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目录制现场,张变兰、肖志林接受主持人倪萍访问

肖志林来到太原,老两口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只因初恋时的一场误会,她结下了心结,想找机会对46年未见的初恋说声“对不起”。如今,她的心愿已完成,初恋男友还如初恋时一样,心里惦记着她。她,是本报“寻TA热线”栏目及“帮你寻TA”微信公众号一直关注的66岁的太原市民张变兰女士。24日晚,在央视一套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中,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儿,张变兰和她的初恋男友再度相逢,他们横跨近半个世纪的情感故事也被揭晓。 今年66岁的张变兰,退休前是一位外科大夫,老伴因病去世近两年,子女们都已各自成家,因为都要上班,不能随时陪在她身边。大女儿不忍看着母亲孤独生活,建议她再找一个老伴,但母亲并没有让儿女张罗。其实,这些年来,张变兰心底一直有个人,她说如果要再找,只找他。他就是她46年未见的初恋男友肖志林。 张变兰是个执著的人,只因初恋时的那一场误会,她就在心底下了决心,只要肖志林还在,她就要解除误会,将爱情进行到底。2015年1月7日,本报“寻TA热线”栏目报道了张变兰想寻找初恋情人肖志林一事,引起了央视《等着我》节目的关注,并开始参与帮张变兰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寻找。 其间,曾有热心读者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希望为张变兰牵线介绍老伴,但都被张变兰婉拒。 4月上旬,张变兰接到央视通知,前往北京,4月10日参加了节目录制。录制现场,46年未见的恋人相逢了。肖志林真的被找到了!那一刻,现场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惊喜和无法表达的感动。那一刻,很多人再一次相信了爱情。 24日晚7时,张变兰和74岁的肖志林早早地就守在电视机前,晚上8时播出的《等着我》里,他们就是其中一对主人公。虽然早就知道节目的内容,但俩人仍然是兴奋而激动。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一个月前,他们还不知道彼此是否仍在人世,一个月后,他们竟然能肩并肩一起观看节目,回顾自己的重逢场面。 很多人,很多事,都逃不出一个“缘”字。肖志林和张变兰的爱情,时隔46年,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还能回到彼此身边,这就是真正的缘分吧。而我们,也在这场穿越时光的重逢里,看到了彼此,看到了爱情。
○录制前
张变兰坐卧不安地等候肖志林盼能偶遇张变兰
先说说张变兰的一些变化吧。节目录制的时间定在4月10日,根据安排,张变兰和女儿提前四天来到北京。在等候的这四天,张变兰可谓是坐卧不安,度日如年,她的情绪也跟着起伏不定。 她数次向《等着我》的编导打听“肖志林找到了没有”,在栏目组前期拍摄采访的时候,会问到一些关于当年她和肖志林之间的回忆?张变兰边讲边不忘打探肖有没有找到。编导越是不说,张变兰越是胡乱猜测:不会没找到吧?如果找到了,他有没有失忆?他会不会坐着轮椅出来…… 终于等到录制的这一天,只是被安排在晚上录,一大早,记者就和张变兰及她的女儿来到央视“大裤衩”等候。距离录制时间越来越近,张变兰的心情就更加起伏不定。吃饭吃得好好的,她突然就不吃了,说没有胃口;说话说得好好的,她突然就流起了眼泪。 被节目组编导安排住在另一个酒店的肖志林,也一刻没有闲着。4月8日,肖志林提前三天来到北京,他住的酒店距离“大裤衩”步行约需5分钟的时间。 他告诉记者,每天其实都睡不踏实,每次吃完饭,他就从酒店溜达到“大裤衩”,他可不是为了锻炼身体,他是在寻找张变兰。知道节目组保密,不会告诉对方住在哪里,他又问能否先拿张张变兰的照片给他看看,同样也被严格保密的编导拒绝了。所以他就自己压马路,看看他们会不会事先在街头偶遇,只是去了好几次,都没碰到。 如果在路上碰见了,还能认出对方吗?“不一定。”张变兰摇了摇头说。“很难说。”肖志林说。
○录制现场
等着我,我来了!
