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发病机制,合理应用抗VEGF药物,发挥其最大功效_眼科视界

 沙河孤雁 2015-05-24
理解发病机制,合理应用抗VEGF药物,发挥其最大功效
北眼科 戴虹
九十年代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中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随后VEGF相关研究在各种领域中深入展开,并引出了抗VEFG治疗的策略。2004年抗VEGF药(Avastin)被美国FDA批准为直肠癌一线治疗,同年抗VEGF药(Macugen)获批准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开创了抗VEGF药治疗眼部疾病的时代,由于Macugen治疗AMD的疗效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光动力疗法(PDT)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并未受到广泛重视。2006年瑞士诺华公司和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共同推出了另一抗VEGF药-Lucentis,因其显著的效疗使抗VEGF药声名鹤起,当年“科学”杂志称Lucentis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新生血管性AMD患者得到视力提高的治疗方法”,将其评为年度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此后抗VEGF药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和推崇,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应用范围从黄斑部CNV病变扩展到多种眼病治疗。抗VEGF药的应用让过去使我们感到非常棘手或束手无策的部份眼病得到缓解或控制,甚至成为其某一阶段唯一的治疗方法,但从疾病的发病机理来看,VEGF变化只是病程中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一环节,抗VEGF治疗从本质上来说仍是治标未治本,并目前的抗VEGF药不论从疗效或药理作用来看都有其自身局限性,需多次注射并治疗操作过程和药物本身也存在潜在风险,规范并合理应用抗VEGF药,发挥其有效的治疗作用,减少或避免其带来的风险,是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重点。
抗VEGF药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以及减轻血管渗漏引起的渗出、水肿和炎性反应。由于各类疾病发病机理不同,VEGF在病理改变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决定了抗VEGF药在不同病变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和角色也是不同的。
包括AMD在内的黄斑部CNV病变的发生虽涉及多因素、多因子共同作用,但目前认为VEGF是最主要的作用因子,起轴心作用,抗VEGF不仅能对CNV病灶的发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还可减轻CNV引起的水肿、渗出和出血,是目前黄斑部CNV病变(AMD、病理性近视、特发性、继发性病变等)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抗VEG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