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之地下空间揭密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5-05-25

“《山海经》......盖古之巫书”,鲁迅先生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时代起,就对《山海经》爱不释手,在成年以后,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考古界的一系列新发现,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科学探索的不断进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曾经被视为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
在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是神权统治时代,许多贵族甚至直接号称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他们的王权据说也来自神授。在这样的一些贵族手里,掌握着一些关于神族文化的神秘典籍,并在贵族圈子内秘密传授和参研发展,奴隶和平民是无从知晓的。在周朝时,原来商朝的贵族沦为奴隶,许多珍贵典籍从此流落民间。按理在商灭夏时,也应该出现珍贵典籍流落民间的事件,但由于当时古汉字尚未成熟,这些神秘文化估计只能以图画和口传的形式流落民间。之后商贵族重新挖掘民间隐秘,收集整理和发展这些神秘文化知识,并借助已经成熟的古汉字编撰成典籍收藏于图书馆。当部分商朝贵族当初还得势时,他们尽职尽则、小心翼翼的珍藏这些神秘典籍,不使世人知晓。但是如今却遭到上天神灵的抛弃,沦为悲惨的奴隶,因此这些沦为奴隶的前朝贵族开始散播这些神秘典籍。也就是在周朝时期,神秘典籍失去控制,开始转移和流散到各诸侯国和民间。这些神秘典籍中就包括《周易》、《尚书》和《山海经》。自秦始皇推翻神权奴隶社会(神族和号称神族后裔的人是奴隶主,其他人都是平民或奴隶),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按正统观点)后,虽经焚书坑儒,但是《周易》被当作一部卜噬之书无关政权,而得以在民间保留。《尚书》因涉及政体,所以经焚书坑儒后,变得残缺不全。汉灭秦后,汉朝宗室刘向和刘秀搜罗秦朝典籍,编校了《山海经》,供汉文帝阅读。所有这些神秘典籍都无一例外的不注明作者和成书时代,原因很简单,那些商朝贵族沦为奴隶后,出于嫉恨上天神灵,于是违背祖训神约,秘密散播这些典籍,但又怕遭到天谴,所以没有署名和记载成书年代。他们肯定认为,如此一来,即使神灵想要责罚,也找不到责罚对象了。
易出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孔子晚年慨叹命运不济,无奈之下,开始喜欢易经,读《易》韦编三绝,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奇绝之书。现在版本的《周易》是经过孔子编校并增加了“十翼”后流传下来的。《周易》不同于一般卜筮之书的地方,就在于其充满哲理的爻辞。而爻辞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周易》的爻辞包罗万象,涉及很多占卜实践,所以这些爻辞必然是从长期的占卜记载中搜集整理而得。所以《周易》的成书年代应该在商周之际。
《尚书》中包括《尧典》《禹贡》等,讲述尧舜禹的政绩,成书年代众说不一。有学者根据《尚书》中十二州、九州之说,而认定《尚书》是周秦之际所作。还有学者根据《尧典》中对星象的记载,而认定《尧典》写成于西周初年。还有学者认为,尧舜禹是神话人物,没有考古证据,从而认定《尚书》中的很多历史内容是战国和秦汉人精心编造的,认为在禹以前的历史都是假造的。我个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事件不是我们地表所发生的故事,《尚书》中的尧舜禹等人物也不是我们地表的人类。《尚书》是对一个存在于地球之上,但却不在地表的一个神族世界的真实记录。就象日本也有九州一样,从秦汉开始,帝王们陆续按照《尚书》等古籍的地理描述而划分命名天下的地区。因此不能按照史书上什么时候出现了九州,就认定《尚书》是什么时候成书的。现在地表的尧舜禹的墓葬和遗迹,都是后人根据神族历史追加演绎出来的,里面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考古文物出土。