《等着我》节目录制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持人倪萍现场采访求助者以及邀请的五位嘉宾点评互动,后半部分是开启希望大门,求助者寻找的结果会在大门打开时见分晓,不到这一刻,除了编导,没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寻找过程中,记者全程跟踪参与,见证了这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恋情。
倪萍:你来寻找谁?张变兰:初恋男友肖志林!
录制开始,张变兰第二个出场。她有些紧张却又满脸期待地走上台。主持人倪萍握住她的手,询问她们俩谁大,得知张变兰66岁,她亲切地叫了一声“姐姐”。倪萍接下来问:“你来寻找谁?需要我们做什么?”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一丝做作,张变兰迫不及待说出了他的名字:“我来寻找肖志林!” “肖志林?男的女的?”倪萍问。 “男的,他是我初恋男友。”张变兰答。 “多少年了?”“46年。” 一个花甲老太上电视找初恋,现场一片惊呼:“哇……” 说着,张变兰开始讲起她和肖志林那段难忘的美好岁月。“我们在排练节目的时候,他只对她一个人好;去演出的路上突然下雨,他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我身上;还有一次,演出间隙,他拉着我来到幕后,我还以为他要和我说悄悄话,没想到他拉过我就吻了一下,本以为初吻就这样悄悄过去了,当我们再回到演出场地时,被大伙发现内幕:在演出当天大家都化了妆,抹了口红,我俩都给忘了,我的脸上还印着一个红唇印……”张变兰讲起这些往事,一脸幸福,最后还讲到他们去照相馆拍照、肖志林冒充老师去她家等事情。 说到初吻和去照相馆照相,嘉宾赵忠祥、郁钧剑和春蔚有话说。 “我觉得你们俩当年是很深的朋友关系。”春蔚说:“照相在那个年代,其实是个特别正式的事情,他还去了你们家。” 听到说朋友关系,主持人倪萍插话特别强调:“这叫恋爱!” “最重要的是初吻过。”郁钧剑的一句话将大家逗乐了。 “在1968、69年,那个时候,如果一男一女上照相馆,就相当于有仪式了。”赵忠祥说。“不管怎么说,一个人能够在经历过岁月磨砺之后敢于站到舞台上,说出自己的故事,都比较钦佩。”春蔚说。 张变兰说,其实她嫁给老公后,老公、婆婆一家都对她特别好,虽说她心里一直惦记肖志林,但从来都隐藏在心底,没有表露出来。 讲到这里,倪萍问张变兰:“那这次上节目找初恋,老公知道吗?” 张变兰的声音低了下来:“这正是我要准备说的,我老公去世了快两年了。考虑到后半生日子还长,女儿让我再找一个,我才说出这个秘密来。”“哦……”现场观众也突然释然,原来是这样啊。 得知张变兰的女儿也在现场,倪萍征求女儿意见:“你同意妈妈找吗?”“同意。”张变兰女儿说。“那你预测一下,肖叔叔会不会出现?”倪萍又问。“我当然希望肖叔叔来了,因为这是我妈妈一辈子的梦。”张变兰女儿说。 这时,嘉宾春蔚接过话茬儿:“张大夫,你能够用手术刀治病救人,我相信,不管老肖今天有没有到现场来,你都会用这把手术刀,解开自己心中几十年的心病。”“会吗?”倪萍问张变兰。 张变兰说,这些年,她常常做梦梦到肖志林,她感觉肖志林还有话要跟她说。
希望大门开启肖志林手捧玫瑰花健步走来现场观众欢呼“在一起”
接着,张变兰走到希望大门前,等候结果。 “为缘寻找,为爱坚守,请开门。”倪萍说下这句话,音乐响起,大家都在忐忑中等待,现场气氛也仿佛凝滞一般:大门后面,肖志林在不在那里? 两扇大门缓缓开启,刚开了一小半,现场“啊”的欢呼声突然而起。门越开越大,哇!一个西装革履的帅气老爷子站在那儿,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他,正是张变兰日思夜想的肖志林。 自己苦苦寻找的那个人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张变兰愣在原地,没有反应过来。肖志林健步走来,快到张变兰跟前时,张变兰才往跟前跑。“小张,这些年你过得好吗?”肖志林关切地问。张变兰根本顾不上回答,喜极而泣,两个人紧紧相拥在一起。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一起!在一起!”现场观众欢呼声一片。 “肖志林过来坐,领着你的初恋。”倪萍召唤。 两个人手拉手,肩并肩走在舞台上,像极了结婚时走红毯的一幕,幸福甜蜜。这时,张变兰的女儿也早已哭成了泪人,妈妈多年的心愿总算有了结果。 两个人刚坐下,倪萍也开始起哄:“重演一下初吻。” 