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考不到20天了,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到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 1、语文 做一两份高质量的模拟卷,找一找感觉 中考冲刺阶段,语文复习要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首先,要弄明白中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 语文考什么内容?可以看看《2015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了解有哪些能力点,不光要知道这些知识,而且要会运用。 语文怎么考?考题的形式是多样的,也会有变化。可以参考历年的中考卷子、模拟考卷子,看看有哪些变化的题型,做到心里有数。 梳理已有的复习资料 在最后冲刺阶段,对已有的复习资料做个梳理很重要。 首先是书本的梳理。拿出6册语文书,单独翻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看看里面的题目是怎么问的。德智教师团说,特别要注意找找和自己平时练习中不同问法的题目,并思考题目的答题思路。往年的中考阅读题中,有些题目的问法其实和课后练习题有相似之处,可以仔细琢磨下,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多问老师。 书本里的另一块内容是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等基础内容,之前都会做专项复习,在最后阶段偶尔翻翻即可。 复习资料、试卷也是复习的重头。德智名师建议,可以找出自己特别满意的卷子,回味当时答题时的感受,一方面可以总结摸索好的答题方式,一方面也很有助于提升自信。 另外,可以按照专题整理错题,用“错题——考点——实践”的方式来复习。先看错题,再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了解是哪个知识点,然后分析失分原因,最后再看看其他同类错题或完成少量的同类练习。 作文 重视构思、积累素材、扬长避短 在作文方面,阅卷老师给同学们三个建议:重视构思、积累素材、扬长避短。 作文的构思至关重要,要清楚写什么(选材)、为何写(立意)、怎么写(思路)? 在最后阶段,没有太多时间高频率地完整写一篇作文,可以拿到题目,思考“选材、立意、思路”这三个问题,写一个作文提纲,理清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自己要清楚作文的立意,如果对立意不明晰,常会导致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等问题。 在素材的积累上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分不同主题积累,二是积累的素材一定要自己思考过,有感悟。“否则,再好的素材,也不能在考场上运用得当。经常有同学说没‘感觉’,其实是没有学会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德智名师说。 “扬长避短”,选一些初三以来的高分作文,找出自己的作文优点,并摸索研究,设法将优点强化,在考场作文中表现得更突出。 “新题型”如何应对? 每年的中考,都会出现“新题型”,有些同学看到新题型就紧张,新题型的得分率也偏低。这时候怎么应对? 所谓的“新题型”,其实绝不会超越《细则》的范围。也就是说,考查的能力点是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外在形式”。“不同能力点的考查,都有对应的答题方式、方法。所以,不用害怕,对应《细则》,想明白题目考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能力点,我们的对应解答就在了。” 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基础25分钟左右,第一篇阅读20分钟左右,第二篇15分钟左右,古诗文阅读1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4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与检查。 在最后二十天左右,可以适当做一两份高质量的模拟卷。不是为了检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在相似的时间段,评估自己答题的时间分配,找一找考试的感觉,但无论成绩如何,都要从容、淡定。 2、数学 新版数学教材首次中考 知识点与考试要求 都略有调整 今年是杭州市使用新浙教版数学教材的首次中考,与往年相比,在知识点与考试要求上都略有调整。 注重基础,把握新动向 首先要认真研读新教材的考纲,把握考纲的新动向与新变化。比如过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心”的要求(内心、外心)、做圆内接正方形正六边形等都是新增加的内容。在复习时,要有针对性,近几年的中考卷子都要做一做,看看变化。 中考阅卷老师分析,中考试题至少有一半以上来源于教材,强调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教材的考查功能。在复习时,要注意回归课本,围绕课本回忆、梳理知识点,课本中要求识记的概念、定理、公式要熟记于心。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要进行分析、解构与拓展。“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重点知识与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每年的中考都会出现新题3题左右,对于新题,不要慌张,冷静应对,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中考试题中很多题目是来源于课本的习题与例题,也许看起来“似曾相识”,在做题时千万不能“想当然”。“这些看似熟悉的题目其实是经过精心改编与设计的,要认真审题,发现不同点,采取相应的解题策略。” 进行适量的整卷训练 在复习中,各知识板块的综合梳理很重要,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比如,函数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与不等式、方程、相似形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训练。“重视各知识板块的核心问题,透过题目来分析考查重点内容。”阅卷老师说。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限时训练”,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率。有些同学做题比较拖拉,很不利于考试时的时间分配,建议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另外,要注意培养解题的运算能力,做到熟练、准确、简洁、迅速。以前的错题要重新进行整理,检查并总结薄弱环节。在做题时,要研究题目中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并思考解题方法,“解后反思”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在临考前,可以进行适量的“整卷训练”,合理分配时间。“遇到短时间无法解答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先易后难,快慢得当,规范书写,讲究策略。”