孔子在编校讲述古史时,将《尚书》之前的部分舍弃了,原因据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求实谨慎博学的,他认为尧舜禹还是人类,而之前的炎黄神族按照古籍记载,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半人半兽。孔子放眼天下,哪里有什么半人半兽以及神魔鬼怪,所以干脆放弃对神怪历史的讲述。《尚书》中多次提到“四海”,后世学者认为是一种比喻或杜撰,因为在中国的西部没有海。我个人认为,在未知的神族世界中,不仅《尚书》中所说的西海存在,象炎黄二帝这样的半人半兽也是同样真实存在的。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就更加扑朔迷离,但至少是在《尚书》之前。《山海经》中有白民和黑人,似乎还有对美洲大陆的描写,所有这些,都使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在《山海经》时代,中国人曾经勘察过整个地球。但是令学者们疑虑的是,在《山海经》中最著名的昆仑圣地,却在中国西部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应位置。西方学者在命名中国西部的群山时,迫于昆仑山传说的赫赫威名,不得不把一列无名的山脉命名为昆仑山脉。按照《山海经》的描写,昆仑山是一个下狭上广的浑似悬空的巨大空中平台,这样的奇怪地理构造在地表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经过多年的研读,以及不断从各种破译《山海经》的书籍获得启发,我终于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山海经》是对一个我们人类并不知晓的但是确实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一个未知世界的追忆性描述。当这个未知世界的人来到地表后,就把以前的历史和地理命名规律都带给地表的人类。
《山海经》中的确有一些奇怪的动物已经被我们发现了,比如“玄龟”,这是一只鹰头龟身的奇怪动物。但是《山海经》中更多的怪物在地表都不曾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过。在《山海经》中,有一些灾祥应验的奇特记载,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有些隐居的稀有动物以及一些与世隔绝的人类平时躲藏在深处,当环境气候骤变、地震洪水突发、冷热气流激荡时,它们就会逃出来。遇此奇异现象,古人就会直观的做出一些描述,比如:见则其邑大旱;是能动天地之气;出入必飘风暴雨;见则其邑有雹。古人能把奇异动物与奇异人种的出现与自然界的灾变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些事件曾经是经常发生的,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遗憾的是,古人没能进一步并阐明这些事件的先后因果关系,只是直观描述,就往往给后人一种误解,认为是某某动物或某某奇人的出现给自然界带来了相应的灾难。若纠正古人的描述不清,并以古语科学的阐述之,则为:有奇人,亦有奇兽,皆穴居。其穴或处深山之岩洞,或处地下之深处,自给自生,与世隔绝。遇有地震、洪水及寒热骤变,其穴因处地气升降之孔道,故先于地表而受之,则避而离其穴,灾过则复返其穴。世人以为奇,记之以应灾祥。可见,是先有自然灾变,然后才有逃跑出来的奇人奇兽的出现。对于古代文明的兴亡,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先是某一个大陆板块出现整体地震或者说是整体下沉,然后势必是席卷全球的大洪水。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变足以让隐居在地球深处的未知文明出逃到地球表面上来,洪水退去后不久,地球表面一度灿烂的古代文明便逐渐消失了。可以确信,未知文明人种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返回到那个未知世界了。留给我们地表人类的,只是对古代文明遗迹的惊诧与疑惑,以及诸如象《山海经》这类残缺不全、匪夷所思的古代文献。如果以一个虚拟的宇宙旁观者用半中国古文来对文明起伏现象做一概括,应该是这样记述:盖有智能生命之星球表面,往往蛮荒愚昧。或有洪水之大者,见则文明骤起。洪水退则文明亦退,罕有能复苏者。然亦有例外,乃人类尔。

