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笔画如何创新

 烟山草堂 2015-05-25

工笔画如何创新

冬天的夏花

作为构筑画面的重要形式要素——肌理,以其自身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许多工笔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对它的积极关注和实践也已成为一种绘画风尚。工笔画家们在传统晕染技法的基础上用食糖食、食盐、洗涤剂等新材料借助海绵、草麻等工具在画面上进行晕染、皴擦叠拓,营造出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甚至出现了以”做“的技法取代画法的优秀作品。

 

工笔画工笔画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在众多的画种中可以说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起于魏晋而成于宋。从战国到隋唐,五代再至两宋,工笔画从幼稚走向成熟。元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画其势渐微,但工笔画绘画之物象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寓意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表达感情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物我贯通”的哲学思想理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工笔画复兴,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的不断延续,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一种革新、新生和希望。80年代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时期,画坛出现了新的面貌,工笔画以开放的包容性向其它艺术门类借鉴吸收,用以充实自身。中国工笔画要走向现代,不能够把传统精神与现代语言对立起来,应该对传统精神进行有效地把握和继承,使之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造出有东方意蕴的现代作品,使工笔画获得新的发展。

面对急剧的变化,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研究传统、怎样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成了工笔画创作领域中最具实质性的难题。用一种什么方式来建立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创作体系,发展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根基,是我们创作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

回顾中国工笔画发展的历程,面对当代工笔画画坛的繁荣景象,所有关心、关注工笔画发展的人,尤其是立志于从事工笔画研究与创作的人更要积极投身其中。对其艺术特性、形式语言、美学风格,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恰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艺术创作迎来了一个宽松的、相对自由的大气候。随着各种新工具、新材料、新观念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引入和借鉴,工笔画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格局。面对涌动的大潮,我渴望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工笔画与现代重彩画的结合异军突起。工笔画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已不单纯是一个艺术视角转换的问题,只有深刻意识到现实问题——机遇与挑战,做好一系列的转型期的工作,也才有可能达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好形势。

就当前中国工笔画的现状,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工笔画的现状


传统工笔画在造型上,大多趋于概念化,模式化。题材上日益狭窄,翻来覆去无外乎山水、花鸟或仕女。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元明清时期的工笔画呈现出的内容单一这些长久不变的技法程式,僵化的审美观念、封闭的表现范围,使工笔画日趋单一、雷同化,根本无法满足人们随时代而变化的审美需求、社会需求。用艺术的方式对时代新变化做出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寻求新的人文意义和形式语言是时代的需求。因此,当代中国工笔画迎来了不可避免的大变革。但若企图详细描述变革的过程,难免遭遇无从下手的尴尬。有鉴于此,我从三个可供分析观察的角度入手,试着整理变革中的当代工笔画现状。

(一)材料与技法的创新

林风眠曾指出:对于绘画的原料,技法和方法应有绝对的改进,象不再因束缚或限制自由描写的倾向。传统工笔画技法是用墨勾线,以透明色渲染和石色积染,这些沿用了数百年的技法早已成为程式化的陈旧套路。当代工笔画较之传统工笔画最为直观的变化,在于形成语言的转换,新型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技法的创新。试以重彩画(岩彩)运用和肌理制作的创新与普及为例作分析。

1、岩彩的运用

岩彩运用是从日本学习中国已经失传的矿物质颜料与技法。时至今日,中国工笔画画家正在努力寻找绘画语言的突破时也注意到日本绘画并开始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同属于东方文化圈的现代中国绘画与日本绘画,有着类似的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遭遇。因而中日两国民族绘画的现代进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从康有为的“日本已尽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急切呼吁中西合壁的激烈言行,到徐悲鸿的“中国化改良”论,从李可染的注重写生,深入生活来改造中国画,到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的极端言论;从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再到张仃的“守住笔墨底线"等等,这些现象深刻地表现出我们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地吸收外来精华,发展中国民族绘画这一不可回避的课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众多画家竞相介入岩彩运用,很快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阵容强大的艺术流派,他们利用矿物质颜料的特点,突现其材质的粗、细质感和透明、半透明的肌理特征,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敦厚,视觉冲击更加强悍,催生了以色块为造型骨架的绘画技法,从而对传统工笔画的以线造型构成了颠覆性变革。

2、肌理制作

作为构筑画面的重要形式要素——肌理,以其自身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许多工笔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对它的积极关注和实践也已成为一种绘画风尚。工笔画家们在传统晕染技法的基础上用食糖食、食盐、洗涤剂等新材料借助海绵、草麻等工具在画面上进行晕染、皴擦叠拓,营造出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甚至出现了以”做“的技法取代画法的优秀作品。

