU的主要型号及其性能。

Intel移动CPU的第一个时代:386和486系列

Intel 80386SL

  上面这款是全球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移动CPU:Intel 80386SL。这款CPU有16MHz和20MHz两种主频,工作电压大概为3.3V。386系列CPU采用32位结构,采用与286相同的16位外部数据总线,24位地址总线,但进行了优化升级,使性能有了大的提升。386SL的芯片还集合了SMM工作模式,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在处理器不工作时,自动降低运行速度乃至进入休眠状态以实现节能。

  Intel随后趁势再推出了486系列,并把386的主频升级至25MHz。486不仅拥有更高的主频——最高75MHz,还配备了8KB的L1高速缓存,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而486DX2还具有双时钟与数字协处理器。

  以下为386和486 CPU的主要信息:

Intel 386和486 CPU的主要信息

 386486
工艺

1微米,High Speed CHMOS IV,技术27.5万个晶体管

118.5万个晶体管(1微米)和90万个晶体管(0.8微米)

封装

132-pin ceramic PGA

168-pin Pin Grid Array

位宽32 bit

32 bit

工作电压

3.3V

5V

工作频率

16MHz - 40MHz

50MHz - 100MHz

  有这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Intel 386系列CPU当之无愧地成为笔记本电脑专用处理器的“开拓者”和“领头羊”,而486系列则更加稳固了Intel在这领域的领先地位。



Intel移动CPU的第二个时代:Mobile Pentium MMX系列

Mobile Pentium 75

  1994年之后,Intel逐步推出了Mobile Pentium系列,分为75—150MHz几种主频的版本,并且都采用了SL技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另外,VRT技术使得Mobile Pentium系列CPU在内部可以以更低的2.9V电压运行。而配有Mobile Pentium 75 CPU(上图)的东芝T4900CT则标志着笔记本电脑与台式电脑正式分道扬镳。

  1997年,Intel推出的Mobile Pentium MMX系列由于采用MMC和TCP这两种全新的封装方式,使得笔记本主板设计更加简化和超薄化,成为当年笔记本电脑的热点。

  Mobile Pentium MMX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Intel Mobile Pentium MMX的主要特点

工艺

0.35微米,450万个晶体管

封装

MMC/TCP

位宽32 bit
工作电压

2.8V

工作频率

166MHz - 233MHz(部分版本可达300MHz)

二级缓存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

  Intel Mobile Pentium系列CPU的面市,特别是加入MMX指令后,使得笔记本电脑获得了高性能、低能耗和轻薄间的平衡。从此,移动CPU真正走上了独立于台式CPU的道路。


  

Intel移动CPU的第三个时代:Mobile Pentium II系列

Mobile Pentium II

  1998年,Intel研发推出了Mobile Pentium II和Mobile Celeron两款移动CPU,前者按主频分为233—400MHz六种型号,并配备128K、256K、512K三种二级缓存;后者则统一为128K二级缓存,也按主频分为六种。

  Mobile Pentium II在工艺上甚至超越了台式CPU,即其采用的是0.25微米工艺而台式CPU还停留在0.35微米上,这使它进一步降低了功耗和发热量,加上66MHz的外频和512K半速L2 Cache,这款处理器很快就成为当时的高端产品中的佼佼者。

Intel Mobile Pentium II的主要信息

工艺

0.25微米,750万个晶体管

封装

Single Edge Contact Cartridge

位宽32 bit
工作电压

2.8V

工作频率

233MHz - 450MHz

外频66MHz

  Mobile Pentium II的发布标志着Intel移动CPU进入了0.25微米的时代,这一度反超了台式CPU,很快它就成为高端市场的主流;而赛扬300A则主打低端,成就了另一方经典。



Intel移动CPU的第四个时代:Mobile Pentium 3系列

Pentium 3-M

  Pentium 3-M移动CPU更进一步地达到了0.18微米的工艺技术,256K全速二级缓存,并集成了2810万个晶体管,采用铝电导层和氟氧化硅隔离层相间的六层结、最低电压只有1.35V,性能更强、发热更少、能耗更低。

  Pentium 3-M同时还是首次逼近1GHz主频的移动CPU,另外,从Pentium 3-M 600MHz开始,SpeedStep技术的融入使得它们既可提供与台式机相近的性能、也能保证电池续航的最大化。

  下表则是2001年推出的代号为Tualatin的新Pentium 3-M处理器的主要规格:

新Pentium 3-M处理器:Tualatin的主要信息

工艺

 0.13 微米, 4400万个晶体管

封装

 FC-PGA2/ FC-BGA2

工作电压

1.5V

工作频率

700MHZ-1.33GHZ

二级缓存

512K全速二级缓存

主要技术

增强型SpeedStep节能技术,DeeperSleep休眠模式,

QuickStart及动态执行技术

  Mobile Pentium 3让笔记本电脑在性能发挥和电池续航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而台式版的Pentium 3则从AMD手中抢下微软Xbox的生意。此时Intel的风光可谓一时无两。



 

Intel移动CPU的第五个时代:Mobile Pentium 4系列

Pentium 4-M

  到了Pentium 4-M时,Intel移动CPU采用了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集成了512KB L2 Cache,并采用最新的NetBurst微架构设计和Mirco-PGA封装,频率可以达到3.2 GHz,默认电压1.3v,使用Socket 478接口,默认外频则有400MHz和533MHz两种。