现场观众边鼓掌边再次欢呼,两个人双眼对视,紧紧相拥而坐,暗藏属于老年人的那一点缠绵,但又不好意思。见状,倪萍抱起那束花挡在俩人面前:“来来来,拿花挡住。”玫瑰花后面,张变兰羞涩地笑了,笑得很甜,很舒心。(事后,有些八卦的记者问张变兰,吻住了吗?张变兰羞答答地笑了:不告诉你。) 现场,肖志林和郁钧剑还合唱了一首《长征组歌》,唱完,肖志林含情脉脉地看着张变兰,仿佛又回到当年演练的场景。记者忽然想起一首歌,放在这里比较应景: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度过每一个黑夜,和每一个白天,在你身边守护你。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你是我生命中的奇迹,但愿我们能感动天,我们能感动地,让我们生死在一起,永不分离。 自始至终,两个人都手拉着手,偶尔贴面窃窃私语,偶尔相视而笑,感觉还如初恋般那样甜蜜。看到这一幕幕,倪萍开起了玩笑,说:“太让人羡慕了,我坐在这儿太难受了,走吧你俩。” “这段爱情,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开头,我们所有人以为,碰不到结尾,但是我们看到了结尾。”嘉宾春蔚说。 活过了74个春秋,除了张变兰,肖志林或许从来没有再对其他女孩产生过“非她莫属”的情意。46年未见,再遇到张变兰的那一刻,他的一句“小张,这些年你过得好吗?我心里一直有你。”让人不得不相信爱情的力量和魔力。挽着肖志林的胳膊走在一起,张变兰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她说:“怎么像做梦一样!” 弯弯绕绕了一大圈,故事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最后能在一起,晚点也真的无所谓。
挡不住的缘分
跨越近半世纪,爱依旧如初见
来见张变兰,肖志林有所准备,他带来了当年的毕业证、工作证、护照、退休证等证件,还带了一厚沓照片。这些年,肖志林都经历了什么?在肖志林住的酒店里,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时间倒转到1967年,那一年,肖志林26岁,军校毕业后他回到北京的部队上班。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3年后他被提拔成指导员。后来,因为没有等到张变兰的消息,家里人又重新给他介绍了女朋友。很快,女朋友(注:前妻)拿着证明来到部队,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考虑到家人的感受,他委曲求全同意了。在部队食堂里,一个简单的仪式,他就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肖志林过得有苦难言。时光走到1979年的时候,肖志林和前妻开始分居,前妻带着三个儿女睡,他开始睡沙发。夫妻之间的事情,肖志林起初没有跟孩子们讲,大约在1990年,肖志林离开家下海做生意,离家时,他告诉孩子们好好上学,“老爸出去做生意赚钱,你们跟着妈妈在一起。”2005年,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肖志林和前妻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大儿子和三女儿跟了前妻,二儿子跟着肖志林生活。目前,大儿子在美国发展,三女儿和母亲在北京,肖志林和二儿子则在江西。 离婚之后有没有想过再找一个老伴儿?记者问。“没有想过。朋友有介绍,但我没同意。”肖志林说。 说起和张变兰初恋这件事,肖志林说,2013年,他去美国大儿子家的时候,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写本书记录下来。写了一部分,当写到他和张变兰这段感情的时候,他给大儿子讲了自己难忘的初恋。 肖志林和张变兰的爱情,真的是缘分未尽,挡也挡不住。退休多年的肖志林,很少去单位,前段时间,他正好去单位开证明,就碰到了有志愿者找他的消息。“志愿者一开始问我,是不是在山西太原当过兵,我说是,在x部队读了三年书。志愿者又问知道谁找你吗?还没等志愿者说出名字,我就肯定地说张变兰找我。”肖志林说,我的心里只有她,而且在山西太原只有这个朋友,没有别人。听到“张变兰”,志愿者跟我说:“大哥,你猜得很准。” 记者问肖志林,当编导找到他的时候,知道张变兰要找他,第一反应是什么?有没有做过思想斗争?肖志林说:“没犹豫过,当下就决定要过来。” 终于,跨越了近半个世纪,两个相爱的人捡起了曾经错过的缘分,容颜易老,相爱的心却依然如初见。