如果坚持认定《山海经》是对地球深处一个未知空间的追忆性描述,就必须提供大量证据。现在看看以我们地表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和信息量,都可以提供哪些有力的证据,甚至包括无力的证据。

 
 

证据一 .来自地下科学钻探工程的信息这是有力的证据
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未知神族世界既然不在地表,那么究竟会在哪里呢?我们是否该把探索的眼光转向地下深处呢?我个人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未知神族世界就在青藏高原地下5000米至1万米的巨大空洞里。
要说服人们接受这种观点目前只能拿出一些间接的证据,直接的证据不可能立即拿出来,因为深入高原地下需要由政府牵头,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钻探,甚至开挖超深隧道。
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两大壮举一个是美国人登月,另一个就是美国提出的深海钻探计划。上世纪70年代,苏联实施了庞大的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其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在9000米深度附近发现了富含金的岩石。德国于1987年至1994年实施了举世闻名的KTB计划,发现8000米以下存在大量的含矿热卤水,有着很强的现代地质作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学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就提出应采用科学钻探的方法进行地学研究,并开始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和信息研究工作。

1995年始,一支国际联合科学小组运用电磁学方法,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布置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阿尼玛卿山之下,存在一个面积约101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间。

1999927日,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立项建议书,同意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一口5000米钻孔的科学钻探工程。2001625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科钻现场,高高的井架开始发出轰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正式进行钻进。200538日,“科钻一井”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成功钻进到地下5158米时胜利完钻。
国际地学界认为,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级科学钻探场址有三处,即青藏高原、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阿尔金大断裂。遗憾的是,由于对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大断裂的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短期内实施科学钻探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选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所谓超高压变质(岩层)带,是指数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原本处于地表的岩层向下俯冲到地幔深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变质,然后短时间内从地底重回地面。这种特殊岩层的发现,被公认是继板块学说提出以来,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之一。经过中外地球科学家十余年的广泛调查和论证,一致赞同在江苏北部东海县毛北村实施科学深钻。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的地下钻探首选青藏高原,那么现在的青藏高原已经被钻透而直通地下空间了。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000米不同岩性的锆石中, 普遍存在柯石英和超高压矿物包体的组合, 并且在区域3800平方公里范围内以及多个(400-1000米深)卫星孔不同岩性锆石中,均普遍有相同的发现, 表明苏鲁地区曾发生大陆地壳三维空间巨量物质深俯冲至100公里以下地幔中的壮观地质事件。个人认为,地表岩石在上下100公里这么巨大的尺度上,上下穿插,难道不会形成空洞吗?难道不会把地表的植物和海水带入空洞吗?为此,我们绝对不能把高原地下5000米到1万米深处的构造,简单的理解为象普通石块那样是实心的。
对钻孔岩心的研究表明,地下深部同时存在细菌和古菌两种生物。其中有5个大类的细菌和6-7个大类的古菌,而在发现的古菌中,有4-5个大类以前人们从未见过。研究发现这些微生物具有喜高温和厌氧的特性,有些微生物的最佳生存环境甚至是6890摄氏度,它们能摄取地下化学能(而不是地表的太阳能)。在无氧条件下,这些微生物能依靠金属元素和硫酸盐进行生命活动。在从529米到2026米的6处岩石中存在太古菌和细菌。而微生物的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初步查明还有嗜甲烷菌、嗜酸菌和嗜铁菌。在地下3910多米高温、高压、缺氧、贫营养的极端条件下也发现了大量微生物。在3910米左右的岩心中还分离出一株嗜热厌氧菌的活体。对5000米深度的岩石与泥浆进行DNA鉴定,发现均含有地下微生物的新家族,并培养出微生物活体。
以前人们认为石头里没有生命,但这些微生物藏身在岩石微细裂缝里,只靠‘吃’铁、镍、甲烷等生存,这就超越了人们一般常识中的生存极限,是对现有生命科学理论的挑战。生命的形成是否起源于地下?这些研究对其它星球上生命的探索具有直接的启示。科研人员在65摄氏度、厌氧的人工环境中将来自地下深处的微生物活体成功培养为一株厌氧菌,从而发现了新的细菌家庭DNA基因。新发现的微生物体内还具有特殊的生物组合,如耐高温的生物酶和蛋白质,这些对生物化学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实用意义。
在钻探中,对地下特殊流体的研究也有重大发现。从地下400多米开始,科研人员发现了氦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烃类气体的异常,而且越往深部气体异常越频繁地出现。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的来源可能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可能来自深部。
利用这次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技术,中国计划启动新一轮入地计划。在我国塔里木和环渤海湾分别实施8000米到1万米超深钻,在2010年前在青藏高原上打一口1万米的超深井(实际上该计划至2014年只钻到了7000米深),穿过中新生代和古生代含油(气)沉积地层,直达古老的变质基底。深入研究与资源、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地质问题。根据上述信息,我个人乐观的认为,在2015年前后,我国科研机构一定会发现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存在,这将是一个震惊全人类的巨大发现。