  后续推出的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M则参考下表

Pentium 4-M(Prescott核心)的主要信息

工艺

90nm

封装

PPGA

工作电压

1.3V

工作频率

2.8GHz-3.5GHz

二级缓存

512K-1M二级缓存

其它

由于发热量过高等问题,最后完全放弃此结构

  Intel Pentium 4-M将移动处理器的概念已提升到一个新档次,它使移动CPU和台式CPU的频率更加接近,性能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Intel移动CPU的第六个时代:Centrino迅驰平台

Centrino迅驰平台

  2003年,Intel推出由代号Banias的Pentium-M移动处理器、855GM/PM芯片组、Intel Pro/Wireless 2100无线模块组成的迅驰平台——Centrino,该平台功能相当强大。

  此后,Intel对迅驰平台进行了两次升级,而二三代平台的主要特性如下所示

Intel DothanSonoma 平台的主要信息

 

  Dothan

  Sonoma

工艺

90nm

90nm

二级缓存

2MB

2MB

前端总线

 400MHz

533MHz

工作电压

1.276V-1.34V 

1.287V-1.4V

工作频率

1GHz-2.1GHz

1.6GHz-2.26GHz

  从Banias开始,Intel不再使用桌面处理器核心来研发移动处理器,而是凭借全新的架构、全新的指令执行技术争取以更低能耗获取更高性能。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能力、也普及了无线网络的应用。


  

Intel移动CPU的第七个时代:CORE 2系列

Intel Core 2

    2006年开始,Intel移动CPU进入了双核时代,其双核平台——NAPA,由Yonah核心的Intel 酷睿双核处理器、Intel 945芯片组、Intel Pro/Wireless 3945ABG无线网卡模块组成。Yonah双核处理器在一个处理器内设计了两个物理处理单元,同时采用65nm制程、667MHz前端总线、2MB二级缓存,另外还首次支持SSE3多媒体指令集加速和首次融入Intel Virtualization技术,后者可以让系统同时支持多个作业系统。

    这个时代拥有众多产品型号,而由于Yonah核心已经开始启动了“Core”,因此新CPU被命名为Core 2。下面就以年份为线索简要介绍下这时的部分产品

Intel CORE 2时代主要CPU型号

 

Napa Refresh

Santa RosaPenryn
工艺(nm)656545
主频(GHz)

1.6-2.33

1.06-2.81.2-2.53
前端总线(MHz)

533/667

533/667/800800/1066
二级缓存(MB)

2/4

1/2/41-12
其它

2006年发布,支持EM64T,宏操作融合和微操作融合技术

2007年发布,采用Merom+处理器,针脚定义更改为Socket-P2008年发布,增强的动态加速、Store Forwarding 及Intel虚拟化等技术,以及快速OS指令支持

    Intel NAPA平台的三大部件都大幅提升了性能,因此在数据运算多媒体应用方面的表现几乎堪称极致。



Intel移动CPU的第八个时代:CORE i系列

CORE i7

    Intel2009年发布了基于Clarkfield核心的3款CORE i7系列笔记本处理器,这三款处理器均为四核心、八线程,使用45nm工艺,集成最高达8M的三级缓存,搭配1333MHz的DDR3内存。CORE i系列具备超线程和睿频加速技术,可以智能调整使用的核心数目和运行频率,从而在功耗不变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表现。

    随后,32nm的双核酷睿i3、i5系列的诞生更是引来极大的关注。一时间,新酷睿成为主流市场的绝对主流。Intel在高端笔记本CPU市场的执牛耳地位令对手敬畏三分。

    i系列的处理器主要分为i3、i5、i7三大类,当时的主要规格如下:

CORE i3、i5、i7的主要规格

 

i3

 i5i7
工艺(nm)

32

32

45/32

主频(GHz)

1.2-2.4

1.06-2.53

1.06-2.66

睿频(GHz)

/

 1.86-3.06

2.13-3.33

三级缓存(MB)

3

3

4/6/8

内存频率(MHz)

800/1066

800/1066

800-1333

核心222/4

    第二代32nm工艺、Sandy Bridge架构的i系列CPU紧接着上市,而如今Intel 22nm工艺的Ivy Bridge架构也风雨欲来!这些就不在这里做过多的说明,因为我们都正在亲身经历着,都能感受到这些移动CPU带给我们的冲击。

Intel Atom

    最后,也顺带提一下Atom处理器,它是Intel历史上体积最小和功耗最低的处理器,主要针对更为小巧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虽然Atom处理器的综合能力并不弱,一些方面还拥有Intel的优良血统,但是,其面对德仪和高通的竞争,特别是现在的高通,却一直不温不火。对此,我们只能期待Intel能有更加给力的表现。

 

    总结:Intel移动CPU在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精彩的表现,它们使得笔记本能够拥有更加接近台式机的性能,同时还具备更低的功耗。当然,目前处于移动CPU市场领导地位的Intel也不是一帆风顺,其面临着AMD等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如今的智能移动终端的CPU上,Intel的表现差强人意,这些都需要它不断改进其处理器,以迎合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期待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