在考试前,要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情,身心愉悦有助于考试的发挥。“充满自信,沉着冷静,相信自己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3、英语 不要埋头做卷子了 家教、培训班也最好停掉 三大误区要注意 中考复习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不少同学在英语复习上,有几个误区。 误区一:有同学觉得,中考不到20天了,听、读英语已经不重要了。 “我发现不少同学在初三后,就很少听、读英语。”阅卷老师说,初三没有新课,没有新的文本输入,对原来的文本、单词的朗读就尤其重要。“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晨读计划,八九年级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材料,每天可以读一到两个单元,10到15分钟左右。”另外,每天也要保证听力10到15分钟。 误区二:有些同学还在疯狂做卷子,上补习班。 阅卷老师建议,这个复习阶段,不需要埋头做卷子,家教、培训班也最好停掉。“最后二十天,需要调整学习状态。这阶段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整理错题,认真查漏补缺。”比如,不会拼的单词,抄在小本子里,不大懂的语法要整理好,再问问老师。 误区三:有同学觉得在20天里,阅读能力提高不大可能,就忽视阅读,而花大量时间在语法上。 其实,阅读在中考英语中占了很大一块,60分的分值,有6个语篇。阅读能力的确是需要在平时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也需要保证阅读量。 有些同学碰到以前没见过的语言题材会很紧张。这个时候,尤其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阅读。 作文最关键是 语言流畅、连贯、地道 “单词拼写”这个题型很容易出错,尤其要注意“三级跳”。 “单词拼写”会在一个有语境的句子里挖掉一个词,告诉首字母,要求写出这个词。“三级跳”就是说,一要想到这个词,二要会拼写,三需要按照语境情况变形。看看在单复数、时态、语态等方面上是不是需要变形。 作文也是考试中的一个大项。要多看看各种类型的作文,弄清楚各类型的基本结构。作文最关键是语言流畅、连贯、地道,在表达不同层次的意思时,关注连贯词和连贯句的运用。 在写作文时,特别要注意连贯词和连贯句。另外,千万不要用母语来直译,而是要用“英语思维”,思考表达这个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词组和句型。 阅卷老师说,中考作文话题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很生活化,学生肯定有话可写。要注意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平时积累词组和句型。在读课文或者做阅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词组很有用,比如infact、asaresult、asfor等等,要多注意积累并学会用到作文里。作文可以一周一到两篇来练练笔。自己练习时要找有范文的,写好后,和范文作对比,看看范文用了什么句型、连贯词、词组,找到自己的差距。 4、科学 回归到课本、考纲上来 保证适量的练习 进入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调整好心态,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放松。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在考前或多或少都有。 梳理知识点 科学的主干是每年中考的热点,在最后复习阶段,要回归到课本、考纲,围绕主干知识点复习。 梳理初中科学的六本课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比如力学内容,初中三年都有学,根据课本做好知识体系的梳理。阅卷老师说,这样梳理有一个好处,就是一看到某个题目,就清楚在考哪个知识点。二是通过梳理,了解重点、难点,清楚自己在哪些地方比较薄弱。“最好做一个思维导图,把本来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科学课本里涉及到实验的内容,也要重新梳理。阅卷老师说,往年中考涉及到的实验题,其实是课本实验的重新演绎,比如2014年的33题,就是课本上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演绎,有些学生觉得难,主要是实验的原理没有弄清楚。 实验的梳理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实验的原理要了然于心,二是科学实验有很多影响因素,要思考几个问题:控制的是哪个变量,观察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什么,如何设置实验对照,能得到怎么样的结论等等。 比如,物理经常会考到的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重新回头思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观察的量是什么,仪器怎么使用,采用什么方法,结论怎么描述。今年中考试卷结构有变化,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加,实验探究题等主观题会增加,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特别仔细、规范答题。 复习时还可以“扫题、扫卷”。看看综合性的复习卷,在“扫”时注意几点:错题考了什么知识点;当时做错的原因;现在是否能做对;如果变一变,又如何解答。另外,保证有适量的练习,保持解题的敏感性、敏锐性、速度。 学会迁移、活用 有些同学做题时很容易犯错误,主要是不会迁移、活用。 读懂题、会审题是第一步。在练习中,读题时要养成做记号的习惯,标注关键字。现在的一些题目文字量大,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理解题意。 第二步是要学会建模。把文字表达转化为模型表达,力学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都是直观的模型表达。另外,要考虑思维的模型,这个知识点用什么方法,是对比、分类、归纳还是演绎?比如,2014年计算题34题,就考到光路图的模型问题。35题,汽车超载问题就是杠杆模型的变形问题。 科学还要学会识图、识表。图表,是抽象的科学语言。比如,2014年31题,就是实验数据的表格分析题,读图、读表,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考试时,还要注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准确、到位、清晰,是得高分的重要因素。现在做题时,一定要按照规范答题,养成习惯。 比如应用题要注意原理的表述清晰、准确,无错别字,观点鲜明无异议,步骤先后分明。计算题要写清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最后回答。 在填写实验方案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表述,导致失分。我们可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在实验中,会出现(观察)什么现象;通过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