当初的误会
当年的那些事情,其实是阴差阳错了
决定要找肖志林的时候,张变兰其实是想对当初的误会说声对不起。采访了当事双方后,记者发现,当年的那些事情,其实是阴差阳错了。 误会一:到底有没有收到信? 当时张变兰拿出证明到部队准备和肖志林结婚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批准,所以他没办法带她去部队,只能安排张变兰住到姐姐家,张变兰住了一礼拜要回去了,他没去送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没有批准,但这些他都不好跟张变兰讲。张变兰回去后,就去了下乡的地方。他就只好写信委婉地告诉她等三年。“当时张变兰的闺蜜还写信骂我‘不忠于爱情’,其实我是有苦难言,不好讲。”肖志林说,当年,他写了好多封信给张变兰,但一封回信也没有收到,后来他就有些心灰意冷。是不是寄信的地址不对?肖志林说,地址现在他都记得清楚。但是,张变兰真的一封信也没有收到。 误会二:等三年是不是在拒绝她呢? 那个年代,等不等这三年?张变兰也纠结过,如果等三年,肖志林变了心,那自己大好的青春不白白浪费了?肖志林既然提出了等三年,是不是在拒绝她呢?张变兰说,考虑到肖志林变心的几率大一些,她才有了放弃的念头。肖志林说,当时他跟张变兰讲了等三年这件事,是因为自己刚从军校毕业,是想在部队做点成绩出来,三年后,他就当了政治指导员,那个时候,如果张变兰要等他,也就等到了。因为到了那个级别,就可以带家属到部队。 当年的事情已经过去,那两个人对今后有什么打算呢?“后半辈子在一起,是我们的愿望。”肖志林说。
如今的生活
携手漫步在公园,初恋的感觉仿佛在昨天
从《等着我》录完节目后,肖志林回到江西安顿好二儿子的生活,在家呆了半个月,4月25日就迫不及待来到省城太原,与张变兰一家团聚。 肖志林在江西的那半个月里,光长途电话费就打了近千元,几乎一个小时打一个电话,诉说相思之情,通话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每天短信、微信交流。用张变兰的话形容,就是“自己每天被幸福地监控着。” 当年谈恋爱时,两个人还去了迎泽公园和晋祠。为了寻找当年的美好记忆,这段时间两个人在子女的陪同下,携手漫步在公园里,初恋的感觉又仿佛在昨天,心里满满的全是幸福。 肖志林没来的时候,张变兰说,不想打扰孩子们,她每天过得很孤独,尤其是晚上,一个人常常会感到害怕,也担心自己有个病痛没有人陪在跟前。现在,累了她想躺一会儿,起来时,肖志林就已经把饭做好了,日子虽过得简单,但彼此之间有了照应,也算是一种满足。 临走时,记者提出为两位老人拍张照片,在用微信给肖志林传图片的时候,记者发现,肖志林手机的屏保就是张变兰的照片,随时打开手机,一眼看到的便是最想见的那个人。那种感觉,像极了正在热恋中的年轻恋人。 老两口简单的幸福生活,也让记者想起了三毛所说的一句话,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用在他们身上,就是“我们无法认真选择年轻,我们必须认真选择年老。”
○相关
作为省内独家合作媒体
“寻TA热线”联手央视《等着我》帮助更多的寻亲人圆梦
本报5月24日讯好消息!从今日起,本报“寻TA热线”成为央视大型公益寻亲栏目《等着我》省内独家合作媒体,一起为更多的寻亲人提供帮助。据了解,目前,全国平面媒体仅有5家成为《等着我》独家合作伙伴。 2014年2月17日,“寻TA热线”在本报太原新闻版开栏,寻找那些困境中的援助,寻找那些失散了的亲人,寻找那些遗忘但又重新回想起来的情感以及记忆。同年12月8日,由于“寻TA热线”的火爆,“帮你寻TA”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上线后,几乎天天都有读者询问,希望帮忙寻找亲人、寻找恩师、寻找初恋等线索。“寻TA热线”不负众望,经过记者的不懈努力以及众多读者的热心帮忙,已经成功帮助多位寻亲人找到亲人,圆了多个家庭的团圆梦,也完成了不少寻找恩师的小心愿。 如今,“寻TA热线”依旧每天响不停,每一条寻亲线索,我们都会一一落实,千方百计帮助寻找。现在,“寻TA热线”的寻找路又多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从今天起,“寻TA热线”将联手央视《等着我》,共同帮助有寻亲意愿的人来完成心愿。 作为山西省内独家合作媒体,“寻TA热线”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届时,只要是本地的寻TA线索,本报“寻TA热线”和央视《等着我》两个寻亲平台齐头并进,一起来帮求助者。另外,《等着我》线索中涉及到本省的题材,本报也将第一时间进行先期预热报道,记者全程跟踪后续报道。 以前,《等着我》的时间为每周二晚10时30分播出,从今日起,《等着我》进军黄金档,改为每周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与大家见面。 如果您有寻TA需要,我们将全力以赴。