香港《南华早报201447日文章。中国的勘测队已在“世界屋脊”钻出迄今最深的井眼。他们已在青藏高原钻出一个7公里深的井眼,旨在开发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参与该工程的内陆科学家说,这是迄今为止在如此高的海拔钻出的最深井眼。这一项目的位置和参与者都处于保密状态。

西藏地处偏远,空气稀薄,缺少基础设施,这令其成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遭受无节制勘测和开采的地区。但政府想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正全力资助国内的科学研究。这项最新工程还处于保密状态。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员李海兵(音)拒绝透露该工程的地点和哪家国有石油公司参与。但领导了西藏最大科学钻探工程之一的李教授说,西藏的高度和地理位置令其成为世界上最难钻探的地点之一。分散的地质结构易于坍塌,增加了钻探风险。李还说:“高海拔缺氧会消耗掉工人的大量能量”。由于该地区的敏感性,中国一直对勘测保持低调。

从中石油和中石化网站的信息可看出,两家公司在该地区留下的足迹已近20年。1995年中石油开始探测西藏中部的羌塘盆地,1997年中石化在那曲县建立勘测中心。李教授说,政府正评估由著名地质学家提交的关于“地球深度”勘测新工程建议。根据国土资源部网站,西藏地区显示出“巨大油气潜在储量”后,去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石化签署一项2000万元的勘测协议。油气商业利益的发现,有助于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难开展地质钻探的地点之一,但随着西藏地区显示出巨大的油气潜在储量,中国正在这里展开大规模的探测计划。2005年,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曾发现相当于两个大庆的油气储量;2009年,祁连山南麓又发现了相当于7个大庆的可燃冰储量。

 

2010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强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他说,应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4000米变得“透明”,以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的瓶颈。

 
 


证据二 .来自大地电磁测深的信息这是有力的证据

对于青藏高原为什么一直在缓慢抬升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处于西藏南面的印度大陆板块一直在向北漂移,和西藏大陆碰撞,俯冲到西藏下面,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力量把青藏高原向上抬升,而且西藏大陆的地壳比别的地方都厚,一般大陆地壳的厚度在30公里到50公里之间,可是西藏尤其是藏南,地壳厚度竟然高达80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法国科学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设想,他们认为在印度大陆板块俯冲挤压的过程中,有一些物质留在了西藏大陆地壳下面,有一部分就往东扩散了,这就是“侧向挤出”说。在青藏高原地面设置一些固定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测试站,通过长期观测发现,相对某一个固定点的坐标,测试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的地表竟然在运动。

1995年始,一支由来自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等国的学者组成的国际联合科学小组运用电磁学方法,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布置了4条横跨雅鲁藏布江的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地球内部反馈出的信息。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阿尼玛卿山之下,存在一个面积约101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间。“青藏高原是空心的,在它的地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广缈的地下世界。” 这一胆大而又离奇的学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多国科学家探测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神秘地下空间。

魏文博教授解释说,之所以运用电磁学原理去探究地壳、地幔,是因为地球内部本身存在电磁场信号。这一原理很简单,频率越高的信号,越能了解不同深度的地层结构。

通过这些信号的收集可以更清楚了解高原底下的“活动”。当然这种信号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太阳黑子、太阳风等等。

四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由西向东,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代表了青藏高原南部由西向东的整个态势:最西的一条电阻率高,导电性差,而东面的三条电阻率低,导电性好。这一条线东西方向绵延1000多公里,越往东测得的电阻率越低。

这一从地球内部发出的信号吸引了科学家,“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地壳结构。”魏文博教授解释说,青藏高原100公里深度范围内陆壳的电导高达0.3万至2万西门子,是典型稳定大陆地壳的10100倍。而更为显著的特征是,青藏高原南部,自西向东,其导电性越来越好,说明其地下有一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且越往东,这一物质的规模越大。

一般岩石在常温下,电阻率是上万欧姆,可是青藏高原地面以下20公里的大面积范围内,电阻率竟然低至几欧姆。可见,青藏高原“脚下”并非全是冷冰冰的岩石,这个神秘地带东西方向绵延1000多公里,而且越往西测得的电阻率越高,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小;越往东测得的电阻率越低,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大,最厚的地方将近80公里到90公里。

