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城》《时间的风景》 新书分享会在邕举行

 昵称14979747 2015-05-25




在去上林之前,我又把箱底列维?斯特劳斯的那本《忧郁的热带》翻了一遍。

虽然这是一本专业的经典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而长久的,不单单是写作方式和呈现出来的视野,还有斯特劳斯打量一群人和一个地方的多维角度。

在青壮年时期,他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这本构思于二战前的书在1955年10月出版后,被一再长篇累牍地盛赞,最热情的褒扬来自龚古尔学院,龚古尔奖的评委们对未能授予《忧郁的热带》感到遗憾,只因为它的体裁不是小说。

不用寻根的人们名义上,这是一本本人类学、社会学和结构学的专业“游记”,但比很多文学名著还要优美,比一般的哲学思考还要深远。这本像砖块一般沉厚的专业书,许多人初捧上手是因为它的“旅行奇闻”,可是它的第一句话“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却意外地将人吸引,不同肤色、语言的读者自觉将之背诵,而斯特劳斯关于落日长达4页的一段描写,则以小说家的浪漫和画家的热忱描述了光和色、天和地,文学性自不待言。

甚至有不少人因为这“4页日出”而“心生不满”,为列维-斯特劳斯抱不平地问他:“以您的文学天赋不用来写小说岂不可惜?”但列维-斯特劳斯却自负而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如果我的文学天赋在约瑟夫·康拉德的水平之下,还不如做人类学家为宜。”

虽然我去上林并不是为人类学考察,上林也并非“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但在斯特劳斯的切入方式和极具个人色彩的修辞学观照之下,让我对上林的接触保持了一份“遥远的兴趣”和一种“理性的热情”,我可以很用心地沉浸进去洞察每一个我遇到的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也可以很入微地打量我去过的每一座山峰的褶皱和每一条河流的流速,但是在洞察和打量之后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逃出来,为的是尽量保持自己不被牵扯到其间的独立态度,并不是说我要批评上林,而是我想对它更加真实和真诚。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同行的摄影家梁汉昌先生以及几位朋友抽空走遍了上林每一个值得去和每一个不值得去的地方。值得去的固然要去看,不值得去的也另有价值,对我而言,无论值不值得我都要去,值得去的地方说明已经凝结成长久和集体的共识,是固化的地理图腾;而不值得去的地方也有值得挖掘和打捞的内在——那也是形成一个地方不可疏忽的部分,我甚至觉得它们才更真实地呈现一个地方的精魂和全部。

失望和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是有的,惊艳和不可思议自然也是有的。只是我不想谈论这已经被广为谈论过的两点,我想说的是在上林感受到的一种生存方式——注意我所说的是生存方式而不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可以选择,但生存方式却难以拣择,在上林那片至今还充满着浓郁的农耕传统和原始自然色彩的土地上,我体验到一种和当今蓬蓬勃勃的工商文明和都市生态完全背离的路向,那片土地上的人跟当地、跟土地、跟大地的结合性之高之牢远远超过一切游历在都市里的我和我们,他们是一群不用寻根的人。

譬如很多上林人固执地只喝用大明山的泉水泡出来的大明山的茶,这不是敝帚自珍,也不是地方保护,而是大明山的水和茶让他们的身体感官、进而是精神感官有一种惯性的适应,同时也能在那杯茶水里找到跟当地水土的相互亲近;譬如很多上林人坚持只吃上林才独有的米粒细长而光洁如玉的稻米,即使泰国的米、东北的米也很好吃,但上林的米在口中的咀嚼感和回味感是不一样的,是上林米让他们养成了对食物的挑剔方向。

再譬如我遇到那几位毕业后、工作后仍会回到乡间稻田里劳作的上林青年,他们不是去体验生活,也不是去感受新鲜,他们说“是要重拾小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农业耕作带给他们的劳动快感”;再譬如我去拜访过的在不孤村教书60多年的85岁老人周承信先生,他不是没有机会去南宁和桂林或者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也不是没有机会去美国跟子孙团圆安逸养老,但他觉得适应了的不孤村给他带来的人文传统也还要传递下去。

这些人事也许都是个案,也许都还存着别的解释方式。但让我思考的是,久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离了故土盘踞在都市里的我们相比,安逸也许是我们,高级也许是我们,“文明”也许是我们,不过从绝对和长远的意义高度来看,说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好我无法下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在那里寻找到了以前曾经拥有而后来被长期失落的一种存在状态,也似乎寻找到了工商都市里的人都将要集体出奔去寻的根。

从这重意义上讲,上林这片他乡不但像是我的故乡,也像是眼下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故乡。对于从都市逃离的我而言,上林不但有我的另一重人生,也会有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人们正在失去的人生。而我此番在这座小城游走,不意竟是去为原乡。是为序!(《线城》书评/蓝染)

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

林东林分享创作心得

  本报讯(记者 黄璐燕 文/图)近日,由青年作家林东林担任作者和著名摄影家梁汉昌担任摄影师的《线城》《时间的风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将目光锁定在上林,意在关注上林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中国人正在消失的故乡感”。

  昨天,主题为“最远的远方为什么成了故乡”《线城》《时间的风景》新书分享会在南宁举行,广大读者报名而至。著名诗人非亚、新书作者林东林、梁汉昌现场与大家探讨了“是否祖籍才是故乡”“大家是否还有家乡印记”等话题。

  这两本同是以上林为背景的图书,得到了著名作家李西闽、广西著名剧作家张仁胜和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的联袂推荐。

  作为老朋友,林东林非常感谢一起创作的梁汉昌,他这样评价他们的合作:“他登山攀崖、钻洞临水所拍的作品为《线城》增色太多。我看过他的摄影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广西隆林》和《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两本大作,为他多年来坚持的充满人性和社会学色彩的田野摄影所折服,也为他从2001年以后先后在广西、云南、贵州、广西五省开展壮族、瑶族的服饰文化遗产影像调查和研究感到佩服”。

  林东林透露,他与梁汉昌在前年北京同一家单位供职时曾同住三个月,在灯下畅谈一见如故,当时就约定了今后有机会一定合作创作一本书,如今《线城》出炉,就是曾经他们共同的心愿落地开花。

  这两本同是以上林为背景的图书,得到了著名作家李西闽、广西著名剧作家张仁胜和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的联袂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