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兰亭修禊”到“曲水流觞”

 百了无恨 2015-05-25


清 《十二月令图》之《上已修禊图》(图1)


- 上巳修禊 -


修禊,亦称 “祓禊”,此俗周时已有。上古之人,定此节为三月上旬的巳日,至魏晋时始固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故亦称之为“三月三”或“上巳节”。每年逢此佳节,朝官休假,百姓偃作,官民游宴郊外、临水沐浴,以示除晦辟邪,万象更新。


随着事俗流变,“修禊日”祭祀般的仪式感逐渐淡化,进而塑显出世俗生活的日常美学。到唐代,除了曲水流觞、踏青赏玩之外,修禊之日各类会宴靡繁成风,史载有樱桃宴、诗酒宴、赏花宴……名目斑斓,相与为乐。


籍由此习,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王公大臣竞奢显贵、平民百姓游乐庆玩,几乎可称之为狂欢之日。而修禊之俗直至清代仍有沿习,在清代《十二月令图轴》之《上已修禊图》(图1)中尚绘有文人列坐水畔、咏诗觞饮的场景。

历史上除了晋永和年间的“兰亭修禊”,著名的修禊活动还有唐代天宝年间的“曲江修禊”,杜甫《丽人行》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此诗描写的是杨国忠兄妹“曲江修禊”的情景,皇贵之宴,铺陈奢靡,自非常人能及。锦衣玉食、美酒佳肴,留人侧目,也留下对此次“修禊之宴”的各类褒贬之辞。


- 兰亭雅集 -



(传)宋 李公麟(款) 兰亭修禊图(图2)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图3)


而至于兰亭修禊,历代文人总是百般咏怀寄意、诗文书画摹写追思。宋代的李公麟(图2),明代的文徵明(图3)、唐伯虎、钱贡、沈时、许光祚,清代的樊沂,乃至近代的傅抱石等,均有《兰亭修禊图》传世。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人临本)(图4)


更不必说“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后世名家版本加上给类佚名摹本几不可计其数目。而关于《兰亭序》真迹的流传故事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唐太宗御史萧翼从僧辩才手中骗取兰亭真迹、进献给唐太宗的传说,恰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萧翼赚兰亭图》(图4)所描绘的这个故事。



唐 冯承素摹本



唐 褚遂良摹本



唐 虞世南摹本



定武兰亭序 元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书法史和名物考证的角度来看,兰亭修禊留给后世的念想还有传说中的“鼠须笔”、“蚕茧纸”以及“觞杯”(图5)。



战国 对凤纹耳杯(图5)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文献中记载的“鼠须笔”始于汉代,书法家张芝、钟繇皆有用之。然而,因无具名实物传世,关于“鼠须笔”的材质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辞源》中“鼠须笔”条目为:“一、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二、以松鼠之胡须制作的笔。”


另有学者认为“鼠须笔”实为“黄鼠狼尾毛”,而宋明年间,文献中称呼今日之“狼毫笔”亦为“鼠须笔”。


种种解读考证难见分晓,不可不感叹中国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狂热追崇、对书写材料工具的精微考究,也许是因为“兰亭修禊”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似乎凭以一毫纸墨,尽得千古风流。


- 曲水流觞 -



明 仇英 《曲水流觞图》(图6)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句,此中之“觞”即为“曲水流觞”(图6)之“觞杯”,又名为“羽觞”,考古界亦称之为耳杯(图7)。



西汉 彩绘漆鸟纹耳杯(图7)


其形杯芯为椭圆、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制作材料除了用于“曲水流觞”的木胎髹漆、还有青铜、陶瓷、玉、金银等等。“羽觞”作为酒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湖南长沙杨家湾、荆州江陵等地均有出土实物。


《论语》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乃春秋之时孔子与众弟子的修禊之咏,清雅潇洒、神情高远、天真自然,高古风采引无数风流人物为之倾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