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想法里,童年成长应该是美丽灿烂的花季,弥漫着五彩的梦幻与一串串奇妙的思索。但是,对于有些正处成长中的孩子心里面却此言差矣,他们被寄予厚望的人才之路,这段成长经历有可能把一个纯真无邪的人带进另一个狭隘的世界。 父亲忙碌生意洽谈,儿子像坐监狱 父亲经常在外面工作,寒假到来希望把儿子带在自己身边,工作边照顾儿子的生活与学习,两不误。于是把儿子的衣服、作业、画具以及整套爵士鼓都打包收拾到父亲生活的地方。一开始,儿子很享受没有妈妈管教的地方,父亲一出去,就溜到咋们办公室偷偷玩起网络小游戏来。 适应了几天,有一次吃饭父亲就开始明文规定儿子的日常生活,只见儿子拉长了脸,尽管小言反驳,也难胜父亲严苛的安排。除了这次后,平时生活中以及饭桌上,同事们都见证着这位父亲多次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心中塑造的形象来做每一件事。 小孩被安排的画画时间,父亲刚好外出办事。我经过他们的房间窗台,看到他一个人乖巧地趴在床边上画画,他注意到我了便邀请我进房。随后他把几张已经完成的作品铺在我面前,问我需要买画吗。我仔细打量了一下,每张画左上面的一角都标上有价格,二元、五毛、六分... ... 卖画煅炼商业技能 “为什么这些都卖六分那么便宜?”我忍不住问。 “因为这张画得很丑,我不想画了,结果就随便的乱涂了一团。”显然,他委屈的回答,告诉我他并不享受父亲给他时间特别的安排,所以对他以往所喜爱的画画并不认真对待。 “那这幅呢,它怎么就值二元那么贵了?” “我觉得它画得很好,在海里面,大鱼爸爸走在前面,那些小鱼在后面很快乐的游玩!”他的回答不难看出一个孩子的心境清澈地表达自己如此渴望自由,渴望快乐成长。 “你为什么要卖画呢,你又不是没有饭吃。” “因为爸爸告诉我,要认真画画,长大了画画能够卖钱养活自己。” 这刻,我对这场买卖的由来恍然大悟。孩子的爱好被他的父亲洗脑了,刻意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而他却渴望自己像一只鱼儿,在广阔的海洋到处游玩,快乐学习。然后从他口里得知他渴望长大,这样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不用再对父母那样言听计从了。老师父母的寄望和对自己的要求,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以从他们手中的线里挣脱是这个幼稚的小脑袋瓜里唯一的想法——他讨厌被束缚,向往快乐自由自在的成长。同时我也惊讶,他有明确的判断思维,对自己作品的售价与对他的心境做出评价是成正比的,他知道快乐是值钱的,不快乐是不值钱。 你自己都不是人才为何让我成为人才 后来的一场饭局里面,他们父子俩依然成为聊天的主角。一同事看不过去这位父亲对孩子的约束,便打断他们的对话,并良言想劝他改一下教育方式。 “我要把我的儿子培养成为人材!”那位父亲语重心长的说。 “你都没有成为人材,为什么要求我成为人材!”父亲的话音刚落,儿子来了个强有力的回应,令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这对正在对视的父子。父亲有那么的几秒钟没有说出话,眼神中透露出那堆种在儿子身上的寄望被击退得老远老远,远到那个眼神即便专注也看不到它消失得影迹。这曾是我最期待的局面,对他父母的苛刻控诉与反驳,孩子用最无力的语言做出最有力的攻击,毫不费劲地把一头大象给扳倒。看着父亲哑口无言的表情,画面进入了僵局。 每个人的成长只有一次,从小到大一直把寄望托付在子女身上,希望按照自己的计划把心中构筑的目标所实现,成为栋梁。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后来跟这位父亲对话,他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失望,很欣慰孩子表达的想法。并站在父亲的角度坦然,儿子以及我们对父母的误解。 父母对孩子的寄望其实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真正满足所有父母愿望的龙与凤只能屈指可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材”这块木并不易树,他们的寄望只是能从小一点一滴地培养子女的做事方式和行为习惯,正确树立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作为家长的教育责任是重大课题,陪伴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而最终能否成为可雕的朽木就要靠自身努力。 其实不难看出这位父亲的寄望,他让儿子卖画是希望孩子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去获取价值,而在这个前提下,必先努力锻造自己。他并不是想着孩子以后孩子能够成为第二个梵高,给他们家带来多大的财富收入。我突然豁达了很多,感谢父母给我的安排,让我从一棵朽木成为可贵而有价值的人材。这是一位父亲的寄望,对孩子成为人材的理解,也就是所有父母最忠诚的心愿,请别用我们的狭隘去误解他们的厚爱。 总结:无论是孩子还是父亲,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内心深处追求的梦与对生活、人生的想向往。作为父亲当然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过平凡、平庸,总喜欢拿自己的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下一代完成,作为往往忽略一个作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及空间,因为权利和空间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少年、成年,这些都成为过往一段美好回忆。父亲有父亲为人父的考虑与安排,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合理的安排,同时又能和谐解决相处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即符合科学,又能提升父子之间的情感,对于文章提供到的父亲应该多看看一下《爸爸去哪儿》多与孩子接触,多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 |
|
来自: 昵称22666003 > 《家庭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