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

 许愿真 2015-05-24
太阳高度角等计算问题用初中数学就够了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一直被认为一个难度过大的问题,连最初的旧版本教材(32K本)都是用楷体字标出的选讲内容。虽然,多年高考以及每一年的模拟试题中,这类题目多得不胜枚举,但,一顶地球运动问题很难的“帽子”却仿佛永远戴在了它的头上。
  而我却始终不相信这一点。
  今年,终于有机会在一个全高一年级基础最差的两个班之一,进行了试验。
  结果可能很是出人意料。
  只要把纬度的概念(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讲清楚,并帮助学生将地平面在侧视图中标出来,基础很一般的学生也能很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前提是:反复强调,这是一个纯初中平面几何问题。
  说明:图示为夏至日情况,A点在南纬30度,B点在北纬50度。侧视图由老师完成,辅助线是学生自己加的。
  下面是我在课堂上用手机拍下的两名学生当场完成的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5分钟。两同学采用了两种不同辅助线用法,这比我之前讲得口吐白沫效果要好得多。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   听说我要把同学们的作业拍下来,传到网上,这一群平时几乎不怎么听课的学生欢呼了,并强烈要求把完成作业的同学的名字标上,并注名班级。感谢柯、陈两位同学(由于前面讲到是基础很差的一个班,我还是隐去其名字的好)!!呵呵,可爱的孩子!他们太需要成功体验了。           
  地理的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是否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太专门依靠地理方法了?如果换个角度,在地理课中上上数学(上上物理、上上化学、上上生物、上上语文),也许地理问题,真的没有我们“弄的”那么难??
 
上新课同时上复习课:
  在P18,“昼夜长短变化与下午太阳高度”一小节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依据示意图(如下图)概括出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    我把这一要求,看着是依据示意图描述地理事物类问题。
  于是,我想起在P11的活动中有这么一个问题:(1)(据图描述)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   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已经组织学生进行了看图描述变化过程的活动。
  综合学生现场得出的答案,整理了以下三条:
  1、(从总体上讲)黑子数目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2、(具体变化情况)从1986年到1989年黑子数目持续增加,自1991年到1996年黑子数持续减少,之后又持续增加。
  3、(特殊情况有)1986年和1996年黑子数处于低谷值,1989至1991年黑子数处于高锋期。
  描述类问题,其实就一个简单科技说明文写作问题。
  描述(说明)的一般步骤:
      1、总体说明;
      2、具体变化情况说明;
      3、特殊情况说明。
  于是,这两个问题,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进行图形讲解与绘图示范与学生绘图演练之后,让学生据图回答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学生的回答的结果让我十分满意,下面是学生的答案(基本没有整理):
  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为:
  1、从整体上讲,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2、具体变化情况是,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长;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短。(学生没有采用纬度越高,昼越长的句式,是因为,P11活动中,黑子数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而这里,昼夜长短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学生的答案明显受到前面的答案的影响。句式非常相似。不过这种影响并不坏,因为把把事情说清楚了。)
  3、一些特殊情况有,赤道昼夜等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学生的表述是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接着,通过对“今天”与“明天”昼夜长短的比较分析,我们对第一答案要点进行修订: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
  与教材的表述相比,堪称完美。
地理有效课堂之地球运动教学那么难吗?(北京延庆县:“夏都”名不虚传 <wbr>)   但,这还不重要,关键是,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成功地合并成了一个问题。后面的学习,还对前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和提高作用。
  此外:
  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学生依照同样的句式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夏至日从南极圈向北到北回归线,由0度增大到90度;继续向北,到北极点,由90度降到23度26分。学生能这样讲,说明他们读图时“真看”“真想了”。这样的表述,也更符合学生真实的认知特点,更真实。
  “真看”“真想”得来的“真实答案”的价值远远超过,“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个教材提供的“完美答案”。

                                                 资料来源:K12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程良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