魏文博一行科学家分析了几种可能性。“通常来说,固体岩石的导电性差,高导体物质一般为金属、石墨、水等。”一开始,科学家们认为是地下金属成分增多了。当时科学界提出了种种猜测,一种可能性就是青藏高原地层中含有大量金属矿,因为金属导电性好、电阻率低。但探测结果却表明没有如此富足的矿藏,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有这么大规模的金属矿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可能是,处在这个深度的岩石因为构造的原因,含有碳质的东西,由于石墨化的缘故,故电阻率很低,可是在青藏高原也不太可能有这种迹象。因此石墨层在青藏高原的分布也被排除。

第三种可能是,因为温度很高,超过了岩石的熔融点,岩石发生了熔融,于是电阻率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神秘物质是一种处于极度熔融状态的流变物质,坚硬的岩石变得柔软可流动,已经接近岩浆状态,但是还没有完全熔融,而且这种物质非常黏稠,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这种熔融黏稠的状态在100公里以下的地幔中应该大面积存在。但是青藏高原地面以下20公里的大面积范围内,电阻率竟然也低至几欧姆。一般岩石在常温下,电阻率应该是上万欧姆。而在地下20公里附近的范围内,即使有熔融状态的岩浆,也不可能大面积存在。如果真的存在,整个青藏高原都将是一片火焰高原。

第四种可能是,在地面以下如此深的地方有水,并溶解了很多盐分。但不是平时在地面上能看到的水的形态,恐怕水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充斥在岩石的缝隙里面并分散存在,不可能这么大面积的集中。

最后,科学家们判断,出现如此集中的高导电性则证明,青藏高原东部有可能存在广阔的地下海洋。

大陆形成的板块学说是地球科学界的主流观点。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中曾提出过大陆漂移的学说,却因缺少证据而未能让人信服。到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海洋地质学等一系列学科新证据的支持。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青藏高原是大陆中颇为突出的构造体,因而也是研究板块碰撞的最理想地域。参与此次电磁探测的中方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独特性,海拔高、范围广,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构造发展是我国和亚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根据主流观点,在7000万年前,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关于这一演变过程,至今已有多种学说。魏文博介绍了其中主要的几种。

第一种假说认为,印度大陆俯冲到欧亚大陆下面,把青藏高原抬了起来,既为大陆俯冲说。在大陆俯冲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壳的厚度比一般的厚。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厚度为7080公里,而一般为30-40公里,科学家认为这种“超厚”完全是因为西藏地壳和印度地壳累加而成。延迟俯冲说与第一种假说类似,认为印度大陆冲到了雅鲁藏布江后,到一定程度后就呈现下陡趋势,一直深入到了地幔。第三种是大陆贯入说,认为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分属刚、软两种特质。由于是软物质,印度大陆贯入到欧亚大陆。

无论是哪种假说,两大板块碰撞了,青藏高原隆起了。但科学家在对碰撞前后的物质核算中,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物质不守恒了。这引发了新的疑问。

美国学者勒.皮雄等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估算出了自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地壳缩短造成的地表损失量可能在57×10562×105平方公里之间,而将这一数据与地壳的增厚量进行了比较之后,有18×10530×105平方公里的短缩,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短缩量不能被青藏高原的地壳增厚解释。

学者推论,这部分未对地壳增厚做出贡献的地壳物质必然横向挤出或由下地壳进入地幔而损失
   
延迟俯冲假说(1987)又被称为“千斤顶模型”。专家认为,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插入到青藏高温粘性的(牛顿体)下地壳中,产生的抬升力作用于脆性的上地壳底部,使青藏隆升。这一过程类似于液压千斤顶,印度板块相当于插入欧亚板块的活塞,把力传递到整个青藏地区使其上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左)和硬碰撞(右))。

 

7-15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左)和硬碰撞(右)

