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帝的削藩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5
汉文帝的削藩
  
  泪痕春雨
  
  汉文帝在控制了中央以后,对于地方的刘氏诸王,文帝更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
  
  说到汉帝国的削藩,人们常常都会想到晁错、主父偃;似乎汉帝国的削藩,就是以这两个人主导的。其实,汉帝国削藩的主要策划者是贾谊。
  
  晁错与景帝、主父偃与武帝策划的事,都没有超出贾谊与文帝策划的范围。关键是,如果没有贾谊与文帝奠定的基础,晁错那种粗暴的削藩,恐怕真能把帝国折腾垮了。至于主父偃的策略,恐怕也会弄出难以收拾的后果。
  
  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这种口号从理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皇帝喊着这种口号削藩,通常都是没事找事。因为,削藩最害怕出现的事,就是藩王实现联合。你喊着这种口号削藩,藩王们能不联合起来吗?
  
  刘邦也削藩;吕后也削藩,文帝也削藩。但是,谁曾喊过这种口号?
  
  鼓励诸侯国内部大搞分裂,最后让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软弱。从理论上,这是削藩的最好方法。问题是,你用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公然鼓励诸侯内部大搞分裂。这很容易会引起诸侯们的联合抑制,在诸侯们势力巨大时,他们联合抵制,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文帝削藩时,只说很怜悯弟弟赵幽王(刘友)的死。于是,就封赵幽王的两个儿子都当了王;这种结果,表面上是一种恩赐,其实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因为,这等于把赵国割成两块,让赵王的两个儿子,一人占一块。
  
  后来,文帝又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又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都为王。表面上,这是一种恩赐,实际上,这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实践。只是,文帝干得不动声色罢了。
  
  贾谊的削藩之策,远比晁错、主父偃的更全面,更复杂。
  
  晁错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粗暴。文帝时代,不动声色的把齐国割成六大块;把赵国切成了两大块;把淮南切成了三大块。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齐国、赵国、淮南国保持统一的背景下,景帝就敢在晁错的怂恿下大举削藩,估计周亚夫也救不了他。
  
  贾谊的削藩之策。比晁错温和多了,因为,抓住机会,就让诸侯王的儿子都当王,这自然不容易引起诸侯们的抵触。
  
  主父偃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简单。因为,主父偃的削藩之策,是无差别的针对所有诸侯王,这显然容易让诸侯王们产生共呜。贾谊的削藩之策,只是就事论事;而且还利用诸侯王们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让诸侯王之间无法达成共识。比如,贾谊虽然劝说文帝削藩,但是,贾谊却建议文帝扩大梁国的地盘;因为梁王是文帝的儿子。事实上,后来吴楚之乱时,梁国成为阻止吴楚西进的最大障碍。
  
  主父偃的削藩之略,是建立在文帝、景帝两代削藩基础之上的。换而言之,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已非常衰弱了。否则,中央政府这样光明正大的全面削藩,十有八九也会酿成大患的。
  
  在文帝的统治时期。汉帝国最初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终于破碎了。
  
  外戚集团的权势,虽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们已完全仆倒在皇权的脚下;换而言之,皇帝的喜怒哀乐就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这也就是薄昭以皇帝舅父之尊,终于免不了让文帝逼死。
  
  功臣集团的权势,虽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们也完全仆倒在了皇权的脚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周勃被文帝收拾的语无伦次可以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文帝统治后期,没有一个功臣子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出来。
  
  至于皇族势力,虽然还有着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势,但是,从整体而言,他们已渐渐处于瓦解的边缘了。于是在景帝最后一推下,皇族的势力终于越来越弱了,至于后来在武帝趁胜追击下,皇族的权势已成为历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