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txtz ? SilverFast Ai1

 starsail 2015-05-24

关于SilverFast的一些事情。当然,都是负片的事。

不料
03年买Epson3200时,就带了SilverfastSE,没当回事。不料,多年后还要重新折腾扫描软件,要学用Silverfast。

Ai vs SE
对我来说,两者最重要的区别,SE的NegaFix缺一个Tutor按钮sftutor,无法进一步调出深入的调节面板。

我用的SE是6.2.0r6版,Ai是6.4.1r4b。

NegaFix
这个面板的唯一功能,就是指定胶片,就是让Silverfast进入与特定胶片相对应的基本状态,也就是让色彩倾向、亮度、对比度、动态范围等等进入某个特定状态;而主面板上按钮调出的面板,如Level、Curve等,都在这个特定基础上工作。

看看:

1. 把主面板上的Level、Curve等打开,全部Reset一遍。然后用NegaFix选择不同的胶片,这时,预览图像会随着不同的选择而改变。另外,做出一种胶片改变后,到Level或Curve面板去看看,不会有丝毫改变(不管先前是不是做了Reset,只是做了Reset更便于观察)。

2. 同一张底片,以两个不同的胶片选择各扫一次;用Level或Curve调节时,两次用于观察的黑点、白点、中性灰点相同;但扫出来的片子,至少色彩上就是不一样的了。

NegaFix用来设立一个语镜,在不同的语镜里,同一种口气的同一句话,它的意思,它对整段谈话的影响是不同的。

刚开始
把Silverfast的工作逻辑,上面这个很容易叙述和理解的思路写出来,是因为我却是折腾了好几夜才想明白的。

总之是在刚出发时自以为是。看到Level、Curve工具,在不同的面板出现,还以为不过是为了方便而已,凭Photoshop的训练,调出一张片子自己想要的色彩是没有问题的。结果发现,不仅要调出和Epson自带软件的结果相似是不可能,甚至要扫出一个白点黑点合乎理想的图像,常常也是不可能的。为了高亮部分不过暴,我觉得Lever的面板似乎应该再向右扩展三分之一。

自己的胶片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概念:没人真正知道记录在负片上一个图像的真正样子?

对我来说,我记录在负片上的图像,就是通过Epson软件扫描并经Photoshop调校后的图像。这是一种相机特性-胶片特性-扫描仪特性-扫描软件特性-我想要的图像样子-我能调来的图像的综合产物。还算幸运的时,我对目前的结果图像总体很满意。

我一直以为,如果冥冥中存在着一个负片记录的真正图像,那我现在得到的结果图像——既然正确地调校了白点黑点中性灰——应该离那个真正图像不太远吧。

但Silverfast告诉我,远着呢。Silverfast,在上述的综合过程中加入了一个重要因素:(软件认为的)胶片特性。只要正确地调用了我所用胶片的特征文件,就不可能得到我惯常想要的图像。

我们看不到上帝,我们能看到牧师和圣经。我们对自己所作所为满意,却发现牧师和圣经不同意。作为选择之一,我们就不去见牧师,不再读圣经。而且既然这其实不是个宗教问题,我们也可以说,不再去想上帝。(写到这份上,很Blog了)

Epson的软件没有胶片选择,扫描前我做的唯一调节,就是把黑点白点的小三角向两边拉开,就是尽可能扩展动态范围。

但在Silverfast里,我没法绕过设定胶片特性的作用。把胶片品牌、胶片种类都设成Other,ISO那里选一个无名无姓的(Linear或Standed),然后企图只用主面板上的Level或Curve来调节出想要的图像,不可能。最终会觉得想把Level里的小三角拖到面板外面去。

现在我只能制造一种自己的胶片。我找了一格我的普通图像的底片,从Linear出发开始调曲线。调到感觉离最终想要的样子不太远,同时曲线又不太怪异的时候,把结果保存起来。接下来一段时间,要用这个我的胶片特性为基础,调节一些其他的底片,看看在向我想要的图像的调节时候,会不会碰上不可能,或者白点黑点以及观察点的中性灰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图像的色彩会不会出现整体的或局部的异样。

————————————

以上这些写完,实践中并没有得到什么理想结果 。然后又转去弄了几天VueScan。也不理想。有点想放弃这次折腾回EpsonScan了。不知怎么最后一次百无聊赖的尝试中,似乎成了。没几天后就在天天坛上发了帖子聊这个。