(二)观念范式的转换

如前所述,新材料的运用必然引起技法上的突破,而技法创新又势必动摇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当代工笔画在造型上逐渐的变形、夸张、抽象、构成意识上重构、融合、错位,画面效果上讲究画面形式,刻意追求装饰效果。岩彩、彩墨、装饰、综合材料几大流派逐渐形成气候。在这些形态变迁的背后,实质上是由于人们的观念领域发生了变化。即所谓的观念范式发生了变化。

观念变化导致风格变化。当代工笔画艺术突破原来审美感性意义的表层,带着现代社会的观念意识融入艺术的本质,理性的内质精神一直是现代工笔画其内在意志的来源,它的理性内质带给现代工笔画深度的思考和统一性整体的原则强化。展现出的多是对现代审美理念和对艺术个性的追求,表达的多数是自我的身心感受和思索。

(三)视野和题材的扩展

当代工笔画较之传统工笔画另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于画作的取材和立意。传统工笔画的表现范围无外乎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而当代工笔画的分类边界已不再明显,其内涵和外延皆与以前的工笔画天差地别。

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艺术作品的社会需求,解除了艺术家们的思想枷锁,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观念。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作品才能得到生存空间。强化主题表现,追求艺术个性已经普遍被认可为创作的追求要点。有资料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在工笔画如何走出低谷的探索中,人们首先想到的并非材料和技法上的突破,而是着眼于如何发扬传统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

现代科技提供的交通和资讯也使艺术家们频繁的海内外交流成为可能。交流开阔视野,视野的扩展又势必拓宽创作者的选择题材。从最近几届全国美展中可以看出,当代工笔画家们无论自社会现实角度透视当下乡土风貌,城市场景还是自哲理层面研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作品中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烁着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题材的拓展也使作品立意得到升华。

二、对中国工笔画创新的思考


中国画从总体发展来看,是写意的艺术。虽然工笔画注重形似,但是并非西方自然主义的写实。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意想造型,工笔画虽然重形似,但也逃脱不了意想造型的观念。这种"意想"的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但对于中国工笔画来说"形"则具有更为独立的意义。从表面来看,中国工笔画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乃至一些山水画的形象造型都是力求形似的。但这并不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比如:石涛就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不要说宇宙山川之变,即是同一花草仅从自然属性来看,他们的精神也是各不相同的。

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那么在中国工笔画中怎样处理"形"和"意"的关系呢?首先在工笔画中"形"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笔画是以形写意,没有"形"的工细就不能达到"意"的高远。也就是说工笔画用"尽其精微"的手段来达到"意境高远"的主旨。工笔画的"形"与"意"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然而手段要行之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如何理解工笔画中的"形似"以达"尚意"的目的呢?在表现手法上来看,要求工致细腻,并不是自然主义追求的摹仿再现,而是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加工,重新组合,而得到的意象。允许在把握对象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只不过是用精细的手法来表现罢了。今天,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原则已经被人们普遍了解和掌握。所以,在工笔画的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误区:把工笔画的工致细腻理解为自然主义的描摹,往往追求形象的惟妙惟肖。这样做的结果削弱了中国工笔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越来越不像中国画。无论调动任何绘画处理手段,如何在虚实造境上做文章。都只是把人引入乏味的自然"实景"当中,这时不要忘记,中国工笔画立形的手段是线。没有线的独立存在,哪里会像中国画呢?中国工笔画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的表现出来,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把线这种富于独特表现力与形式美的表现手段退化为单纯的技术操作,使线只有具备描摹轮廓的意义。线本身的表现性与审美价值便丧失殆尽,这无疑是舍本追末的做法。线、形、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取神得形、以线立意、以形为意,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把握中国工笔画精神的关键所在。

由于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与形式技巧的特性,形成工笔画在表现上对"细节"的关注。尽其精微,而至远境,这也正是与水墨写意画相比呈现的一个特点。工具材料的特性,也为工笔画的表现细节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

工笔画是以实写虚。以具象的实景写虚景虚境。而诗则由虚景虚象写实情实境。写意画可以表达意性的境界,那么工笔画是不是就是无诗意和境界呢?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画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河图》这样史诗般宏大的场面。这些作品同样不仅具有描写性,更重抒情性。张萱和唐代周肪的作品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和朦胧的哀伤情绪,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美,一种"甜美的忧郁"。透过这种"甜美的忧郁"其中包含着一层猜不透的诗意。