○解密
《等着我》是如何寻人的?
《等着我》自开播以来成果显著,全媒体平台已累计帮助上万位寻人者,促成近千家庭团聚。那么,这个“神一样的寻人团队”是如何来寻人的呢?记者采访了该栏目的制片人杨新刚。 记者:一条线索如何开展寻找?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 杨新刚:我想先呼吁大家关注打拐DNA数据库。目前,虽说《等着我》寻人团里不仅有公安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各地方的打拐部门,及全国10万余名志愿者组成了强大的寻人体系,但在接到一条线索后,需要当地的志愿者在大致了解情况后,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网站、APP等收集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因信息量较大,从信息的入口到出口都是较大的信息,需要逐条来筛选,任务量也是比较大的。 记者:每天有各式各样的求助,哪些选题被选中的几率大些? 杨新刚:我们会从中选出一些特例或者典型的线索,一些感动的故事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栏目,就算暂时没有找到,他(她)们身上也有温暖人心、触动心灵的故事,有些典型的传递温暖大爱的案例,会感动更多人。 记者:对于每一位求助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对方找到了吗?这个答案会在什么时候揭晓? 杨新刚:拿到线索后,会分两个组,一个导演组,一个寻人组,导演组将寻求者的故事呈现出来,寻人组负责寻人,代表求助者的身份了解事情的详细过程,寻找结果只有在录制现场才会揭晓。 记者:寻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新刚:最大的困难还是不信任,有很多人怀疑真实性,会有点排斥。之所以这样,是有的家庭在多年寻找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骗钱的,所以防备心特别强。当接到栏目组电话就是不相信,有点怕了。有次有位家属已经来到节目组,还是不相信,就让在法院的亲戚打电话给导演组,要查看记者证,导演组也会尽力配合家属,核对好身份后这才放心了。 记者:截至目前,寻找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多大?哪些遗憾最让节目组揪心? 杨新刚:《等着我》自开播以来共播出40余期节目,线上线下的平台已经累计帮助5600位求助者,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寻人成功率达60%。 现在,寻人团队志愿者达万人,而导演组只有十几位工作人员。有时候我们看到没有寻找成功的求助者脸上失望的表情,还是觉得帮助的力量不够大,因节目还没有太高的收视率,希望可以像春晚一样,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样寻找的成功率会加大很多。 记者:故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前者是为了煽情效果,后者是为了让求助者圆梦,有时候不能两全。 杨新刚:故事和结果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传播效果不够,平台就会减弱,当然好的结果也会让求助者或需要求助的观众增加点信心。对于暂时没有寻找成功的案例,我们也不会放弃寻找,在节目播出后依然会关注。 本报记者徐麦丽 关注“帮你寻TA”,寻找那些困境中的援助,寻找那些失散了的亲人,寻找那些丢失的物件,寻找那些遗忘但又重新回想起来的情感以及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