下面是整理改写的贴文。

大惊小怪
终于把Silverfast用得熟练起来了。实在是比EPSON Scan爽啊。

有两个原因使我用了Silverfast大惊小怪。一是,我用了三年EpsonScan,从来没有碰过别的软件。二是,刚用上手Silverfast时,自己的习惯操作思路+坚持想要的结果,使我觉得SF几乎无法工作。折腾了一个星期,转向Vuescan两天,偶尔回到SF,行了。如果是一向用得很顺利的,也不会大惊小怪了。

我觉得值得转到Silverfast。一是中暗部细节比较多,比较明确。二是可以在Photoshop之前就调整到八九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Photoshop里做大动作;就我需要的一些操作来说,SF的方便和直观不比PS差。还有,SF的锐化效果很好。

用EpsonScan 的时候,我是所有的调整、优化功能都关闭的,只是把黑点和白点的三角尽可能拉开。(周密似乎也倾向让扫描软件少做事情)一切到Photoshop里再说。我一直这么做,但这样的思路对不对,一直有疑惑。现在用了SF,仅就锐化来说,扫描时不锐化,不少细节,到PS里并不总是能重拾回来的(我的PS操作都是全局性的,从来不做局部)。色彩、亮度,会不会也是同样的道理?

锐化
我现在整卷的扫,645片幅,100%尺寸,600ppi,锐化设为Less Auto Sharpen(-)。扫高分辨率时,锐化程度可能还得提高。

sharpen1sharpen2
左图:SilverFast, Less Auto Sharpen;右图:EPSON Scan,sharpen: medium。

sharpen4sharpen3
左图:SF扫的,在PS里做USM,200, 0, 2, 0, 两次;右图:Epson扫的,在PS里做USM,200, 0, 2, 0, 四次。

以上三张图,路面就不用说了,观察一下后景的卷帘门和玻璃墙,尤其看一看,经过Photoshop锐化后的玻璃墙——这就是我担心的,“有些细节不是PS能拾回来的”。另外再细看一下Epson的,就算路面在USM处理后改善了,那些人,他们被强化出来的锐化点,在我看来是不自然的。再提醒一下,就算那些人物的锐是我们想要的,但这个帐得和路面的情况一起算啊。眼睛且避开那个烟头,仔细比比路面。

这是photo-i上SilverFast和另一个扫描软件ScanGear的锐化对比

偶然
我用的胶卷SF倒是有,但是,无论我选哪种胶卷(其实是把所有的胶卷都试了TWO遍),似乎都不可能调整出我用Epsonscan扫的样子。我不是要一模一样,我要的是那个总方向。当我重新回去再试时,其实用的是Standed,并且是针对一张阴天的片子调Negfix的曲线,然后保存这套曲线(就说,死马当活马自己生产了一种胶片),然后花一整天用这套曲线对付各种情景,阴天的,阳光的。目前为止,我造的胶卷很不错。我再也不去向往看到真的 FujiNPH是什么样子了。

如果这是一种成功的话,我想它是偶然的运气。

忘了你是什么胶片吧。把所有的胶片设置都试试,非常可能找到一种你喜欢的倾向。

(对我来说,忘记胶片很容易。我其实一直很数码。我从来不知道胶片和胶片之间真有什么区别,正片总共拍过四卷,负片,只知道彩色和黑白有区别,速度高和速度低有区别)

再唠叨NegaFix
有人问:是不是说曲线的基调订好之后对不同光线的照片还要再细调曲线?(他说的曲线的基调,指的是NegaFix里的胶片曲线)。

我看SF的设计逻辑应该是这样:NegFix的曲线,是对胶片特性的基本描述,不应该轻易动(你一动,它就让你存,意思就是新的曲线应该对应另一种胶卷了),这是“底层”的东西。但它也让你适当地干预底层,比如曝光滑杆和Expansion标签/面板。之所以让你适当干预,我想是考虑到,即使用同一种胶卷,胶卷的物理变异、拍摄对象以及摄影师的曝光爱好和目标爱好等等,也会引起很大差异。

这些大特性调整,丝毫不会触发主面板里Level和Curve等的设置。正常情况或者说理想状态,或者说你的胶片、你的拍摄、你的最终要求都在正常范围,按我说就是符合SF的逻辑,那么,所有的细调,应该用主面板里的Level、Curve等等来做。

当然,从操作上来说,每扫一张,都从NegFix的曲线做起,是完全允许的。(烦不烦呢?)