与延迟俯冲假说最大的不同是,大陆块体并非俯冲于青藏地壳底部或上地幔软流层内,而是插入到了青藏下地壳中。“这就像撑起的帐篷,俯冲地壳之下的印度一方的刚性地幔很可能与欧亚一方的俯冲地壳发生折离,并且构成了广阔的地下空间。青藏高原东部表现出高导电性,即是地下空间内的海洋造成的。”

 

“地下海洋沿青藏高原东侧的地壳弧形构造分布。位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之下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下空间,初步估算面积约在1015万平方公里之间。”

赵铭博士称,“柴达木盆地原本是高原,其下也存在地下空间,后来坍塌就构成了柴达木盆地。”个人联想,是不是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使该地下空间失去支撑而坍塌。

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距今24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只上升到2000, 11070万年前, 上升到了3500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昆仑山等主要山地出现大面积冰川。距今15万年前后接近到现在的高度, 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之巅”。 有趣的是,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起源以及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考古研究证明,人类在200万年前开始出现并陆续走出非洲。这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什么关系呢?我个人认为,按照时间点的对应,240万年前,盘古(可能是在地下空间里迅速升高并支撑顶起青藏高原的一座陡峻大山)刚开始开天辟地,那时地下空间里还没有现代人类,只有少量神族(可能是古人类的一个远古分支)。在11070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大面积冰川的出现,一些从地表通达地下空间的细小裂缝被水流冲刷而扩大,进入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通道开始裸露。现代人类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批进入地下空间,并在地下空间温暖的环境中脱去体毛。后来青藏高原地下空间出现了多次洪水,现代人类又重返地球表面。

个人认为,大陆西高东低,重力西低东高。山脉多重力低,盆地多重力高。这说明,隆起的,是因为下面地幔多气泡而产生浮力。而气泡是海洋水进入地幔形成的水蒸气气泡。待气泡挥发完毕后,地幔浮力丧失,则带动地表板块下沉为盆地或海洋。而盆地,由于气泡已经挥发完毕,密度就大,因此重力也高。有气泡,则膨胀上升,产生火山、地震。无气泡,或气泡挥发完毕,则存在下沉趋势。下沉后,如果上面是海洋,则迟早要隆升。隆升后,如果火山、地震、人工采掘活动频繁,导致气泡散失,则迟早要下沉。如此周而复始,导致高原变海洋,然后再隆升为高原。



 
 


证据三 .来自地下暗河的信息这是有力的证据

陈建生教授告诉记者,巴丹吉林沙漠风大雨少,极其干旱,但却有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沙山。从2001年起,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汪集院士的指导下,陈教授及其合作者便开始了对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的苦苦追踪。研究小组多次深入沙漠腹地,一次,在一个湖泊旁的沙山边上挖到了一株年龄约4000多岁的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的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这说明沙山至少在4000年内纹丝未动,否则植物化石早就随风倒下了。松软的沙山不仅未被当地强劲的狂风吹散,而且还能长达几千年岿然屹立,原因何在?"可能是沙山有稳定的水源补给。"陈教授初步推断。
  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高大沙山的内部确实是潮湿的,体积含水率为2%20%。他们在对沙漠中的一个大沙丘进行考察时,在其表面下仅20厘米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潮气。研究人员还在一个沙山边坡挖了1米深的井,观察到水的渗出,而这个井要比邻近湖泊水面高出17米之多!由此推论,是沙山里面含有的水分起到了类似粘合剂的作用,从而使沙山得以抵抗住强大的西北风的侵蚀。那么,沙山中的水分来自何方?这成了摆在研究者们面前的新问题。

专家们大胆推测:沙漠的数千米地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而且地下水受到地层加热成为热水,正是因为这些热水上升过程产生了蒸汽,才使得沙山内部潮湿,沙山里的水分起到了类似粘合剂的作用,这使得沙山千年没有移动,4000年前的完整植物化石得以完美保存。同时,这个沙漠之下涌动着的大型地下暗河,它的年补水量竟然是黑河水量的三分之一!