从工笔画的诗意性的境界,可以窥探到影响这种境界的原因则是东方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这种沉默的品格使东方艺术具有一种幽幽的诗情。这种诗情中的底蕴是无限的。从宋人的工笔花鸟小品可以看到东方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其中蕴积的情感完全溶入了自然的一草一木之中。这是一种静默的诗情,体现出静默的雄辩的内在力量。所以只有中国才有"无丝之弦"、"无声之乐",这样的虚空与静默,用语言用理性都无以表达,任何语言都显得软弱无力,而只有用整个身心去体悟。由此可知,中国绘画中工笔画的会意是:用眼睛去看是远远不够的,视觉的形态终归是有限的。诗能够最深刻的表达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对于长于抒情的工笔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看来诗意性的境界是中国画的灵魂,这也正是对于中国绘画的本质上的认同与把握。

以上是对工笔画在传统精神上的认识与把握。80年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中国画画坛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在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西方文化艺术涌入国门,文艺界一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然后,又重新加以认识和再发现。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拘泥和封闭,又经过一度困惑和徘徊,终于敞开了艺术视野,张开了思想的羽翼。工笔画的振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80年代工笔画的振兴不仅表现为工笔画家人才辈出,工笔画家队伍已成浩荡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代工笔画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画坛上。它已不再为传统的成法样式所束缚,并且以开放的包容性向油画、水彩、水粉、版画以及工艺设计汲取营养。它还向日本的浮世绘、欧美的印象派以及现代派借鉴。向民间木版年画、民间民族装饰图案借鉴,用以充实自身。

在工具和材料方面,也不仅仅限于熟宣、绢帛、皮纸、亚麻布等也渐渐被采用。

在色彩运用方面,不仅仅限于原来仅有的几种石色和植物色,还开发出多种乃至更多的高温结晶颜料。重彩画乃至岩彩画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掌握。色彩表达是工笔画创作是否能够确切反映主体意象的重要工序,工笔画讲究用色,而且设色技巧丰富多变,一方面加强物象上午色彩的神韵特征,一方面是以意赋色来表达情感,把自然物象的色彩加以强化或减弱,甚至根据画面的需要完全改变原有的色彩,利用视觉联想达到不似之似的心理真实。

在题材方面,人物也不仅限于神话人物和历史故事而转向现代的人物,展现现代人的生活。花鸟,山水题材也有所扩展,民居、城市景观、静物等等都纳入画中。 

当代工笔画的新异和突出成就。重要在于风格、样式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于创新。无论是古老的勾勒加渲染的传统风格、平面表现的装饰性趣味、还是来自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或是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意境、或者是稚拙朴实的民间画风,以及强烈的现代样式。。。。。。都溶入当代工笔画中。

从当今繁荣的工笔画坛可以看出,工笔画的重新崛起,不是传统工笔画简单的延续与复古。而是在相应文化背景下对工笔画的重大开拓与革新。因而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工笔画创作过程中,是永远离不开生活的。齐白石鄙视那些半生目不睹真花而似传统自居的人。他说"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我辈以为大惭"郭味蕖先生很多作品都是"从大自然中来得江山之助"的。如果你看过李若禅先生精细的鸟类写生稿你就会知道他笔下充满着神韵的鹭鸶、竹鸡等形象都是从生活中幻化出来的。

中国工笔画要走向现代,不能够把传统精神与现代语言对立起来。中国画的"意象造型"的原则对造境诗意般的追求都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应对其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继承,使之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造出有东方意蕴的现代作品,使工笔画获得新的发展,适应历史的需求。

关注今天的工笔画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画艺术在当代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着重从两个不同途径进行研究:

一个途径是离开工笔画现在有的风貌,重新回到工笔画原有的本质进行思考,通过对现有工笔画的形态的异化,从而切实发展工笔画学科。林风眠说:"应该知道什么是所谓中国画根本方法。一个民族之发达,一定是以固有文化基础吸收他民族文化,造成新文化"。当今的绘画作品,大多片面追求技法的创新对深厚而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认识传统并从传统中发扬光大。回到工笔画的最初形态必然会给工笔画家许多启示。而用我们工笔画家的具体实践对工笔画理念的进一步思考和拓展,无疑将有很大的空间。

工笔画发展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大胆借鉴。吸收其它美术门类的观念或是其他艺术形式结合。黄宾虹在1941年《新画法》序中曰:古今学者,事贵善因,亦贵善变。工笔画可以与中国写意画语言的结合,甚至可以巧妙借鉴装置艺术的观念和形式对现有工笔画进行异化。同时工笔画也可以彻底摆脱具象描绘,从形象到意境往纯抽象方向发展等,使工笔画得到发展。工笔画在其制作性,技术性,应用媒体等方向具有自身优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