(我悲惨地知道了,我负片上记录的,肯定绝对不是我最终给你们看的——Silverfast说的)

现在的流程
交代一下我现在用SF的操作流程。

1,Reset主面板。
2,预扫。
3,框选胶片,放大预览图,必要的话,旋转(省得扫完转)。
4,到NegaFix,选择胶片,然后按Auto。
5,在Expansion下面的色谱图(?)里,把小方点都拖到灰色区域里(尽可能拖到底)。
6,向下拖色谱图右面的滑杆,使亮部的动态范围扩大。
7,看看小方点是不是跑到色彩区域去了,是的话,重做5和6。
8,点开主面板的Curve,调节高中底各段的亮度。
9,看看有没有上次扫描留下的采样信息板在,在的话,关掉。
10,在预览图像上标记黑点、白点、中性灰点。新的采样信息板自然会打开。
11,点开主面板的Level,RGB三个通道分别调,使黑白灰三者自身的RGB值相等。
12,在Level面板里,也许还得进一步调整整体亮度,或者再回到主面板的Curve去调。
13,扫。
14,Photoshop里调整)

对于不喜欢看数据或者不在意中性灰概念的,7、9、10、11可能没啥意思。

再教育
下面是最近想到的道理,也是Silverfast给我的教育。

可不可能存在一种独特的我zeyez的照片(当然仅就色彩而言)?理论上说,是不可能的。
我的色彩调校,完全是按照公开的、主流(之一)的、简单明确如发贴般ABCD的流程进行的。执行中,没有任何个人偏好和艺术创作念头。就是比基尼啦,黑点白点灰点,三点自身的RGB值一样。这个中性灰观念和操作,Photoshop的帮助里有,Silverfast的帮助和教程里有,大艺有详细的理论、实践和叫骂,无忌上有编外人员有大量示例和嘲骂。

上面说理论上不可能,下面想说“实践中是可能的”。但想想,几乎都是物理因素造成的差异,所以懒得举例了。但是,有一点值得说,这一点经由SF而变得很明显。简言之,不同的胶片选择,严格进行比基尼调校后,结果还是不一样。而所谓胶片选择,其实就是选择(你也可以制造)一套基础曲线,basing which 一张严格遵循中性灰理论的照片仍然具有自己的色彩特点。

所以,Silverfast的NegaFx似乎更具有美学意义,而不仅是物理意义。

(跑题都跑到哪儿了?)

重要补充:没有几个认真拍照片的人会真的只相信中性灰的,所以我机械地中性灰一下,就成特色了,像马路上拾到一个Quarter。

其他
我三年来基本上也是扫1200ppi,到PS里缩成700长边。也没细琢磨过。近来懒了,扫800ppi;这两天更懒,扫600ppi了(目标都是缩成700长边)。以前的感觉似乎是,扫大+缩+锐化,700的图才效果好些——至于扫多大来缩,大概有个因子在吧,但我怎么可能琢磨得出来啊——这两天看SF的效果,会不会直接扫700长边也可以了呢?那就更轻松了。没试过。

关于锐化,另有一个思路。Photokit,由几个软件构成的品牌。其中Sharpener的标准流程是这样的:打开一张原始图,什么都别动,先做输入锐化(选项有正负片,高速片慢速片,135或 120或大幅,数码的各种CCD尺寸),然后做所有的PS调整(包括缩),最后做输出锐化(选项有各种输出用途)。

有人说起该不该用Photoshop的Auto Color。我想,只要最后的检验标准比较固定(或纯眼睛感觉,或数据检测),Auto不Auto,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想把检验标准和操作过程捆绑起来,比如,打算把“Auto完了就接受结果”作为一个基本流程,那么,选择什么来操作还真得掂量掂量。

咳,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啦。

引用

负片的扫描要点,需在滤镜下拉菜单下选择GANE?(去除噪点),参数选择Low GANE。

设定黑白场工具;点中工具按钮的右下方是设定黑场;点中工具按钮的中部是设定中灰平衡。(如上图所示)

白场的CMY数值不应该都为0,大都数的图象的白场数值可定为C5、M3、Y3,可以理解为:白场的青色大于品红和黄2—3%。因为印刷时往往不能表现2%网点,因此忽略了2%的网点,而从3开始。

黑场的CMY数值中由于三色混合得到偏暖的深黑色而加入了黑色K以求达到视觉上的纯黑,因此该数值为C95、M90、Y89、K80,黑场的青色大于品红和黄8—10%。为了使图象的暗部具有相当细腻的层次和色彩饱和度,当CMY的总量都超过90%时,都会用黑色来代替。

中间灰平衡往往是图象主体要表现的部分,数值:C50、M36、Y36,我们只要记住:在中间调部分青色比品红和黄色大1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