在降雨量每年不足40毫米而蒸发量大于4000毫米的情况下,巴丹吉林沙漠中沙山和湖泊里的水究竟来自哪里呢?陈教授发现,仅1.5平方公里的诺尔图湖,每天的蒸发量就足以满足西北地区10万人的生活用水。如此巨大的蒸发量必定要有相当的水源补给,水源来自何方?这是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又一个问题。 

  既然当地降雨量每年不足40毫米而蒸发量大于4000毫米,那么这些水决不是来自于降水。他们在当地的沙山和湖泊中分别发现了钙质胶结和钙华,他们由此认定,沙山和湖泊里的水来自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又来自哪里呢?陈建生教授及其同事借助水同位素分析的手段,确定了地下水的补给源。这种可以理解为水的"指纹"或水的"DNA"检测的科研手段,不仅研究出了水的年龄,而且还可以找寻地下水的成因、各类水的相互作用及转化等。他们采用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手段,一路追踪到了500公里以外的祁连山。他们发现,沙丘和湖泊水中各种氧同位素的比例与祁连山雪的氧同位素比例吻合。然而,祁连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西南500公里的地方,那里的水又是如何到达沙漠的呢? 陈建生教授同位素"追踪"的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古日乃草原和额济纳盆地的地下水同出一源,都是来自青藏高原与祁连山积雪融水与降雨的补给,这意味着巴丹吉林的这条"地下暗河"可能直通青藏高原。

  研究人员通过溶解在水中的锶判断,祁连山的雪融化后,通过地下深处的断层(即地质上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源源不断地进入沙漠。也就是说,500公里外的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正是巴丹吉林沙漠之水的发源地,在地下1万米深处,两者靠一条隐蔽的"地下河"一脉相承,"河床"则是因地球板块运动生成的深大断裂带。 

  据推算,"地下河"每年对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比黑河流量的1/3还多),补给周期约为30年左右。正是这条"地下河"对巴丹吉林沙漠源源不断的水分补给维系了当地沙山群集、湖泊密布的奇特景观。 

  陈建生他们发现了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地下补给体系后,先后在《水利经济》及其他专业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论文。论文的发表,震惊了学术界,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驳。一些学者认为,沙丘中存在的水主要来自日常降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湖泊中的水是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活动中积蓄下来的。 

  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以上观点进行了质疑,他说,最近一次的冰川活动距今至少也有一两万年了,而巴丹吉林沙漠每年的蒸发量超过4000毫米,即使按照湖泊水面蒸发量来计算,一年的蒸发量按2000毫米,一万年的时间里2万米高的水柱也会全部被蒸发掉,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冰川活动留下来的水。 

  另外,湖泊中和附近往往有几十上百个泉,仅诺尔图湖泊平均每天的泉水补给量超过一万立方米,对不断涌进的水怎么解释呢? 

  陈教授说:“如果湖泊没有补给的话,蒸发一万多年还会存在湖泊甚至淡水湖泊?这是个普通常识问题。”陈教授还对一些学者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及含水量在包气带垂向的变化研究地下水的多年平均补给率及水文气候变化提出了反驳。他指出:包气带中的水分子是极不稳定的,随着温度与湿度的微小变化吸附在沙粒表面的水分子始终在运动着(蒸发、凝结、交换),几百年来包气带中的水分子不知道交换了多少次,怎么可能利用它来研究几百年前的补给率甚至水文气候变化呢?陈建生指出,一些学者的研究方法的错误必然导致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偏差与错误! 

  陈教授告诉记者,"地下河"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西北地区长期存在的缺水难题说不定能够就地解决。这一发现对我国的调水方式也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家调水都是先将已知的地表水用水库存起来,但蒸发损耗无法避免,浪费巨大。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的调查,西北地区为了向下游地区输送26亿的水,在水库和渠道中被白白蒸发掉的水高达20亿,蒸发量达到43%。如果调水工程中能将阿尔金断裂等这样的地下天然输水通道利用起来,则可大大减少无效蒸发。 

当记者问及开发利用"地下水库"会有什么实际操作难度时,陈教授说,实际上在额济纳盆地有现成的天然通道(深大断裂),我们只需要采用物探的方法调查清楚断裂通道的分布规律,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工程,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下的输水通道,将沙漠中无效蒸发掉的水充分利用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改进目前的这种兴修地面水库的调水策略,这才是忧虑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